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文對《穀梁傳》的接受*

2017-03-22 22:28劉越峰
關(guān)鍵詞:宋文宋人文風

劉越峰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宋文對《穀梁傳》的接受*

劉越峰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春秋三傳”之中的《穀梁傳》,作為圣人經(jīng)典之一在宋代又重新受到重視。在宋代疑經(jīng)惑古思潮的影響下,宋代“榖梁學”也較前代有很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研究《榖梁傳》的專家,如孫復(fù)、劉敞、孫覺和葉夢得等人,同時注重《榖梁傳》的學者也不在少數(shù)?!皹b梁學”的興盛是宋文接受其影響的重要基礎(chǔ)。在這一基礎(chǔ)上,宋文對《穀梁傳》的以人為本、重議論、設(shè)問句式、虛字運用以及清婉兼峻厲的風格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直接影響到了宋文關(guān)注現(xiàn)實、民生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形成了宋文既簡潔明快又搖曳多情的行文風格。而這種接受對經(jīng)學和散文的發(fā)展以及深入研究都有著重要的認識價值,主要包括宋文對《榖梁傳》的接受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宋人由道及文的治學理路,直接影響到宋文峻厲的文風以及為宋文風格形成找到了一個常被忽視的源頭等方面。

《穀梁傳》;宋文;接受;表現(xiàn);價值

“六經(jīng)”是中國散文的源頭,作為重要經(jīng)典之一的《穀梁傳》也應(yīng)該成為散文家效法的典范。誠如呂留良所言:“筆之不妙,亦坐不讀古。古不獨經(jīng)史子集之大者,如《檀弓》、《公》、《穀》、《說苑》、《大戴禮》、《韓詩外傳》之類,若不曾讀,亦不能盡用筆之變?!盵1]3336但唐代散文作者對《穀梁傳》文風絕少提及,只有柳宗元等人偶爾論之。宋人卻一改唐人作法,對《穀梁傳》的散文創(chuàng)作手法多有贊美之辭,如宋祁《宋景文筆記》言:“古人自有文語卓然可愛者,穀梁子曰:‘輕千乘之國則可矣,蹈道則未也?!柿谠詾闈?。‘三軍之士粲然皆笑。’粲,明也。知萬眾皆啟齒,齒既白,以粲意包之?!盵2]陳骙《文則》說:“載言之文,有不避重復(fù),如《穀梁傳》載麗姬故謂君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胡不使大夫?qū)⑿l(wèi)士而衛(wèi)冢乎?”’故君謂世子曰:‘麗姬夢夫人趨而來曰:“吾畏苦”女其將衛(wèi)士而往衛(wèi)冢乎!’此不避重復(fù)一也?!盵3]19黃榦在《讀左氏傳雜說三條》中說:“隱桓之事,《公羊》、《左氏》以隱為是,《穀梁》以隱為非……惟《穀梁》之說以為《春秋》貴義不貴惠,信道不信邪,乃為正論?!盵4]因此,《穀梁傳》也就成為宋人作文效法的對象之一。陳骙在《文則·序》中說:“恣閱古書,始知古人之作,嘆曰:‘文當如是。’且《詩》、《書》、二《禮》、《易》、《春秋》所載,丘明、高、赤所傳,老、莊、孟、荀之徒所著,皆學者所朝夕諷詠之文也。”[3]序3由此可見,宋人開始關(guān)注《穀梁傳》文風,宋文也開始對《穀梁傳》文風有所接受,以下就其基礎(chǔ)、表現(xiàn)和認識價值等方面試做論述。

一、宋文對《穀梁傳》接受的基礎(chǔ)

宋代是中國學術(shù)變革的重要時期,從宋仁宗慶歷時期開始,以歐陽修等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高舉復(fù)古大旗,對《春秋》《周禮》《周易》等經(jīng)典大膽質(zhì)疑,開啟了疑經(jīng)惑古的新時代。我們知道,一代學術(shù)風氣的轉(zhuǎn)變必然會浸染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宋代這種以質(zhì)疑、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學術(shù)精神自然對包括宋代散文在內(nèi)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正如陳植鍔先生所論:“在北宋文化史的各個層面中,與儒家學派關(guān)系最密切的是宋代的散文,即古文。古文是宋學傳播與傳承的主要工具,北宋古文運動是儒學復(fù)興運動最親密的伙伴。無論是草創(chuàng)期還是繁榮期,站在儒學最重要位置上的學者,往往也是古文方面最有成就的作家?!盵5]宋代這種學風的轉(zhuǎn)變、儒學的復(fù)興和士人懷疑批判的精神正是宋文接受包括《穀梁傳》在內(nèi)的圣人經(jīng)典影響的基礎(chǔ)。尤其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穀梁學”研究在宋代有了不同于唐代的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就使得宋文和《穀梁傳》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對宋代“穀梁學”的發(fā)展情況略述一二。

