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一篇雜言體歌訣式的家訓類蒙學養(yǎng)正教材,它以樸實通俗的對韻語言,從勤儉持家、為人處世和德行修養(yǎng)三個方面對青少年進行道德規(guī)諫和訓誡,進而闡明修身齊家的道理。
關鍵詞:勤儉持家 為人處世 德行修養(yǎng) 修身齊家
蒙學養(yǎng)正類教育上自三代始,下而復歷周朝秦代、魏晉唐宋,延續(xù)至明清已達到較為成熟的程度,加之清滿統(tǒng)治者標榜自己“興關外,俗純樸,愛親敬長,內(nèi)愨而外嚴。既定鼎,禮教益?zhèn)?。定旌格,循明舊”,提倡“親存,奉侍竭其力;親歿,善居喪,或廬于墓;親遠行,萬里行求,或生還,或以喪歸”{1},啟蒙教育也呈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既有官辦的書院和社學,也有社會辦的私塾、義學,為寒門貧困兒童接受啟蒙教育提供了契機。蒙學教材的編寫也由綜合性向專門類發(fā)展,出現(xiàn)家訓類、識字類、生活常識類、道德規(guī)范類等蒙學教材,甚至有教育女子三從四德的女學類啟蒙教材。這個時期的啟蒙教育開始多方位、多樣化發(fā)展,進入了啟蒙教育的繁盛期,教材的編寫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注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和興趣培養(yǎng)。作為特殊的啟蒙教育類別,家訓類的啟蒙教材其內(nèi)容主要是家庭長輩對后世子孫修身處世、治家創(chuàng)業(yè)等提出的教訓和警誡,到明清時期發(fā)展尤其迅猛,據(jù)《中國叢書綜錄》中記載的家訓類著作有一百一十七部,清代就有六十一部。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際的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先生以其生平感悟,融入自身的教育理念,編寫了這本《朱柏廬治家格言》。朱柏廬原名朱用純,字致一,因其父集璜“明季以諸生死難”{2},于是“慕王裒攀柏之義,自號曰柏廬”{3},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作為儒學大家,主張“學問在性命,事業(yè)在忠孝”{4}?!吨彀貜]治家格言》,又稱《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全篇共計五百二十二個字,為一篇雜言體歌訣式的家訓類蒙學養(yǎng)正教材。它以樸實近人的對韻語言,從勤儉持家、為人處世和德行修養(yǎng)三個方面對青少年進行道德規(guī)諫和訓誡,涉及飲食、婚姻、家庭、讀書、教育、處事、待人、交友、修身、立命、納稅、德行等家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就以生活細微闡明修身齊家的道理。全篇內(nèi)容雖僅有短短六十多句,但訓誡名言多有流傳,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薄耙宋从甓I繆,毋臨渴而掘井”等至今咀嚼仍讓人回味雋永。
本文主要是從勤儉持家、為人處世和德行修養(yǎng)三個方面,分析《朱柏廬治家格言》修身齊家的理念。
一、勤儉持家是修身齊家的根本 古代社會以農(nóng)為本,生產(chǎn)生活和物質(zhì)交易極為不便,再加上家庭開支、賦稅徭役,以及人情禮往,多感生活艱辛,自古至今,勤儉多為家庭維系的根本、生活延續(xù)的首要。早在上古時期《尚書·大禹謨》中就有言“克勤于邦,克儉于家”{5},《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也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6}。在傳統(tǒng)美德中,勤儉不僅是家庭延續(xù)的道德基礎,更是治國興邦的最基本要求?!吨彀貜]治家格言》對勤儉持家又分別從“勤”“儉”兩個方面提出訓誡。首先提到的就是“勤”即做事勤快。首句開門見山提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從早到晚勤快做事,養(yǎng)成良好習慣;做事要有超前意識,“宜未雨而綢繆”;勤密打掃“器具質(zhì)而潔”;對待祖先和子孫都要勤檢點,“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其次,要求持家要“儉”即儉約節(jié)省。飲食方面要儉省愛惜,提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飲食約而精”,宴請賓客“切勿留連”。生活要儉樸,并提出幾個訓誡:“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奴仆勿用俊美”和“妻妾切忌艷妝”,不要招惹“三姑六婆”,勿養(yǎng)“婢美妾嬌”,做人生活都要節(jié)儉質(zhì)樸。以上主要論述勤儉持家,要求做事勤快,治家儉約樸素,甚至婚姻風化也有提及。訓誡主要是以勸醒為主,語言委婉,如訴家常,娓娓道來,令人深省。
二、為人處世是修身齊家的核心 一個人,一個家庭要長足發(fā)展,必然與社會上的種種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關系,這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眥7}因此《朱柏廬治家格言》非常注重在子弟中進行人際關系交往的實用教育。為人處世實際上是“為人”和“處事”兩個命題,既有家庭內(nèi)部之間相處的,也有對外的人際交往,在這里《朱柏廬治家格言》均提出訓誡。
“為人”方面,要嚴己寬人。首先嚴格要求自己,切記“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毋占便宜”;其次,對人要寬厚,尤其對待貧困鄰里朋友態(tài)度“須多溫恤”;再次與親人要和睦相處,“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nèi)外,宜法肅辭嚴?!辈姆疵娌⑻岢鲇栒]:為人刻薄小氣,必然“理無久享”;為人不遵綱常,必然“立見消亡”;嚴厲批評“聽婦言,乖骨肉”和“重資財,薄父母”兩種行為,認為這不是真正的丈夫和人子所應該做的。
“處事”方面,面對富貴和誘惑,要有節(jié)制而理性看待。做事情不要趨利而慕富貴錢財,娶妻“毋計厚奩”,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訓誡子弟,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就巴結奉承是可恥的行為,遇到貧窮的人就輕視驕傲是卑賤的行為;與人一起做事情,要謹言慎行,不要恃強凌弱,不要因貪吃而肆殺,謹記“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和“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本部分側重勸誡如何為人處世,與人要為善,處世要謹慎。此處朱子言語比較激烈,多次提到嚴格的訓誡,尤其在為人方面和面對物質(zhì)誘惑的時候。
