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霞
摘 要: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讀、反復地讀,在朗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方面要認識到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繼而通過各種途徑去開展朗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朗讀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1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83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它本身可以發(fā)揮很多重要的積極作用,比如可以讓學生逐漸產生語感,為語文的學習提供助力;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進而愛上閱讀,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可以形成一種共同學習的氛圍,相互促進。此外,朗讀也會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都能從中收獲更多新知,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認識到朗讀的重要作用,給朗讀教學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都能通過朗讀收獲更多的喜悅和成就感。
一、教師要讓學生重視朗讀的價值,從而主動地去朗讀
朗讀雖然比較簡單,卻會帶來很多的好處,很多時候,這種好處是無法用語言加以陳述的。小學生往往會發(fā)現,自己經常朗讀的課文,現在竟然會背誦了,甚至會有出口成章的時候。同時,朗讀也是提高小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正在逐漸發(fā)展的過程中,只有通過交流,加強說話的練習,這種能力才會不斷提高。出聲的朗讀是不同于默讀的,默讀是在前期的朗讀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普遍采用的一種閱讀的方式,雖然默讀也會有益處,但從對語言的表達能力及語感的培養(yǎng)方面來說,默讀是沒有什么效果的,而出聲的朗讀卻會起到這些作用。所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明白朗讀的好處,讓他們抱著一種美好的期待去朗讀。同時講清楚朗讀的價值:朗讀可以讓他們的寫作更容易,讓他們的交流變得更加流暢,使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另外,為了每天都能讓小學生有固定的時間朗讀,我們可以安排在早讀的時候組織學生朗讀,內容可以是剛學的課文,或者是一些老師精心準備的古典詩詞,讓學生在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通過朗讀,得到更多有益的熏陶。
二、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充分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良好的興趣是激發(fā)學生接受朗讀教育的感情基礎,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開端。但是往往在實際的朗讀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忽略了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yǎng),只是簡單地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自由朗讀,至于如何換氣、何時停頓,從來不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導致小學生讀得無感覺、無滋味,有的學生甚至覺得朗讀費神費力。而且,小學生普遍思想比較活躍,大多比較好動,長時間的朗讀,會讓他們覺得很枯燥,感覺非常疲勞。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到這些特點,從傳授朗讀的方法入手,去降低小學生朗讀的挫折感,提高他們對朗讀的興趣。建議可以從跟讀開始,老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要求學生模仿教師的語調、韻律和感情特點等,這個方法提高了學生與教師的鏈接感,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形成一種習慣,慢慢固定下來。除了跟讀之外,教師也要給學生傳授一些停頓、換氣的技巧,比如見到逗號要停頓一點時間,再繼續(xù)讀,根據內容的需要可以調整語速,但是遇到句號的時候可以趁機換氣休息。教會學生用胸腔共鳴的方式來朗讀,體會氣流從腹部到胸部流動共鳴的感覺,多加練習,學生就可以熟練掌握。這種發(fā)音的方式,可以讓朗讀的聲音更加洪亮,而且也會大大降低疲勞感,甚至使人精神煥發(fā)。所以,教會學生朗讀,使學生養(yǎng)成朗讀的習慣,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耐心,多鼓勵學生,給予更多的陪伴,讓學生逐漸產生對朗讀的興趣,愛上朗讀,享受朗讀。
三、通過朗讀環(huán)節(jié)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朗讀是考察學生理解程度最簡潔的手段。學生對字、詞、句的認讀,對課文文句、情節(jié)、結構的了解,對課文感情的體會、特色的把握,都可以通過朗讀來判斷。
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認真傾聽了解學生對課文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們可以在新的課文預習之后,在開講之前,讓學生先朗讀課文,這樣馬上就可以檢驗到學生對字詞句的認讀情況,為教師“以學定教”、調整教學計劃、決定下一步將要為學生解決哪些問題提供依據,動態(tài)地生成教學內容。也可以讓教師對課后作業(yè)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提前準備作業(yè)的重點強化內容。
另外,教師可以通過朗讀去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結構、情節(jié)等是否有了較為準確的把握。這就體現在,學生在朗讀時斷句是否合適,前后連貫性上是否有恰當的銜接。從朗讀的音高、音調等方面,體會學生對文章全篇內容是否做到了理解,是否把文章的高潮部分強調出來。因此,通過朗讀,教師順便也了解了學生對文章結構的理解情況,必要時可以做適當的指點,幫助他們更準確地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結構。同時,朗讀的時候,也可以方便教師體會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程度,學生應該專注地帶著感情去朗讀一篇文章,如果讀得毫無生趣,不流暢,就說明學生沒有理解文章的情感或者是沒有用心,這時就需要教師做出指導,讓學生對情感部分有更準確的把握。
四、從制度上保障學生朗讀的時間和空間,進一步優(yōu)化朗讀計劃安排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重寫輕讀的現象,造成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鑒于此,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年級、教材特點設計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在初步理解課文之后,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準、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問—答”,而是必須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讀—想想—品品,這樣,通過足量的時間、多樣的方式,加強了朗讀的訓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朗讀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具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作為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要重視朗讀教學,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朗讀方法,培養(yǎng)他們對朗讀的興趣,將朗讀作為一種習慣。以上是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的一點淺見,希望各位教師能加以斧正。
參考文獻:
[1] 趙繼紅.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5(11).
[2] 宋桂霞.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實踐[J]. 華夏教師,2016(7):40.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