唐代于“春秋三傳”中只重《左傳》,“左傳學”幾乎成了唐代“春秋學”的代名詞。宋代“公羊?qū)W”“穀梁學”研究較唐代有很大進步,出現(xiàn)了一大批關(guān)注、研究穀梁學的學者。北宋以研習《穀梁傳》為主的代表作家主要有三位:孫復(fù)、劉敞和孫覺。孫復(fù)著有《春秋尊王發(fā)微》13卷,其觀點多主《穀梁傳》[6]。劉敞是北宋著名的春秋學者,著有《春秋傳》《春秋權(quán)衡》和《春秋意林》等作品。他在《先祖磨勘府君家傳》中敘其祖上劉式“治《左氏》、《公羊》、《穀梁春秋》,旁出入他經(jīng)”[7]。劉敞能承祖業(yè),本著三傳并重、不信不廢的原則,自出新義,尤其對《穀梁傳》多有發(fā)明?!端膸焯嵋吩u價劉敞“春秋學”的特點,認為:“其書皆節(jié)錄三傳事跡,斷以己意,其褒貶義例,多取諸《公羊》、《穀梁》?!盵8]孫覺著有《春秋經(jīng)解》13卷,他在《春秋經(jīng)解自序》中說“《穀梁》最為精深”,他治《春秋》“以《穀梁》為本”[9]。趙伯雄先生認為孫覺的春秋學“屬于胡瑗、孫復(fù)一派,對孫復(fù)的繼承尤多,特別注重發(fā)揮‘尊王’大義”[10]460。孫覺可算作宋代研究《穀梁傳》的專家。

南宋以研習《穀梁傳》為主的代表作家有以下三位:葉夢得、陳傅良和胡安國。葉夢得著有《春秋讞》,今存四庫館臣編訂、整理《春秋讞》22卷,其中包括《穀梁讞》6卷。據(jù)《四庫提要》載:“抉摘‘三傳’是非,主于信經(jīng),不信傳,猶沿啖助、孫復(fù)之余波,于《公羊》、《穀梁》多所駁詰?!盵11]陳傅良著有《春秋后傳》,其中引《穀梁傳》處多達107條[12]。胡安國是孫復(fù)的再傳弟子,著有《春秋傳》,他非常重視對《春秋》經(jīng)義的解說,明確反對《左傳》中對諸多故事的繁瑣敘述。據(jù)《宋史·胡安國傳》記載:“高宗曰:‘聞卿深于《春秋》,方欲講論?!煲浴蹲笫蟼鳌犯栋矅c句正音。安國奏:‘《春秋》經(jīng)世大典,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濟艱難,《左氏》繁碎,不宜虛費光陰,耽玩文采,莫若潛心圣經(jīng)。’高宗稱善。尋除安國兼侍讀,專講《春秋》?!盵13]相對胡安國反對《左傳》的繁瑣敘事而言,他的《春秋傳》對《穀梁傳》的觀點多有繼承,書中多處涉及《穀梁傳》的內(nèi)容。據(jù)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春秋傳》解題載:“其傳《春秋》事,按《左氏》義,取《公》、《穀》之精者,采孟子、莊周、董仲舒、王通、邵堯夫、程明道、張橫渠、程正叔之說以潤色之?!盵14]梁寅甚至批評胡安國的《春秋傳》:“信《公》、《穀》之過,求褒貶之詳,未免蹈先儒之謬,此胡康侯之失也?!盵15]鐘文烝在《春秋穀梁經(jīng)傳補注》“隱元年春王正月”補注中指出:“鄭君(玄)謂《穀梁》善于經(jīng),啖助謂《穀梁》意深,陸淳、孫覺、胡安國等謂《穀梁》最精密,葉夢得謂《穀梁》所得多。”[16]3

除了以上所論“春秋學”專家以外,還有其他學者也十分注重對《穀梁傳》的研讀探討,如蘇頌評價劉格:“力儒自奮,治《左氏春秋》,兼通《公羊》、《穀梁》二傳?!盵17]史浩在《鄮峰真隱漫錄》中說梅子真:“少學長安,明《尚書》、《穀梁春秋》?!盵18]王十朋在《陞補上舍謝宰相》中自稱:“不束高閣,兼取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之長;未得美泉,姑為啖先生、趙夫子、陸文通之鑿?!盵19]他贊揚丘崈狀元:“明一王之旨,兼取左氏、公羊高、穀梁赤之長;觀三策之文,庶幾晁錯、董仲舒、公孫弘之對?!盵20]另外,歐陽修、蘇軾、蘇轍、程顥、陸佃、朱熹、晁說之、崔子方、程公說、王之望等人對《穀梁傳》的征引、論述和評價更是不勝枚舉。

綜觀有宋一代,雖然少有“穀梁學”的專家、專著出現(xiàn),但研究《穀梁傳》的學者并不在少數(shù)。四庫館臣在論述宋代春秋學的特點時,將宋春秋學者分成三派:“孫復(fù)《尊王發(fā)微》以下,棄傳而不駁傳者也;劉敞《春秋權(quán)衡》以下,駁《三傳》之義例者也;葉夢得《春秋讞》以下,駁《三傳》之典故者也?!盵21]其中所論三派春秋學代表學者都是深受《穀梁傳》影響的名家。由此可知,宋代春秋學已經(jīng)一改唐代以治《左傳》為主的特點,在他們的帶動下,當時學界營造出了研習《穀梁傳》的氛圍,“穀梁學”研究在宋代已不再寂寞,它是漢代、清代“穀梁學”兩個繁榮期重要的過渡。也就是說,正是由于宋人的努力,在唐代幾成絕學的“穀梁學”才得以薪火相續(xù)、不絕如縷。尤其重要的是,重視《穀梁傳》的學者,大多是散文創(chuàng)作名家,使宋文有效地接受《穀梁傳》成為可能??傮w而言,宋代疑經(jīng)惑古思潮和“穀梁學”研究的相對繁盛,正是宋代散文接受《穀梁傳》影響的重要基礎(chǔ)。

