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青劍
茶香一縷抱春風
文/陸青劍
關(guān)于茶,話題太多。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茶一直是百姓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茶圣陸羽在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里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一詞,精確地點出茶樹的優(yōu)點。古時候的茶樹系自然生長,不像今天這般需要矮化種植。采摘茶葉,是一項需要耐心的活計,就是在科技化程度很高的今天,采摘茶葉仍然依靠手工。一葉嫩綠的芽片,經(jīng)不起機器爪子的蹂躪,它需要纖纖巧手,輕輕一掐,然后輕輕將它放進簍子里。很自然的動作,隱喻茶的宿命,宣告茶的誕生,擰開茶文化的龍頭。
茶香一縷,不僅僅因為習慣和嗜好,更多是出自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吸引。是誰最先發(fā)現(xiàn)茶葉可以沖泡飲用的?中國乃至世界的茶史起源于何時?這些都能引起紛紜眾說的疑問,其實對喜愛茶的人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人們生活中的伴侶、精神上的知音,茶的角色表現(xiàn)實在太重要了。沒有茶的閑暇時光,沒有茶的勞作之余,沒有茶的友人相聚,沒有茶的超級盛宴,沒有茶的生活細節(jié)……這許許多多的“沒有”,不知讓人們的日常和節(jié)慶寡味成什么樣子,所以從古時候起,浪漫滿身的文人就對茶不吝筆墨,贊許有加,比如李白的“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杜甫的“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白居易的“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等等。也許因為古代文人已把茶的氣韻和神采寫盡,導致今人不敢貿(mào)然落筆,怕降低甚至褻瀆了茶文化的格調(diào)。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藝、茶故事等等,這些內(nèi)容均被涂抹禮儀色彩,因此,茶文化實際上就是禮儀的現(xiàn)實反映。不管是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還是臺灣的凍頂茶、云南的普洱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都在禮儀的映照之下氤氳成一種精神象征。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這些環(huán)節(jié)清晰地彰顯一個注重禮儀的國度的神采,出現(xiàn)恬靜的美、醉心的美,炫目的美、怡人的美,已成順理成章之事。尤其是當茶文化糅合了佛、儒、道諸派思想之后,茶就不再是一種普通的物質(zhì),不再是一道普通的飲品,而是一種能夠煥發(fā)人們的善意、善情、善為的普世符號了。
作為全國重要產(chǎn)茶大省,貴州的茶無論在產(chǎn)量還是在品質(zhì)方面,都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茶文化基因根植貴州大地上千年,那些古韻悠長的茶樹,那些層層疊疊的現(xiàn)代化茶園,在向世人傳遞來自東亞大陸的生態(tài)文明信息,為地球之綠增添氣韻,為人們的生活描繪美景。
毛尖伸展,哪一口能品出萬千世相?哪一壺能嘗出人生況味?其實問題并不比湯色重要,只要凝神,茶一直是能夠化解內(nèi)心糾纏的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