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槍決瞿秋白是一生最大憾事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宋希濂率部轉戰(zhàn)抗日戰(zhàn)場,從淞滬、南京到蘭封、富金山,最后到滇西的龍陵、芒市,戰(zhàn)功彪炳,因此獲得了“鷹犬將軍”的稱號。然而,他這輝煌的一生卻有一個最大的遺憾,便是槍決瞿秋白。
1933年,國民黨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中)在淞滬前線研究作戰(zhàn)計劃
宋希濂,字蔭國,1907年出生于湖南湘鄉(xiāng)。自幼先入私塾啟蒙讀書一年,再進入小學五年,1921年考入長沙長郡中學。
1923年冬,宋希濂跟著同鄉(xiāng)陳賡南下廣州,先是考入軍政部長程潛所創(chuàng)辦的陸軍講武學校。當?shù)弥S埔軍校成立后,陳賡又帶著陸軍講武學校的學生一起要求轉入黃埔軍校,最后陸軍講武學校整體并入黃埔軍校。宋希濂也因此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學習。1924年6月,在黃埔軍校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春,宋希濂參加第一次東征,因表現(xiàn)突出,升任副連長、連長。7月,經(jīng)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參加第二次東征,宋希濂升任副營長。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后,蔣介石在黃埔學生軍中開始全面清黨,宋希濂因此退出中國共產黨。從此后雖然和陳賡身處不同陣營,但兩人的友誼卻一直保持著最初的深厚交情。1931年陳賡在上海領導中共特科時不幸被捕,宋希濂聯(lián)絡多位黃埔同學聯(lián)名給蔣介石上書,請求釋放陳賡。
1949年宋希濂被俘后,陳賡多次去功德林戰(zhàn)犯管理所看望宋希濂。1959年宋希濂特赦獲釋后,陳賡還專程到監(jiān)獄接他,并為他設宴接風,此后對他的生活工作多加關照。
1926年11月,宋希濂因為在北伐戰(zhàn)爭中負傷而離職休養(yǎng)。傷愈后因為部隊已經(jīng)在整編中被裁撤,前途無著,窘困之下只能寫信給蔣介石,蔣介石立即安排他擔任黃埔軍校同學會交通股少校股長。這份知遇之恩,使宋希濂感激涕零,從此便死心塌地追隨蔣介石。
1927年12月,宋希濂參加中原大戰(zhàn),因在大戰(zhàn)中的戰(zhàn)功升任警衛(wèi)軍第1師第2團團長,不久調任第2師第6團團長。1931年3月,升任警衛(wèi)第1師第2旅少將旅長。1932年1月第2旅改稱第87師第261旅,宋仍任少將旅長。8月,升任第87師少將副師長兼第261旅旅長。9月,升任第36師中將師長。
1934午5月,宋希濂率部參加對中央蘇區(qū)的第五次“圍剿”。9月他在朋口白衣洋嶺在與紅軍作戰(zhàn)時中槍負傷,直到次年5月才傷愈復職。
在槍傷還沒痊愈的4月宋希濂接到蔣介石的密電,“據(jù)可靠情報,共匪頭目瞿秋白在你部的俘虜中,務必嚴密清查”。宋希濂立即命令部下嚴查,最后在歸屬36師指揮的福建保安第14團抓獲的俘虜中查到了瞿秋白,宋希濂接到報告馬上命令將瞿秋白押赴設在福建長汀縣城的師部,自己也馬上從醫(yī)院趕回師部。
此時經(jīng)過俘虜指認,已經(jīng)確認了瞿秋白的身份。宋希濂以前就看過瞿秋白寫的《多余的話》,對瞿秋白的文采學識都非常敬佩,也知道瞿秋白不但是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還是著名的文化人,所以對瞿秋白敬重有加。便命令下屬先不要再提審瞿秋白,并批示“優(yōu)裕待遇,另辟間室”,改善瞿秋白的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想用軟化的辦法來勸降瞿秋白。具體措施是專門換了一間較大的房間,特地還準備了書桌,供給紙張筆墨和古書詩詞文集,按照36師軍官標準供應膳食,還隨時供應煙酒,每天允許在院內散步兩次,房間門口白天不設武裝看守,對瞿秋一律稱呼“先生”,禁止使用鐐銬和刑罰。但瞿秋白對于這種優(yōu)待,泰然處之,大義凜然,絲毫不為所動。
直到6月16日,蔣介石發(fā)來電令“就地槍決,照相呈驗”。宋希濂只得于6月18日根據(jù)這一電令,下令將瞿秋白槍決。但宋希濂對此一直都心懷愧疚,甚至三十多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有關部門來找宋希濂核實情況,宋希濂還能清楚地記得瞿秋白臨刑前夜寫下的絕筆詩:“眼底煙云過盡時,正我逍遙處?!笨梢?,他的悔恨是發(fā)自內心而不是簡單的表面文章。直到晚年,每每回憶此事,宋希濂都會表示:“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1935年4月,宋希濂在國民黨軍正式敘任軍銜,被授予陸軍少將,時年28歲,是最年輕的少將之一。1936年1月,獲得四等寶鼎勛章。10月,晉升陸軍中將,此時他還不到30歲,真可謂是少年得志。