二、宋文對《穀梁傳》接受的表現(xiàn)

姚斯認為:“文學的歷史性在歷時性與共時性的交叉點上顯示出來?!盵22]作為宋代學術(shù)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宋文同時興起的“穀梁學”研究讓更多的學者將《穀梁傳》納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視野中,進而接受了《穀梁傳》的思想、行文特征以及文章風格等。細繹之,大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宋文對《穀梁傳》中重議論、關(guān)注現(xiàn)實民生思想的接受

胡安國曾指出:“義莫精于《穀梁》,或失之鑿?!盵23]。我們分析,這里所說的“義”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指議論經(jīng)義,二指為現(xiàn)實服務(wù)的目的。而《穀梁傳》中重議論、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特點正為宋人所接受,以下分論之。

《穀梁傳》重議論,如杜浚在《杜氏文譜》中說:“《穀梁氏》善議論,簡當精潔。左氏議論在序事中,穀梁氏議論在議論中,比看,各是一奇也。”[24]譚浚在《言文》中記載:“章氏曰:‘事備于《左傳》,例明于《公羊》,義精于《穀梁》?!盵25]顧頡剛先生則對《穀梁傳》議論有泛濫過甚之病加以批判:“皆據(jù)一二字各是逞私臆妄為解說,或無中生有,或顛倒史實,要皆為憑空撰語自圓其說者,《公羊》誕矣,《穀梁》尤甚焉?!盵26]

由于時代、政治、學術(shù)等方面的原因,宋人散文重議論是一個重要的特點,因此宋人對《穀梁傳》中議論這個特點也頗為關(guān)注與接受,如:“左氏是史學,公穀是經(jīng)學。史學者記得事卻詳,于道理上便差;經(jīng)學者于義理上有功,然記事多誤?!盵27]“若夫三家之學,《左氏》敘事見本末,《公羊》、《穀梁》詞辨而義精。學經(jīng)以傳為按,則當閱《左氏》;玩詞以義為主,則當習《公》、《穀》。”[28]“《左氏》熟于事,而《公》、《穀》深于理。”[29]

宋人文章重議論,前彥時賢多有論述,此不敢贅言,但尚需指出的是,這種議論風尚的形成應(yīng)與《穀梁傳》議論之風不無關(guān)系。宋人崔子方甚至說:“余始讀《左氏》,愛其文辭,知有《左氏》而不知有《春秋》也。其后益讀《公羊》、《穀梁》,愛其論說,又知有二書而不知有《春秋》也?!盵30]由此可見一斑。

《穀梁傳》有關(guān)注政治、民生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這一點在“春秋三傳”中尤為突出。皮錫瑞在《經(jīng)學通論》中指出:“《春秋》有大義,有微言,大義在誅亂臣賊子,微言在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zhèn)鞔罅x、微言,《穀梁》不傳微言,但傳大義?!盵31]鐘文烝在《穀梁補注》中也認為:“《穀梁》多特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婦,與夫貴禮賤兵,內(nèi)憂外夷之旨,明《春秋》為持世教之書也?!盵16]29晚清江慎中甚至認為:“貴民重眾,為《春秋》最大之義,而《左氏》、《公羊》皆無其說,惟《穀梁》有之,此穀梁子之卓出二家而獨有千古者也?!盵32]其實宋人也注意到了《穀梁傳》這一特點,如晁說之在論述“三傳”時就指出了《穀梁傳》“重典刑”“崇信義”的特點:“《左氏》之失專而縱,《公羊》之失雜而拘,《穀梁》司典刑而不縱,崇信義而不拘,有意乎蹈道而知變通矣,不免失之隨也?!盵33]王十朋也指出了《穀梁傳》對現(xiàn)實風教的作用:“《春秋》傷時王失育才取士之權(quán),而默寓其意于筆削之際。《公羊》、《穀梁》、范寧、何休之徒,從而發(fā)明之,亦可謂有功于風教矣。”[34]

宋代散文中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特色與《穀梁傳》中所宣揚的思想息息相關(guān),從范仲淹、歐陽修、孫復(fù)、王安石、蘇軾、鄧潤甫到胡安國、朱熹、陸游,他們的文章莫不如是。如北宋以草制誥表啟而著名的鄧潤甫在擬定關(guān)于建儲的制誥中就直接用《穀梁傳》的觀點,據(jù)《四六叢話》記載:“《穀梁》‘隱四年’傳注云:‘建儲非以私親,所以定名分?!嚌櫢Σ荨稏|宮制》云:‘建儲非以私親,蓋明萬世之統(tǒng);主器莫若長子,茲本百王之謀?!w出于此?!盵35]