三、德行修養(yǎng)是修身齊家的關鍵 修身養(yǎng)性是儒家思想的基礎,儒家經(jīng)典《禮記·大學》中早就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8}可見“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鍵。修身就是做事有“德行”,為人有“修養(yǎng)”?!暗滦小本褪怯酶呱械钠返氯バ惺隆C總€時代所特有的道德觀念,決定人們的言行,支配著人們對人、物,事的取舍。為了培養(yǎng)子弟良好的品行,《朱柏廬治家格言》從反面提出多個禁忌,要求子弟約束自己:“乖僻自恃”必然做事多懊悔;“頹惰自甘”必然難以成家立業(yè);親近品行惡劣的少年,“久必受其累”;“見色而起淫心”必然會報應在妻女;暗中傷害他人,必然禍及子孫。
在德行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修養(yǎng)”。修養(yǎng)就是由內(nèi)到外以仁善修心和修行,使自己的言行合乎規(guī)矩。從自身內(nèi)部品性進行修心,不要喜形于色“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難“不可生喜幸心”;從做事的態(tài)度修行,對人“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做事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靶摒B(yǎng)”要忌諱沽名釣譽“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掩飾優(yōu)點勿炫耀,暴露缺點以期改正。德行修養(yǎng)的關鍵還在于“家門和順”“國課早完”,即使自家“饔飧不繼”“囊橐無余”,這種以家國為先,不講私利的思想尤其需要我們繼承。文章最后繼承儒家入世的思想,讀書以圣賢為標榜,為官“心存君國”。
此處朱柏廬先生認為德行修養(yǎng)的最終還是持家治國,與儒家推崇的修身治家平天下不謀而合。同時首次在家訓中出現(xiàn)“國課早完”,把國家稅收放入對子弟的教育,這是以往的蒙學中沒有的。
四、時代局限與現(xiàn)實意義 朱柏廬先生身居亂世動蕩,言語多謹慎,為使家族遠離戰(zhàn)火是非,講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思想多聽天由命、明哲保身的保守,在以家國為重的同時,又彌漫著黃老思想的影響。文中多處訓誡子弟眾生,要堅守倫理綱常,雖說有利于培養(yǎng)循道守規(guī)的良民,但也容易讓子弟缺乏創(chuàng)造力,做事畏首畏尾,安于現(xiàn)狀。同時文中多有因果循環(huán)報應的,這明顯受到儒家“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雖說可以預防他們貪圖情欲、做奸邪小人,但也較容易使子弟陷入唯心的教育理念中。這些由于生活經(jīng)歷和時局的影響造成的局限只是很少一部分,畢竟瑕不掩瑜?!吨彀貜]治家格言》以家訓的方式,對家族子弟的修身立命提出很多的訓誡,命題涉及很多,深入生活中治家、為人、處世、修身和立命等方面,事無巨細,由淺入深,韻律和諧,朗朗上口,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參差交錯,情感跌宕起伏,或委婉絮叨,或嚴厲警醒,為文暢通,可以說貫通了朱柏廬先生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思想,為世人啟蒙教育所推崇,很多內(nèi)容比較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和行為習慣。
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一個家庭的家風,不僅塑造的是全家的精神面貌、價值共識,更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衡量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標識。《朱柏廬治家格言》以家訓的形式樹立培養(yǎng)家風的范例,其中講究長幼有序,又提出家庭要長久發(fā)展,不奢侈不浪費,還注重家庭教育要求從倫理綱常、勤儉持家,到身行言教,編織了一條家族發(fā)展的完整鏈條,既有利于家庭宗族內(nèi)部體系的穩(wěn)定,又能保證一個家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應該乘著素質(zhì)教育的東風,搭著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風帆,將家訓教育中的精華普及各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去,培育與時俱進的新型家風,營造廉潔、勤儉、重修養(yǎng)、知榮辱的家庭新風貌,這對于構建和諧家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1}{2}{3}{4} 趙爾巽:《清史稿》(第四十五冊),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730頁,第13731頁,第13731頁,第13731頁。
{5}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頁。
{6}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29頁。
{7} 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60頁。
{8} 楊天宇撰:《十三經(jīng)譯注·禮記譯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00頁。
參考文獻:
[1] 李少華主編.中國傳統(tǒng)蒙學全書[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
[2] 羅國杰.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3]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作 者:趙振國,文學碩士,太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