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森
漸近自然,涉及諸多事物,或者事物的諸多方面。
我們只談性情,或者性格——人的性
情或性格,漸近自然
人.本就來源于自然,所以說,談人的性情漸近自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表明:漸近自然。是一種生命歷程的“回歸”。
在那段曾經(jīng)走出的路程中,紅塵滾滾,你在忙碌、在奔波;曾經(jīng)被欲望的火所燃燒;曾經(jīng)陷入名韁利
鎖之中。你行走的路,或者行走的方向,距離“自然”越來越遠了。有一天,驀然醒悟,于是,開始尋找回家的路。
此種情況下,最典型的人物,似乎就是陶淵明了。
陶淵明,年輕時曾有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遠大志向,也曾因為生活所迫,出門求官,委身公門。但他最終看透、厭惡了官場,于某一天,把官帽一摔,再“不為五斗米折腰”。
他這一“摔”,摔出了東晉的一脈清風(fēng),摔出了東晉的一輪明月
回歸故里,陶淵明“開荒南野際”,躬耕田畝,種豆南山,過上了“晨起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在生活。閑暇時間,則過訪鄉(xiāng)鄰,“披草共來往”,絕塵想,話桑麻,邀明月,酌熟酒。醉了,就彈響他那把“無弦琴”,寄意深遠……他的眼中,只是“天氣澄和,風(fēng)物閑美”,
此時的陶淵明,就不僅僅是“漸近自然”了,簡直就是純粹一“自然之子”了。
但另有一種人,“漸近自然”,走的并不是“回歸”之路,而是依靠不斷的進取,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以實現(xiàn)與自然的和諧、契合。
比如蘇軾。
蘇軾,是一只鵬鳥,高高地飛翔于天空之上,而豐厚的學(xué)養(yǎng)和豁達的胸襟,就是他得以高飛的不盡力量,自入仕途,蘇軾就一直行走在仕途之中。達時,盡職盡責(zé),惠澤于民;窮時,他不屈不撓,一往無前 他一生仕途坎坷。面對坎坷。他“吟嘯且徐行”,坎坷過去了,他“回首向來蕭索處,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放得開,放得下,淡然處之,官,也許越做越??;但生命的質(zhì)量,卻在坎坷中,不斷得到提升。之所
以如此,還在于他“飛得高”,他既能俯瞰低處的一切,又能深知,頭項之上,還有更高遠的天空所以,他能永遠豁達,永遠“清風(fēng)朗月”。
他的胸中,能裝下整個世界。天上的、地下的.近處的、遠處的,形而下的、形而上的。因此,他曾自豪地說:“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說到底,“漸近自然”,是一種生命修養(yǎng)的結(jié)果;居于鄉(xiāng)野,棲居茅屋之中,未必就能“漸近自然”。
(本文薦自《老人春秋》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