蘇軾也在多篇文章中引述《穀梁傳》的觀點,如《問雩月何以為正》《問定何以無正月》《問魯猶三望》《問侵伐土地分民何以明正》《論取郜大鼎于宋》《學士院試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論》《論褅于太廟用致夫人》《論郊用》《論鄭伯克段于鄢》《論會于澶淵宋災(zāi)故》等。其中對《穀梁傳》的觀點或臧或否不一而足,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蘇軾對《穀梁傳》的認同取決于現(xiàn)實百姓的利與弊,如《問魯作丘甲》一篇?!洞呵铩こ晒辍酚薪?jīng):“三月,作丘甲”,杜預(yù)《左傳注》載:“《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出戎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戎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甸所賦,今魯使丘出之,譏重斂,故書?!盵36]蘇軾并不贊同《左傳》的觀點,原因有二:其一,“甸”之賦稅,今魯以“丘”出之,增加百姓負擔;其二,變古易常為《春秋》所譏。他贊成與《左傳》“相戾”的《穀梁傳》的觀點,據(jù)《穀梁傳》載:“‘作’,為也,丘為甲也。丘甲,國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丘作甲之為非正,何也?古者立國家,百官具,農(nóng)工皆有職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nóng)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人之所能為也。丘作甲,非正也?!盵37]我們分析,杜預(yù)《左傳》中所言魯國“丘”的賦稅增加四倍,這一解釋并不一定正確,后世春秋學者對此多有辯駁,但是當時魯國確實增加了賦稅是符合史實的。而《穀梁傳》中釋“作”為“為”是否符合經(jīng)義暫且不論,把“甲”解釋為“鎧甲”,并在此基礎(chǔ)上演繹出“甲非人人之所能為”的議論,明顯有誤解之處。但蘇軾還是贊同《穀梁傳》而反對《左傳》的觀點,可以看出他對百姓輕減賦稅、要求各司其職社會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

蘇軾具有反映現(xiàn)實、關(guān)心民瘼思想的文章也有源自《穀梁傳》的,如著名的《喜雨亭記》,以百姓久旱得雨而喜名亭,高塘評價:“志喜不忘,是一篇命意。寫喜雨,不脫亭字,方是三字題文字。字字拆開,字字倒敘,即是時文金針。”[38]其實,這篇文章從題目到命意明顯來自于《穀梁傳》,據(jù)平步青所論:“蘇文忠公《喜雨亭記》云:‘亭以雨名,志喜也?!拱矗骸洞呵锓Y梁傳》僖公二年:‘冬十月,不雨?!瘋鳎骸挥暾?,勤雨也?!涡葑ⅲ骸圆挥?,是欲得雨之心勤?!辏骸?,王正月,不雨。’傳:‘不雨者,勤雨也?!乃脑拢挥?。’傳:‘一時言不雨者,閔雨也。閔雨者,有志乎民者也。’注:‘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瘋鳎骸畾v時而言不雨,文不憂雨也。此憂雨,故時時別言之?!掠辍!瘋鳎骸暝普?,喜雨也。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闹颐?,正用《穀梁傳》。公時二十三,簽判鳳翔。誰謂文忠少年登第,疏于經(jīng)學哉?”[39]

(二)宋文對《穀梁傳》設(shè)問句式以及虛字運用的接受

《穀梁傳》《公羊傳》與《左傳》的重敘事不同,前兩者以釋經(jīng)為旨歸,采用問答式的句子結(jié)構(gòu),其中多判斷句。如孫萬春所言:“《三傳》中盲《左》最難模仿,惟《公》、《穀》斷制多而敘事少,可以學也?!盵40]因此《穀梁傳》在行文中大量使用虛字,尤其是“也”出現(xiàn)次數(shù)相當可觀。劉熙載指出了《穀梁傳》中虛字運用的問題:“《春秋》本文,有實字,有虛字,有無字處,《公羊》、《穀梁》于實虛字皆有發(fā)明。”[41]鐘文烝也認為:“《易》、《彖象傳》釋經(jīng)有曰其位、其吉,有曰吝道也、安行也、遍辭也、志疑也。有止一字者曰窮也、明也、咎也、行也、下也、順也、憊也。《穀梁》文句,多與相似?!盵16]25楊德春先生就明確指出了《穀梁傳》多設(shè)問、用虛字這兩個特點:“問答式結(jié)構(gòu)要求逐次回答問題,這就產(chǎn)生了層層推進的藝術(shù)效果,使文章有邏輯性和力量。要回答問題也就決定了《春秋穀梁傳》大量使用判斷句,大量使用判斷句就會使文章有力量、有氣勢?!洞呵锓Y梁傳》又在結(jié)構(gòu)層次中大量使用‘也’字。增強了句子的抒情性,使作者的主觀情感灌注于句子之中?!病诌€有將文氣聯(lián)結(jié)貫通的作用?!盵42]

自設(shè)問答、簡潔明快的行文特色在宋人散文中較常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劉敞。劉敞不但是重視《穀梁傳》的春秋學者,而且他擅文章,有醇雅的西漢風格,正如吳子良所論:“劉原父文醇雅,有西漢風。與歐陽公同時,為歐公名盛所掩,而歐、曾、蘇、王亦不甚稱其文。劉嘗嘆:‘百年后當有知我者?!翓|萊編《文鑒》,多取原父文,幾與歐、曾、蘇、王并,而水心亦亟稱之,于是方論定?!盵43]四庫館臣也認為劉敞的文章“湛深經(jīng)術(shù),具有本原”[44],這重要“本原”之一就是《穀梁傳》。朱熹亦認為:“劉原父才思極多,涌將出來,每作文,多法古,絕相似。有幾件文字學《禮記》,《春秋說》學《公》、《穀》,文勝貢父?!盵45]3313其實,劉敞學習《穀梁傳》文風的作品絕不只是“幾件”的問題,可以說從他的學術(shù)著作到一般性的散文創(chuàng)作都可見鮮明的《穀梁傳》影響。趙伯雄先生在《春秋學史》中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氏的《春秋傳》行文用語絕類《公》、《穀》,也是用那種自設(shè)問答的體裁,劉氏顯然是把《公》、《穀》的文體視為解經(jīng)之傳的正宗的?!盵10]456而這種《穀梁傳》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設(shè)問答的體裁”也表現(xiàn)在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如《欣欣亭記》就采用這種設(shè)問寫法,并多以“劉子曰”作答:“或曰:‘子之欣欣,楊之欣欣歟?’劉子曰:‘否?!傻枚剼e?’劉子曰:‘何為其不可也?吾得所以居此者,達亦欣欣也,窮亦欣欣也……’”[46]《齊不齊論》更是如此,通篇用四個問答式析事說理、層層遞進。此外還有《諭客》《責和氏璧》《伊尹問》等均屬此類。

