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蓓蓓
摘要:泗水取鼎為漢代畫像石中常見題材,反映的是漢代人們對秦始皇暴虐亡國的諷刺。在鄒城博物館收藏的漢畫像中,有兩幅不同時期與不同藝術風格的泗水取鼎圖,本文對其進行解讀,分析其獨特之處。
關鍵詞:鄒城博物館; 泗水取鼎; 漢畫像
一、泗水取鼎圖的淵源與出土情況
秦始皇泗水取鼎的記載,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倍Γ谠忌鐣r期為煮飯的炊具,進入夏商時期,逐漸成為國之重器,象征國家的權力。《史記正義》記:“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鼻厥蓟蕱|巡返程路過彭城,得知遺失的鼎在泗水河里,派千人去打撈,未能成功,徒勞而返。
通過已出土的泗水取鼎圖,可以得知,在漢代流傳的秦始皇泗水取鼎故事中,比典籍記載又多了些神話色彩:秦始皇派人在泗水河撈鼎,鼎即將撈出水面之時,一條龍從水中躍起,咬斷了取鼎的繩子,導致秦始皇取鼎行動的失敗?!端?jīng)注》中記述可印證此神話傳說:“秦始皇時,而鼎現(xiàn)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shù)千人沒水求之,弗得,所謂'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龍嚙斷其系”。
三、鄒城館藏漢畫像泗水取鼎圖解讀
鄒城博物館內收藏了兩幅當?shù)爻鐾零羲《D。分別為:郭里鎮(zhèn)臥虎山畫像石槨泗水取鼎圖,郭里鎮(zhèn)高李村畫像石墓的泗水取鼎圖。前者為西漢墓葬出土,約為西漢宣帝至元帝時期,后者為東漢晚期墓葬出土。兩幅圖年代跨度較大,雖刻畫的都是鼎已露出水面卻被龍咬斷繩子的瞬間畫面,但藝術風格完全不同。
現(xiàn)對兩幅泗水取鼎圖進行解讀:
圖一:郭里鎮(zhèn)臥虎山畫像石槨泗水取鼎圖。1995年出土,該漢畫像石縱80厘米,橫247厘米,厚13厘米。泗水取鼎圖位置在北槨板的內側左格,為陰線刻,物象內飾以細密斜線或麻點,構圖飽滿,刀法流暢,線條圓潤,為石灰?guī)r石質。畫面由兩部分組成,可分上下兩層來看,上層為雙層樓房樓,頂有鳳凰棲息,上層樓內有一人蹲踞,雙臂伸展,室內周圍有瑞氣繚繞。下層為泗水取鼎圖,圖中為兩柱,上有滑輪,左右斜坡狀橋面上各有四人用繩拉鼎。中下部有鼎,一繩拴鼎耳,一蛟龍自鼎內躍出咬斷鼎繩,左側兩人作驚恐狀倒匍后仰。下為河,有一船,船內二人用力托鼎。橋下有兩條魚。
該泗水取鼎圖在構圖上采用了巧妙的圖像配置方式——分層分格構圖。這一手法,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有限的畫面上,有條不紊地展現(xiàn)了更多的內容,將取鼎行動的指揮者、觀望者、取鼎者結合在一個定格的時空里。雖然指揮者,與觀望者實際上并不處于撈鼎現(xiàn)場的正上方空間,卻巧妙的,作向下俯瞰、手指的畫面,在整幅畫面中維持了二維空間氛圍的和諧性。
圖二:郭里鎮(zhèn)高李村畫像石墓的泗水取鼎圖。1990年出土,該漢畫像石縱 93 厘米,長 200 厘米,厚23 厘米。圖為淺浮雕,畫面正中是一座石拱橋,上有欄桿。橋頂豎兩高桿,桿頂有枕形橫梁。有繩索通過橫梁,一端拴在橋下的鼎上,另一端握在橋兩側取鼎者手中。撈鼎人左六右七,除左側下部最后一人為男子外,其余皆為女子。橋上正中站立一人,戴介幘,表情嚴肅正在監(jiān)督撈鼎。橋下巨鼎剛剛露出水面,鼎中伸出龍頭,正在咬嚙繩索。鼎旁各有一鳥在仰首觀望。左邊有闕,重檐四阿頂,兩猴伏于闕頂。闕左右各坐二人,戴進賢冠,拱手。闕右上方有只鳥和仙人飼鳥。橋右側有鳳凰、瑞鳥。中部為仙人飼神獸,神獸為鳥頭,四足,長尾。下部有一酒樽,一人戴進賢冠,側面躬身拱手施禮。身后一人正面立,頭略向左側,雙手交于腹前,長須高鼻深目,足著長筒靴。
此圖用散點透視手法,平面羅列了同一空間內的人物、動物、建筑。與東漢晚期畫像石特征一致,人物略顯刻板,衣飾文理簡單,整體缺乏動感。同時也體現(xiàn)出東漢時期,畫像石以滿為美的審美觀念,整幅圖像幾乎不留空白,在主要內容之外雕刻了宮闕、人物等生活場景,也在上方雕刻了羽人、神鳥等祥瑞圖案作為裝飾。
鄒城漢畫像的整體藝術風格,是以寫實為主,在圖像夸張變形處理上,幅度較小,基本符合人物、動物的原本比例,以豪放,粗狂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見長。
四、鄒城館藏漢畫像泗水取鼎圖的獨特之處
