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蕓鋒
今年回老家過的年。我的老家在重慶庫區(qū)農(nóng)村。那里多山,出了縣城就是彎彎曲曲的鄉(xiāng)道公路。一路上我們很高興,盼著早點見到年已60多歲的父母。然而過了一個場鎮(zhèn),到村里的公路愈發(fā)狹窄和多彎,導航路程雖然只有20公里,車子卻開了40分鐘。
父母見到我們,綻放的笑容完全發(fā)自內心??煲荒隂]有見面了,父母最關心的還是孫子孫女們。他們很急切地打聽幾個小孩的期末考試成績,問他們今年又長高了多少,回老家來想吃什么東西……只不過后者的反應讓我們感到有點尷尬,應答得有點漫不經(jīng)心,幾個小孩子最關心的是家里有無WIFI。
畢竟,他們和我的父母隔代,一邊是常年在農(nóng)村勞作,一邊是在城里上學。偶爾的相聚,沖淡不了祖孫之間的生疏和隔膜。
今年春節(jié)家里沒有殺年豬。不過,父母從村里其他殺了年豬的人家買了幾十斤豬肉。老家的豬肉和城里超市賣的豬肉味道大不一樣,看著十分油膩,吃在嘴里卻不齁人,相反,有股醇厚的糯軟肉香。老家有個風俗,自家吃的過年豬一般都要喂?jié)M一年,而且都是用糧食喂養(yǎng),是不會喂飼料、添加劑、催生素之類的。因此每次回老家,我都忍不住會多吃幾片豬肉。吃著香軟的豬肉,我的腦海里就會回憶起母親提著豬食,沿著窄窄的小石梯子,去豬圈倒食的情景。
大年初一的早上,幾個小孩子天剛亮就起床,他們想趁早大肆玩放鞭炮。我父親問他們,有沒有愿意去后山樹林砍根柴回來的?他們連連搖頭。父親也只是笑了笑。在重慶很多農(nóng)村“柴”和“財”諧音,這些十來歲的孩子當然不知道。我小時候春節(jié)大年初一早上吃湯圓之前,要跑到后山砍一根木柴回家。這在老家的人們看來,寓意著會給家里全年帶來好的財運。
我原計劃今年春節(jié)在老家多住幾天,不料妻子單位有急事,只得初一早飯之后就匆匆往回趕。離開老家之前,我們和父親一起給祖墳上香燒紙。看著眼前的父親逐漸蒼老,想想父母仍留在老家山村整年辛苦勞作,為了兒孫回家過年的那幾天吃好住好,他們通常要準備好些時候,我的心里陡然生出一種難言的愧疚?!盎貋砹司投啻龓滋炻铩?。除了輕輕說的這句話,直到站在車窗外揮手告別,父親都沒有再說其他的。
車子開出山村不遠,經(jīng)過淺淺的斑竹河。河邊有一棵黃葛樹的粗壯樹根,成了跨河而過的橋身。這真是一棵默默奉獻的老樹,樹干樹枝為人遮風擋雨,樹根助人涉水渡河。我們停下車,在這奇特的“橋”上走了個來回,看了個究竟。樹根長成的兩尺來寬的“橋面”,盡管歷經(jīng)風雨顯得暗黑斑駁,卻異常穩(wěn)固,行走在上面踏實安全。
幾個小孩還在這座“橋”上往返嬉戲,我在一旁用手機拍下了這一幕。猛然間,我對眼前這棵百年老樹倍感親近,似乎讀懂了它對后人們想說卻沒有說出來的一切。眼前玩得正歡的小孩子們并不知道,即便老家遠得千里迢迢難以看到,但我每次回頭,都能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牽掛。
(作者單位:重慶市榮昌區(qū)政府新聞辦公室)
編輯/周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