另外,劉敞散文多用虛詞、短句,風格簡潔明快,這也可看作是對《穀梁傳》文風接受的表現(xiàn)之一。如:“夫立功者有五重:有其志,無其術(shù),一重也;有其術(shù),無其時,二重也;有其時,無其位,三重也;有其位,無其主,四重也;有其主,無其事,五重也。五者俱得也,然后能立功?!?《貴功論》)“天下方患道,或問劉子曰:‘盜可除乎?’對曰:‘何為不可除也?顧盜有源,能止其源,何盜之患?’或曰:‘請問盜源?’曰:‘衣食不足,盜之源也;政賦不均,盜之源也;教化不修,盜之源也。一源慢,則探囊發(fā)篋以為盜矣;二源慢,則執(zhí)兵刀,劫良民而為盜矣;三源慢,則攻城邑,略百姓而為盜矣。此所謂盜之源也。’”(《患盜論》)

除劉敞的文章以外,《穀梁傳》這兩個特點也被宋文廣泛接受。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的散文都有大量成功運用虛詞的范文,其中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祭吳尚書文》等就是擅用“也”的例子。就其淵源而論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源自《周易》,有的認為源自《詩經(jīng)》《孟子》,有的認為源自《檀弓》等,這些當然都有道理。但筆者認為《公羊傳》《穀梁傳》也是宋人散文中“也”字運用的重要源頭之一,宋人陳模就在《懷古錄》中指出:“歐陽修《醉翁亭記》‘也’字深得其體。雖只是疊‘也’字,卻落落地一氣相屬,不覺藏得許多功夫,《公羊》之‘也’字亦然,如‘王正月者何?王正月也?!说葮O簡古?!盵47]

這里只提到了《公羊傳》,其實《穀梁傳》在“也”字的運用上與《公羊傳》如出一轍,因此說《穀梁傳》在虛字“也”的運用上影響到了宋人的散文創(chuàng)作一點兒也不為過。尤其重要的是,在宋代的語言中虛詞“也”有迅速發(fā)展的趨勢,正如羅驥所論:“在老語氣詞迅速消亡的大趨勢下,也存在不平衡的情況,個別老語氣詞不但沒有很快地消亡,反而顯得生機勃勃、興旺發(fā)達,這就是陳述語氣詞‘也’。”[48]我們相信,作為古老語氣詞“也”字在宋代所以煥發(fā)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與宋人在散文中接受《穀梁傳》《公羊傳》的影響不無關(guān)系,這一論題還有待后續(xù)的研究論證。

(三)宋文對《穀梁傳》峻潔、清婉文風的接受

《穀梁傳》文風“峻潔”。柳宗元曾指出:“《左氏》、《國語》、莊周、屈原之辭,稍采取之;穀梁子、太史公甚峻潔,可以出入?!盵49]這里的“峻潔”可以理解為“簡約有力”,正如黃本驥所言:“史家敘事,類以減少字句為潔,所以有‘文損于前,事增于舊’之說。惟太史公往往于愈繁愈復(fù)處愈見其潔,所以獨絕千古……此法不自史公創(chuàng)之,《左》、《國》、《檀弓》類皆如此,而公、穀二氏用之最精。”[50]

《穀梁傳》簡約有力的文風為歷代學者所重視,如蕭穎士在《贈韋司業(yè)書》中說:“于《左氏》取其文、《穀梁》師其簡、《公羊》得其覈。”[51]葉元塏引楊慎語:“精者能簡,命之曰‘要約’,《公羊》、《穀梁》是也?!盵52]呂留良在評價《穀梁傳》時也說:“古文中能縮大為小,第一算《公》、《穀》。以短節(jié)促拍為縹緲之勢,令人讀之不覺其短促,此《公》、《穀》之妙也。今人以刻仄、尖纖為《公》、《穀》,失之遠矣?!盵1]3333這正指明了《穀梁傳》文句短促有力的好處。而這里所論“峻潔”文風在宋代就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如王正德在《余師錄》中就引述柳宗元肯定《穀梁》峻潔的觀點[53]。樓昉在《崇古文訣評文》中評價劉歆《讓太常博士書》:“辨難攻擊之體,峻潔有力?!盵54]劉克莊曾評價林光朝文章:“余嘗評艾軒文高處迫《檀弓》、《穀梁》,平處猶與韓并驅(qū)。他人極力摹擬,不見其峻潔而古奧者,惟見其寂寥而稀短者。”[55]馬天驥在《覆謚議》中也說:“發(fā)為文詞,渾然簡古,不事雕鎪,高處迫《檀弓》、《穀梁》,平處猶與韓并駕。開門延生徒,四萬之士,相從問文章為事者,肩摩而袂接,益國周公以文名一代,平居相親,猶有賴指暇之益。朱文公于當世之學間有異同,獨于公尤家敬,謂公實為后學之所觀瞻,聲名既赫如也?!盵56]