郭里鎮(zhèn)臥虎山畫像石槨泗水取鼎圖:全國已出土的泗水取鼎圖,在畫面上方位置,常見為人物觀望(山東其他地區(qū)泗水取鼎圖,江蘇地區(qū)泗水取鼎圖多為此類構圖)、車馬出行(多見于河南地區(qū)泗水取鼎圖),而此圖上部構圖十分獨特,筆者認為是巫舞圖案。樓中上層盤坐之人,手臂斜伸,似在舞蹈。在古代“巫”與“舞”本就是同音同形,巫師行巫的表現(xiàn)形式即是舞蹈?!墩f文解字》載:“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古人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合稱“巫覡”。巫術性質的舞蹈在漢畫像中是常見的,如盤舞、儺舞。在重大活動與祭祀中巫師以夸張狂亂的舞蹈展示自己有“悅神”、“通神”的能力,以向上天祈福。該泗水取鼎圖中的男巫,雙目圓睜,髭須炸起,神情癲狂,動作夸張有力,正在施術做法。室內有仙氣涌動環(huán)繞,似是已在“通神”之中,祈求以神之力來助取鼎成功。
用巫進行占卜和祈福,是古人非常熱衷的事情。巫術源自原始部落對圖騰崇拜時舉行的祭祀活動。經(jīng)夏商周發(fā)展,一直延續(xù)了下來。神仙思想尤其是統(tǒng)治階層求仙問藥思想的刺激下,巫術在秦漢時期逐漸興盛起來。典籍中對秦始皇泗河取鼎時是否有行巫祈福之事并沒有詳細記載,但漢畫像是漢代人們生活、思想的直接寫照,民間手工藝人在泗水取鼎圖中為秦始皇安排這樣一位巫師的形象,跟漢代巫鬼文化興盛甚至泛濫有關。從漢高祖建國開始,便“甚重祠而敬祭”,武帝時期,在征服南越后,“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天壇,并祠天神上帝百鬼”。統(tǒng)治者提倡,民間的追隨,使?jié)h代巫師眾多,廟宇繁盛。《禮記·曲禮》謂:“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種種不合乎禮儀常規(guī)的淫祭大量的充斥在漢代統(tǒng)治者與百姓的生活之中, 致使“街巷有巫,閭里有?!?。
郭里鎮(zhèn)高李村畫像石墓的泗水取鼎圖:《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鶩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誠使秦土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擄矣。不可與久游。”漢代人們認為秦始皇亂行酷法,暴虐成性,短命的秦王朝也常常被漢代統(tǒng)治者與百姓當做反面教材來津津樂道,泗水取鼎圖便成了漢代畫像石中常見的題材。如何在故事畫面中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出秦始皇的暴虐,此圖則在畫面內容上更勝一籌。在全國已出土的其他地區(qū)泗水取鼎圖中,取鼎者都為男性力士或神獸、動物,此圖中取鼎者則為女性,更有懷抱嬰孩的婦女形象出現(xiàn),這是十分罕見的,以示秦始皇無道,強征平民充當勞力,婦孺皆不能免。
圖中還有一獨特之處,即為畫面中的橋梁。漢代是我國橋梁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形制多樣。除常見的平板梁式橋外,還有斜撐式橋梁,石墩橋梁、木拱橋、圓拱橋等?!皾h代還有用磚石砌成的拱橋。建筑上砌弧形拱即起劵的方法在我國出現(xiàn)于西漢宣帝前后,至東漢時已將此法用于筑橋”。此圖中的圓拱橋,造型敦厚,橋空高,由雙層劵構成,每層由十塊梯形十塊契合而成。雖屬于漢代常見拱橋形制,“可作為我國橋的形象資料卻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種圓拱橋的出現(xiàn)對我國拱形橋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p>
鄒城市郭里鎮(zhèn)出土的這兩幅圖,不似武氏祠泗水取鼎圖那般久負盛譽,也不似河南泗水取鼎圖那樣飄逸靈動,更不像四川泗水取鼎圖一樣神秘離奇。但其年代從西漢中期跨度到東漢晚期,印證了泗水取鼎故事流傳較久的事實,也以其獨特的畫面內容,展示了當?shù)匕傩铡⑺嚾恕⑹止I(yè)者心中的泗水取鼎場景,即充實了同類題材漢畫像的內容,也以寫實的手法為我們留下了研究漢代思想、生活的珍貴材料。
參考文獻
[1]司馬遷. 《史記·秦始皇本紀》 中華書局,1959 年
[2]王國奇. 《漢畫中的橋梁》 《文物天地》 1996年第6期
[3]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 《中國畫像石全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4] ]龔廷萬、龔玉、戴嘉陵著.《巴蜀漢代畫像石選》 文物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