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的切工方式
鉆石價值衡量的4c標準中,唯有切工是直接受人為影響。雖然鉆石可以加工成各種各樣的不同形狀(花式),以滿足不同品味,但是切工的優(yōu)異程度直接影響鉆石的出火、閃光。沒有加工的鉆石毫無光澤,只有經(jīng)過訓練有素的師傅精確無誤的設(shè)計,巧奪天工的雕琢,才能揭開鉆石的面紗,使之充分利用光的性質(zhì)呈現(xiàn)彩虹般的“火彩”,并具有閃爍特點。
圓形
外形:圓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鉆石琢型一般都是標準圓鉆型的。這種琢型共有58個小面。頂部的平面被稱為臺面,直徑最大的部位為腰圍,腰圍以上為冠部,腰圍以下為亭部。
圓形鉆石鉆戒,是目前最流行也是發(fā)展最悠久的形態(tài)。是由波蘭數(shù)學家馬歇爾于1919年首先計算出理論上讓鉆石反射最大量光線的切割方程式。
橢圓形
外形輪廓要求:肩部對稱切工特點:明亮型/燦爛型起源:19世紀
橢圓形鉆石有著與圓鉆一樣美麗的光輝色彩,因其長度更能突出女士手指的纖細,所以也是一種極受大眾喜愛的鉆形。
對于橢圓形鉆來說,長寬比在1.33到1.66之間最美觀。
欖尖形切工
外形:欖尖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7世紀,法王路易十四時期也譯為馬眼形切工或者舟形切工。此種切工的鉆石兩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
這種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較低,其特色在兩端尖角處,此處的包裹體能夠被較好地遮掩,并且尖角處的閃亮度極高。鑲嵌時需要注意尖角處的保護。
雷地恩形
外形:矩形
切工:混合型起源:1977年雷地恩形(Radiant)切工發(fā)明于1977年,匠人希望綜合祖母綠切工的優(yōu)雅外形和圓形切工的明亮度,而創(chuàng)出此種切工。
雷地恩形類似于4個角被磨平的正方形,采取兩種不同混合式切割法:冠部采取八邊形截角的祖母綠階梯式切割法,亭部采取圓鉆明亮式切割法。
這種獨一無二的切割方式擁有絕佳冠角、亭角與亭深(各項完美的鉆石反射角度),因此擁有無以倫比的光彩。
祖母綠形(Emerald)
外形:矩形
切工:階梯型
起源:古代
祖母綠形通常為矩形,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它的亭部(Pavilion)被切磨成直角的切面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外表。
鑒于它一般形狀較大,這種切割需要鉆石具有很高的凈度。祖母綠形鉆石在矩形的長寬比例上也會有很大不同,如果更喜歡方狀的祖母綠形,可以考慮上丁方形鉆石。
典型的祖母綠形,其長寬比例在1.30和1.40之間。
愛美鉆石 供圖
永恒印記 供圖
永恒印記 供圖
心形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近代
鉆石外形以對稱的兩個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組成,似心形。
心形切工鉆石全深較淺,適合形狀不規(guī)則且整體較扁的鉆石原石,原處凹槽位置的包裹體可以被剔除,以提高鉆石凈度,但此種切工原石留存率較低。
心形鉆石的外形評價主要注重兩側(cè)翼瓣對稱、形狀飽滿。
梨形
外形:梨形
外形輪廓要求:兩側(cè)翼對稱,尖角無缺損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7世紀
梨形也稱為淚滴形切工(Tear Cut)或者墜形切工(Pendloque Cut) 。梨形切工在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十分流行,歷史上著名的鉆石中有將近20%使用此種切工,
方形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或混合型
起源:上世紀中期,由比利時工匠發(fā)明,此種切工被不斷完善,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
由于其改良形式兼有階梯型切工的特點,所以也可歸類于混合型切工。
方形切工擁有方形或長方形外形,通常有76個刻面。但也有61個、101個刻面或144個刻面的。其中101刻面的方形明亮型切工為E.F.D,即公主方。
方形切工可多樣化,但普遍冠部較淺,臺面較大,亭部較深。
墊型
外形:矩形圓角
切工:明亮型/燦爛古典型
起源:1977年
墊型切工有58個切面,是明亮型切工的前身。其臺面較小,其他切面更大,鉆石腰圍較薄,整體較扁平,并且底尖被加工成一個小切面,從臺面觀察鉆石內(nèi)部可見一個“空洞”。相較現(xiàn)代明亮型切工,墊型切工的鉆石擁有更高的散射火彩。
鉆石的切工是重要的標準。根據(jù)國家標準切工可分為很好、好和一般三級。
而國際上除上述三級外還有差(Poor)這一級。做工優(yōu)良的鉆石各部分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需要用儀器來仔細測定,分級標準才能得知它是很好、好還是一般。同樣大小、同一色級、同一凈度的鉆石,由于切工的好壞,其價格可相差數(shù)倍之巨。切工的好壞直接影響鉆石的火彩度。切工優(yōu)良的鉆石,散發(fā)出耀眼奪目的光芒,切工不良的鉆石,邊緣顯得不銳利,光芒頓減。
金九鼎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