其實,《穀梁傳》除了“峻潔”的文風以外,還有“清婉”的特點。晉代荀崧稱《穀梁》:“文清義約,諸所發(fā)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是有所訂正?!盵57]范寧稱:“《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斗Y梁》清而婉,其失也短?!豆颉忿q而裁,其失也俗?!盵58]對《穀梁傳》的這一評價多為后人所接受,朱荃宰贊同“《穀梁》之簡婉”[59],《古文觀止》評“虞師晉師滅夏陽”一段:“全篇總是寫虞師主滅夏陽。筆端清婉,迅快無比?!盵60]今人劉黎明先生在《〈春秋〉經(jīng)傳研究》一書中就明確指出:“縱觀《穀梁傳》,言辭清朗,含義婉曲,簡短明快,這確實是它的一個特點。范寧所說的‘短’,自然是過于簡短、義不明了的意思,但把‘短’理解為簡短明快也是可以的?!盵61]

綜合而論,《穀梁傳》文風清淡委婉,但由于說理精切,其間具有一種堅定不移的俊邁之氣,鐘文烝的論說大體近之:“《穀梁》文章有二體,有詳而暢者,有簡而古者,要其辭清以淡,義該以貫,氣峻以厲,意婉以平,征前典皆具正經(jīng),述古語特多精理,與《論語》、《禮記》最為相似。至其解經(jīng)之妙,或?qū)a專蛲ㄕf,或備言相發(fā),或省文相包,或一經(jīng)而明眾義,或闡義至于無文。”[16]29

而這種清婉兼峻潔的文風更是宋人追捧的行文風格,如歐陽修在《與陳之方書》中說:“若吾子之文,辯明而曲暢,峻潔而舒遲,變動往來,有馳有止,而皆中于節(jié)?!盵62]1013在《與澠池徐宰》中云:“他日更自精擇,少去其繁,則峻潔矣?!盵62]2474秦觀在《韓愈論》中指出“謝靈運、鮑照之詩,長于峻潔”,“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澹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63]。南宋李彭在《寄珍首座》中說:“觀公秋懷作,峻潔仍紆余?!盵64]王十朋在《東平萬府君行狀》中有言:“所為詩文雖不多,皆平淡造理,峻潔可愛?!盵65]朱熹亦云:“使其清明峻潔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態(tài)?!盵66]而陳骙在《文則》中就認同《考工記》的“宛曲而峻”[3]28是其重要的特點之一,該文風正與《穀梁傳》相同,陳傅良在評價他人作品時也認同《考工記》與《穀梁傳》文風一致:“今觀武書十三篇,蓋與《考工記》、《穀梁子》相上下。”[67]由此可見,宋人追捧的清婉兼峻潔的文風與《穀梁傳》的文風關(guān)系很深。

在宋人具體的散文作品中,類似《穀梁傳》清婉、峻潔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往往多見,例如歐陽修的《與高司諫書》、曾鞏的《齊州二堂記》、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等都是著名的篇章,正如《朱子語類》所作的評價:“歐公文字敷腴溫潤。曾南豐文字又更峻潔,雖議論有淺近處,然卻平正好?!盵45]3309同時指出了王荊公文字也類曾南豐峻潔,只是加入了“巧”。薛福成在《論文集要》中更把王安石的文風與《穀梁傳》并列,認為:“公、穀、韓非、王半山之文,極高峻難識,學之有得,便當舍去?!盵68]類似文例眾多,不再臚列。

三、宋文對《穀梁傳》接受的認識價值

宋人接受《穀梁傳》的影響,無論是在宋代學術(shù),還是宋代文風、宋代散文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首先,從學術(shù)角度來講,宋文對“穀梁學”的接受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宋人由道及文的治學理路。唐人的散文創(chuàng)作雖也重六經(jīng),但總體而言屬“文以貫道”一類,基本思路是由文及道的。也就是說,注重新奇古奧和生動敘事的散文追求引導(dǎo)著唐人對《左傳》《尚書》等經(jīng)典的廣泛注意。也正因為此,才導(dǎo)致了作為小經(jīng)且風格樸素的《穀梁傳》很少被當時的散文創(chuàng)作者所關(guān)注,除了蕭穎士、柳宗元等極少數(shù)作家以外。以至于劉熙載感嘆道:“論文鮮有極稱《穀梁》、孫、吳者,獨柳宗元曰:‘參之《穀梁》以厲其氣。’”[69]