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fā),宋希濂奉命率師入陜。1937年2月,兼任西安警備司令。
看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作為軍人,宋希濂始終力主抗戰(zhàn),并且在抗日戰(zhàn)場上建立了功績。
1932年1月,“一二八淞滬事變”爆發(fā),宋希濂帶領一批團營級少壯軍官,前往蔣介石官邸請纓出戰(zhàn)。2月,宋希濂所在的87師編入第5軍,奉命增援在上海與日軍作戰(zhàn)的十九路軍。當時宋希濂擔任87師261旅旅長,他率部趕赴上海,正是日軍全力進攻廟行的緊要時刻,他親率4個營強渡蘊藻浜,對進犯日軍的側背展開猛烈攻擊,予敵重創(chuàng),一舉粉碎了日軍在廟行戰(zhàn)線中央突破的計劃,使整個戰(zhàn)局轉危為安。
1937年7月,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8月,淞滬會戰(zhàn)打響,宋希濂接到率部參戰(zhàn)的命令,立即率部日夜兼程,從西安僅用了兩天兩夜就趕到上海。8月17日,宋希濂率部猛攻天寶路一線日軍,突破日軍防線攻入?yún)R山碼頭,迫使日軍全線后退,戰(zhàn)威轟動全國。此后在虹口、楊樹浦、江灣一帶宋與日軍激戰(zhàn)三個月之久。就在淞滬會戰(zhàn)最激烈的9月12日他又升任第78軍軍長兼第36師師長。
1931年12月,宋希濂因為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失利被撤職。但撤職還不到一個月,在1938年1月就被重新起用,擔任榮譽師師長。5月,宋希濂升任71軍軍長兼88師師長,隨即率部參加蘭封會戰(zhàn)。8月,率部參加武漢會戰(zhàn)。9月初,71軍36師也就是宋希濂的老部隊在河南省固始縣富金山一線阻擊進犯的日軍,激戰(zhàn)整整十天,36師浴血鏖戰(zhàn),頑強頂住了日軍的攻勢,為防御武漢調整部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942年4月,日軍由緬甸進攻滇西,宋希濂親率36師星夜兼程馳援,在萬分危急之時炸斷怒江上的交通咽喉惠通橋,隨后將已經(jīng)渡過惠通橋的日軍先頭部隊全部肅清,保障了昆明乃至整個云南大后方的安全。
1945年5月,因為在滇西戰(zhàn)役中的戰(zhàn)功而榮獲青天白日勛章,并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宋希濂達到了人生最輝煌的頂峰。
1948年8月,蔣介石調任宋希濂為華中“剿共”副總司令兼第14兵團司令官,要求他阻止解放軍進入四川并確保湘西。
11月,解放軍開始進軍西南,宋希濂所部隨即陷入了解放軍的戰(zhàn)略大包圍之中,接連在荊門、川東戰(zhàn)敗,只得率殘部向西昌撤退。為了減小目標,宋希濂將殘部分為三路分頭率領,約定好集合地點,丟棄汽車等全部重裝備,停用電臺聯(lián)絡,宋希濂甚至換上了草鞋,一頭扎進了川南的崇山峻嶺之中。就在敗退途中,宋希濂身邊的衛(wèi)士有人嘆道:“七十二戰(zhàn),戰(zhàn)無不利;忽聞楚歌,一敗涂地!”聽到這話,宋希濂不禁打了個冷戰(zhàn),覺得這是不祥之兆。
12月19日,宋希濂在大渡河畔的沙坪被解放軍追上,宋希濂見大勢已去,拔出手槍想要自殺,被警衛(wèi)排長一把抓住,奪下手槍,隨即被解放軍俘虜。被俘之后,宋希濂先是被關押在西南公安部第二看守所。1954年6月轉入北京功德林戰(zhàn)犯管理所。1959年12月,宋希濂被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批特赦。1961年2月,任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1964年起,宋希濂先后擔任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
1993年2月,宋希濂因患嚴重腎衰竭在美國紐約病逝,享年86歲,骨灰安葬在湖南長沙唐人永久墓地,墓碑上是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題寫的“抗日名將宋希濂之墓”。(《國家人文歷史》遲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