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華: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現(xiàn)任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校園文化建設專項基金學術顧問委員會副主任,CCTV中學生頻道教學顧問,中國青少年寫作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首席作文專家,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少年報社少年新聞學院客座教授,北師大《百思迪威作文教程》主編兼客座教授等職。由于其在作文教學方面成效顯著,在網上被譽為“中國作文第一人”。
前蘇聯(lián)著名作家高爾基在一次閑談中,說了這樣一個笑話:“一個人坐在草地上”這很容易懂,因為它清清楚楚。反之,如果寫成“一個高高的、窄胸脯的、身量中等的、留著棕色胡子的人,坐在綠色的、已被人踐踏過的草地上”,那這句話就變得不好懂,讀起來也感到吃力了。
要使讀者看文章不吃力,最好的辦法是通俗易懂,別濫用詞匯。
作家老舍在談《關于文學語言問題》時,曾指出:“要老老實實先把話寫清楚了,然后再求生動。要少用修辭,非到不用不可的時候才用……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寫下來的文章,而且寫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你所要寫的東西,你就可以不用那些無聊的修辭與形容,而能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地寫出來?!?/p>
明朝趙南星《笑贊》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秀才買柴,曰:“荷薪者過來?!?/p>
賣柴者因“過來”二字明白,擔到面前。
問:“其價幾何?”因“價”字明白,說了價錢。
秀才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
賣柴者不知說甚,荷擔而去。
這個秀才買柴,為什么沒有買成呢?因為他在交際中咬文嚼字,用文言文和賣柴者對話,使對方莫名其妙,只好“荷擔而去”。
由此可見,我們在日常與他人的交往中,言辭應以通俗易懂為好。如果為了炫耀學問,說一些連自己也不大理解的詞語,直接后果便是交際失敗,長此以往,還會給他人留下“好炫耀”的印象。
在小學生的作文中,有些同學還不懂得如何運用剛剛學到的各種詞語,所以,常??梢砸姷蕉哑鲈~藻的現(xiàn)象。比如有人這樣寫景:“我來到了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地方,這里到處流水涓涓,百鳥爭鳴,鮮花盛開,野草芬芳……”——在這段話中,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堆四字語,這些詞語用在哪兒都成。所以,這樣的描寫是毫無特色的。還不如干脆寫一句:
“我來到一個美麗的地方?!敝挥谩懊利悺倍?,比用上一大堆四字語要通俗易懂,更容易給讀者一個鮮明的印象。
為達到通俗的要求,我們在寫作時必須努力多用一些口頭用語。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有一位大學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手寫我口?!比藗円渤S谩懊靼兹缭挕眮硇稳菀黄淖趾枚奈恼?,這就是說作文只不過是用文字記錄口頭所說的話罷了,這對于我們破除作文神秘感有很大好處。因此,講求語言的運用,使用各種語言修辭,與提倡作文中多用口頭用語不僅不相矛盾,更能使人感到親切、真實。
我們是少年人,理應用自己所熟悉的口語寫作,這樣的作文大家才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