時至宋代,《穀梁傳》依然是“小經(jīng)”,在科舉考試中不受重視,這一點其實與唐代沒有根本區(qū)別。但與唐人相較,宋人對《穀梁傳》無論是從學術(shù)角度還是文學角度都頗多關(guān)注與接受,這又如何解釋?其中的原因筆者認為至少有兩個方面:第一,與唐人一樣,宋人依舊以圣人的經(jīng)典作為散文學習借鑒的典范,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宋人對《穀梁傳》的接受也是一種被動的接受。但宋人在學術(shù)、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為跳脫唐人的影響,避重就輕,關(guān)注唐人少有問津的《穀梁傳》,從這個角度而論,宋人對《穀梁傳》的接受,則是一種主動的選擇。第二,尤其重要的是,由于時代、政治、文化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如前所論,從北宋慶歷時期開始,新一輪儒學哲學化的歷程逐漸興起,尊經(jīng)重道之風日熾,宋人標舉《穀梁傳》中以人為本、注重現(xiàn)實等學術(shù)主張,正因為如此,宋人進而關(guān)注、接受《穀梁傳》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文章風格。也就是說,宋人以由道及文的方式接受了《穀梁傳》的文風。換言之,宋文對《穀梁傳》文風的接受,實際上是宋人治學理路外化的表現(xiàn)。

其次,就散文風格而論,我們評價宋文大體上講風格簡易流暢,既有簡易流暢而雍容者,又有簡易流暢而峻厲者,而后者正與宋人接受《穀梁傳》的文風有莫大關(guān)系。如前所述,《穀梁傳》清婉兼峻厲的文風是宋人審美追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種風格正好代表了宋代知識分子注重內(nèi)省、外圓內(nèi)方的儒者性格特征,而《穀梁傳》的文風正是這方面典型的代表,正如章炳麟所言:“大抵《穀梁》魯學,有儒者之風,不甚重視王霸?!盵70]因此,宋代散文大家如歐陽修、劉敞、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孫覺、胡安國、朱熹等人不斷地從《穀梁傳》中汲取營養(yǎng)。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人在總體上認同《穀梁傳》文風的同時,也同他們治《穀梁傳》經(jīng)一樣,對其中過于夸張的缺點有清醒的認識。如程顥就曾批評《穀梁傳》議論“左氏之文,略而不解;公、穀之論,泥而失真”[71];朱熹也認為“《穀梁傳》又較黠得些”[45]2153。對《穀梁傳》文風帶有批判性的接受,也是宋人創(chuàng)作大量張弛有度、形神兼美散文作品的重要保證。總體而言,《穀梁傳》的文風特點與宋人文章審美追求的大體契合,不但是宋文辨證地接受《穀梁傳》文風的邏輯起點,而且是促成有宋一代散文審美風范得以確立的重要保證。

最后,于散文研究而言,為宋文風格形成找到了一個常被忽視的本源。關(guān)于宋文風格形成的源頭問題,學界進行了積極探討,得出了許多不同論斷,有學習《史記》、韓柳文、《春秋》《左傳》《檀弓》《周易》《莊子》《孟子》和《荀子》等多種說法,但很少論及宋文風格其實也與《穀梁傳》有密切關(guān)系。如前所述,《穀梁傳》的民本思想、議論特點、行文特色以及語言風格等都對宋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有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論,《穀梁傳》也是宋代散文風格形成的重要源頭之一。如果這一點能夠確定的話,宋代散文研究將會引出若干較新的話題。我們知道,“穀梁學”在漢代繁榮后便趨向寂寞,但在宋代又重新受到重視,正因如此才有可能迎來清代“穀梁學”的又一次振興。學術(shù)上的研究價值我們暫且不提,重要的是,在這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穀梁傳》的思想、文風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有所表現(xiàn),對宋代散文風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并且影響到了宋以后各代對《穀梁傳》文章特色的品鑒、評價大大增加,這對豐富和發(fā)展中國散文批評理論也有一定貢獻??偠灾?,如果能確定《穀梁傳》是宋代散文的一個源頭,那么在《穀梁傳》與宋代散文在思想層面的互動、《穀梁傳》與宋代散文風格形成的關(guān)系以及《穀梁傳》對宋以后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發(fā)展的影響等方面都將有深入研究的可能。

[1] 呂留良.呂晚村先生論文匯鈔[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

[2] 宋祁.宋景文筆記:中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陳骙.文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4] 黃榦.讀左氏傳雜說三條[M]//曾棗莊.全宋文:第6554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55.

[5]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397.

[6] 劉越峰.孫復(fù)《春秋》學思想探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47.

[7] 劉敞.先祖磨勘府君家傳[M]//曾棗莊.全宋文:第1295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78.

[8]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2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5:215.

[9] 孫覺.春秋經(jīng)解自序[M]//曾棗莊.全宋文:第1585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5.

[10] 趙伯雄.春秋學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11]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2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5:219.

[12] 文廷海.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6:86.

[13] 脫脫.宋史:第43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7:12913.

[14]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第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18.

[15] 朱彝尊.經(jīng)義考:第18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8:952.

[16] 鐘文烝.春秋穀梁經(jīng)傳補注: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7] 蘇頌.秘書丞贈太師劉君神道碑[M]//曾棗莊.全宋文:第1344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60.

[18] 史浩.鄮峰真隱漫錄:第34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 王十朋.陞補上舍謝宰相[M]//曾棗莊.全宋文:第4623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80.

[20] 王十朋.答丘狀元崈[M]//曾棗莊.全宋文:第4625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80.

[21]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2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5:226.

[22] 姚斯.接受美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46.

[23] 朱彝尊.經(jīng)義考:第17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8:880.

[24] 杜浚.杜氏文譜:第2卷[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2450.

[25] 譚浚.言文:中卷[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2363.

