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龍巖市長汀縣大同中心學校 福建 龍巖 364000)
求同辯異 感悟“送別”
——《古詩兩首》備課思考
李 凌
(龍巖市長汀縣大同中心學校 福建 龍巖 364000)
《古詩二首》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組成。這兩首詩皆為唐代詩人作品,表現(xiàn)的都是“送別”主題,采用的都是寄情于景的表達方法,但事件發(fā)生的背景不同,蘊含其中的情感也有差異。魯迅說:“教師愈會比較,就愈有益處?!惫P者從中得到啟發(fā):四年級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基礎,何不將這兩首古詩進行整合,引導孩子在比較中學習,求同辯異,感悟“送別”呢?筆者研讀文本,查閱資料,圍繞主線“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味”,對備課思路進行了梳理。下面結合教學設計,談談備課的思考和收獲。
一、揭示課題:出示古詩,學生讀詩。
二、初知詩意:學生借助插圖和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三、尋找相同:這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作者都是唐朝詩人;都描寫了景物;寫的都是送別)。
四、設疑過渡:李白的送別與王維的送別是一樣的嗎?
【備課思考:知人論詩、整體觀照,是古詩學習的重要門徑。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進行整合式教學,打破了學習古詩的常規(guī)套路。借助注釋、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礎,聚焦主題、求同存異則是整合的關鍵?!?/p>
一、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感受畫面:學生概括在詩中看到的畫面(故人西辭;煙花三月;孤帆遠影;長江東流)。
2.描述畫面:學生通過課內注釋和課外資料描述畫面。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品“孤”
學生交流:長江兩岸風景綺麗,李白真的只看到了一葉孤帆嗎?從這個“孤”字,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李白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悟“盡”
學生交流:你們認為真的“盡”了嗎?“不盡”又是什么?(課件出示背景資料:李白與孟浩然同為唐朝詩人,都喜歡陶醉于山水,崇尚自由與浪漫,倆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詩歌寫作上,李白從孟浩然那里獲益良多,因此李白對孟浩然極為推崇。有詩為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保?/p>
二、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1.小節(jié)過渡: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的地點在黃鶴樓,王維在哪兒送元二呢?
2.感受畫面:學生概括在詩中看到的畫面(渭城朝雨;客舍柳色;勸君盡酒;西出陽關)
3.描述畫面:借助課文注釋和課外資料,學生描述畫面。
4.品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出示課件:教師出示從渭城到安西一路地形地貌的圖片。
(2)學生交流:渭城距安西路途遙遠,路上交通不便,自然環(huán)境惡劣,元二孤身前往安西。作為好友,王維的心中充滿了怎樣的情感?
(3)學生思考:王維手中酒杯里的酒中包含著什么話語?(離別之際的留戀與不舍、前路珍重的關切與牽掛、建功立業(yè)的期盼與祝福)
5.欣賞音樂《陽關三疊》。
【備課思考:感悟古詩,不僅要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更要領悟流淌在詩句之間的意境和情感。指導學生披文入境,與景物山水交融,作者心靈相通,需要教師的匠心獨運。此環(huán)節(jié)抓住“你讀出了哪些畫面”這一主線,通過學生的想象,讓平面的詩句成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一段段動聽的旋律、一幕幕鮮活的場景,使學生在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和情緒,經(jīng)歷心靈的熏陶和人文的滋養(yǎng)?!?/p>
一、尋找不同:兩首詩同樣寫送別,同樣是寓情于景,不同的是什么?(方式不同,情感不同)
二、感“不一樣的方式”:李白和王維對老朋友的送別方式不同,一個是以目相送,一個是以酒相送。
三、品“不一樣的情感”:為什么李白僅僅是以目相送,王維又要以酒相送呢?讀懂一首詩,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非常關鍵的。
1.孟浩然要去的是什么地方?(出示課件)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揚州自古就是繁華之地,所以,李白與孟浩然相別,只是相見不易,心中不舍,依依惜別。
2.我們再來看元二要去的地方。(出示課件)據(jù)史料記載,從長安城最北的城門安遠門到安西有“九千九百里”,這個數(shù)字并不是實指,但說明安西離唐朝的首都長安有著遙遠而漫長的路程。這一路上,到處是茫?;哪锹S沙,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老朋友即將踏上萬里征程,不知何時能夠回來,是否能夠平安回來,此時此刻,王維能夠做的,就是將滿懷的牽掛與擔憂寄托在濃濃的酒中。
3.小結: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方式,不一樣的情感。李白是以目相送,深情祝福,依依惜別;王維是以酒相送,依依不舍,牽掛擔憂。
【備課思考:此處整合,用對比參讀的策略,旨在同中求異,異中存同。在理解詩意、感知意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詩歌的寫作背景,挖掘“兩首詩同樣寫送別,同樣是寓情于景,不同的是什么”,體驗作者送別時的滿懷情緒,深化了“送別”這一主題。同樣的送別,送別的方式不同,蘊含的情感也有差異,最終反映的主題回歸到單元教學目標——人間真情,以合開篇,以分為過程,又以合統(tǒng)領全文?!?/p>
一、拓展學習:常言道,自古人生傷離別。唐詩中還有許多寫送別的詩,我們再學習《別董大》《贈汪倫》。
二、解讀“送別”:高適送別董大,是以話相送,他深情地安慰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而汪倫送別李白,卻是以歌聲相送,把一腔深情融入到歌聲中。
三、課堂小結:詩歌體現(xiàn)的都是送別,但古人送別的形式各不相同,有以目相送,有以酒相送,有以話相送,有以歌相送……不僅如此,詩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有祝福,有感傷,有深情,有激勵……最后傳遞給我們的,都是朋友間的真情!課后,請同學們再去搜集這類古詩,細細咀嚼詩中的離情別意。
【備課思考:語文具有開放性,此環(huán)節(jié)對“送別”進行拓展,引出高適、李白的另兩首送別詩,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古人送別的不同方式和情感。這種時間上的縱向對照和空間上的橫向比較,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厚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