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的裝束非常簡單。男生服裝以“軍便服”款式為主,女生服裝則是“翻領式”,幾乎沒有腰身。后來興起一種名為“三翻式”的女式上衣,即翻蓋兒、翻袖兒、翻領兒,主要是鐵灰色,屬于“玩鬧兒”服裝,正統(tǒng)女生是不穿的。
當時天津的中心城區(qū),包括和平區(qū)(不含南市地區(qū))以及相鄰的河西區(qū)部分地區(qū),舊時屬于外國租界,遺有殖民文化痕跡,居民成分偏高。新中國成立之后大量革命干部入住,增添了“革干”和“革軍”色彩。所謂“革干”與“革軍”是“革命干部”與“革命軍人”的簡稱,這種家庭出身的學生填表,都用這種簡稱。
舊社會的資本家子女與新時代的革干革軍子女同在一座學校讀書,便形成了一種特殊文化。
“文革”興起,最為主貴的服裝顏色當然是黃色?!案镘姟奔彝サ淖拥軅?,身穿父輩的“將校呢”黃色上衣,腳踏“校官靴”(等而下之的是解放鞋),左胳膊佩著“紅衛(wèi)兵”袖章,騎著自行車風光一時。
“文革”之前的軍裝,以黃色為主,有雷鋒叔叔照片為證。當時有一種被學生們稱為“銜兒服”的軍裝上衣就是黃色的。它的雙肩位置留有佩戴肩章的“孔”與“扣”。舉凡穿著這種“銜兒服”的學生,說明他的父輩“文革”之前就是軍官,這種老革命資格普遍受到同學們羨慕。
夏天的衣服當然是襯衣。那時最好的襯衣是商場里出售的“一百支紗”。支數(shù)越多,布料越致密,價格越貴。然而,價格貴不等于有地位。最有地位的首推“柞蠶絲”襯衣。這種襯衣顏色并非雪白,同樣是軍官用品。如果有學生穿著柞蠶絲襯衣走進學校,說明他家里有解放軍軍官。
平民百姓子弟穿什么呢?他們以“學生藍”為主。當年十六中女生一身洗得發(fā)白的“學生藍”,樸素里透著高雅。
后來興起“國防綠”,軍裝進入“的確良”時代,以“銜兒服”為代表的老牌軍裝越發(fā)珍貴。
1968年底,一陣風興起“藏藍顏色”。這種藏藍其實是非常老氣的顏色,借著“土聯(lián)兒”文化的興起被當時青年學生接受了。一時間,可謂滿城盡帶“藏藍甲”。
當時“土聯(lián)兒”最為威風的全套行頭是:頭戴綠色軍帽,一身藏藍色軍便服,腳穿黑色條絨面塑料底的“皮邊鞋”,冬天佩戴黑色羊皮手套,胸前掛著繡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軍用綠色挎包,騎著一輛“二八”自行車。
回首當年青年學生“藏藍文化”的興起,我以為也屬于青春叛逆的表現(xiàn)。否則年紀輕輕為什么穿一身被天津老城里稱為“藏青”的顏色呢。
當年的藏藍顏色已然完全褪盡,可謂物去人非。如今是五光十色迷人眼,雜花生樹了。
(摘自“肖克凡新浪博客”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