[26] 顧頡剛,劉起釪.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1988:29.

[27] 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2152.

[28] 程公說.春秋分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 呂大圭.春秋論[M]//曾棗莊.全宋文:第8239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48.

[30] 崔子方.春秋經(jīng)解自序[M]//曾棗莊.全宋文:第2111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4.

[31] 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54:19.

[32] 江慎中.春秋穀梁傳條指:下卷[J].國粹學報,1910(73).

[33] 晁說之.三傳說[M]//曾棗莊.全宋文:第2811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97.

[34] 王十朋.御試策[M]//曾棗莊.全宋文:第4616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65.

[35] 孫梅.四六叢話:第8卷[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4422.

[36] 李學勤.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1892.

[37] 承載.春秋穀梁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36.

[38] 高塘.唐宋八家鈔:第6卷[M]//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校注集評·東坡文鈔:第25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5649.

[39] 平步青.霞外捃屑:第7卷[M]//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校注集評·東坡文鈔:第25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5649-5650.

[40] 孫萬春.縉山書院文話:第3卷[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5983.

[41] 劉熙載.游藝約言[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5589.

[42] 楊德春.論《春秋穀梁傳》的論說藝術(shù)[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3(4):58.

[43] 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第3卷[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569.

[44]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15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5:1316.

[45] 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

[46] 劉敞.欣欣亭記[M]//曾棗莊.全宋文:第1294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60.

[47] 陳模.懷古錄[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519.

[48] 羅驥.北宋語氣詞及其源流[M].成都:巴蜀書社,2003:179.

[49] 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M]//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880.

[50] 黃本驥.讀文筆得[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5334.

[51] 蕭穎士.贈韋司業(yè)書[M]//董浩,阮元,徐松,等.全唐文:第323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3278.

[52] 葉元塏.睿吾樓文話:第8卷[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5440.

[53] 王正德.余師錄[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351.

[54] 樓昉.崇古文訣評文[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468.

[55] 劉克莊.網(wǎng)山集序[M]//曾棗莊.全宋文:第7567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05.

[56] 馬天驥.覆謚議[M]//蓮峰闕下林氏大宗祠.蓮峰闕下林氏宗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20.

[57] 房玄齡.晉書:第7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4:1978.

[58] 范寧,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2361.

[59] 朱荃宰.文通:第1卷[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2669.

[60] 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79.

[61] 劉黎明.《春秋》經(jīng)傳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8:378.

[62]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李逸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

[63] 秦觀.韓愈論[M]//周義敢,程自信,周雷.秦觀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480.

[64] 李彭.寄珍首座[M]//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第138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5847.

[65] 王十朋.東平萬府君行狀[M]//曾棗莊.全宋文:第4637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57.

[66] 朱熹.答鞏仲至[M]//曾棗莊.全宋文:第5591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20.

[67] 陳傅良.跋徐薦伯詩集[M]//曾棗莊.全宋文:第6040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2.

[68] 薛福成.論文集要:第2卷[M]//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5793.

[69] 劉熙載.藝概·文概[M].袁津珀,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140.

[70] 章太炎.國學講演錄·經(jīng)學略說[M].吳永坤,講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23.

[71] 程顥.南廟試策五道:之二[M]//曾棗莊.全宋文:第1735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35.

Abstract:“Guliang Annals”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ajor commentar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was once again attached with great importance as one of saint’s classics in Song dynas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trend of suspecting the ancient thoughts in Song dynasty, the school of Guliang boosted greater compared with the school development in previous dynasties. In the wake of Guliang progress, experts of studying the “Guliang Annals” were booming, inclusive of Sun Fu, Liu Chang, Sun Jue, Ye Mengde, as well as a great number of scholar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Guliang Annals”. The school of Guliang was booming in Song dynas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eing embraced in Song dynasty. On this basis, the people-oriented ideology, emphasis on discussion, rhetorical question, application of function words and clear and stern expressive style of “Guliang Annals” were embraced by the literature of Song dynasty with varying degrees. For this reason, the literature of Song dynasty has been influenced to be characterized as the realism, concerning the realit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writing style has been forged in Song dynasty being concise, lucid, lively and amorous. Such acceptance has great value to cognize and study deeply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rose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acceptance of “Guliang Annals” by the proses in the Song dynasty, from one side to show the people of Song dynasty by the moral culture to study method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elegant and harsh style, and it also finds an overlooked source for the form of the poses in the Song dynasty, etc.

Keywords:“Guliang Annals”; proses in the Song dynasty; acceptance; performance; value

(編輯:李春英)

DiscussionontheAcceptanceoftheProsesintheSongDynastyto“GuliangAnnals”

LIU Yuefeng

(CollegeofLiterature,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110034,China)

I206.2

A

1673- 8268(2017)05- 0112- 09

2016-11- 08

遼寧省教育廳項目:北宋園林文學研究(W201611)

劉越峰(1970-),男,遼寧沈陽人,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文化研究。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5.018

猜你喜歡
宋文宋人文風
宋人點茶,茶上“作畫”
Song in a cup宋人點茶,茶上“作畫”
《全宋文》補遺四十五篇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普樅公路的文風和文脈
對電視新聞節(jié)目“改文風”的幾點思考
勞鬼大駕
改文風:要從創(chuàng)新“說話”方式開始
改進文風貴在言之有物
丈夫的私房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