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fā)晉
忙年
上世紀(jì)五十年代的農(nóng)村,每年一進(jìn)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計劃著忙年了!連空氣里都會彌漫著過年的氣氛。
追著狗兒跑,攆著雞兒跳,點著煤油燈的年代,過年給人們帶來的誘惑不言而喻,僅從大人和孩子們的嘴里經(jīng)常傳唱的民謠就可以看出來,“過新年,穿新衣”,“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那時候過年,十有八九都是踏著白白的雪花過年,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街上堆雪人,路兩旁都是,尤其是我家二哥,堆得雪人數(shù)第一。 滾雪球,拖著鐵锨劃雪,攥個雪球打雪仗,弱小的我只有跟在哥哥們后邊瞎鬧騰,棉鞋濕透了,棉褲也濕透了,因此會被母親罵一頓。
進(jìn)了臘月,父母就操持著過年,一年到頭,省吃儉用攢下來一點兒錢,父母總是把它攥得緊緊的,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每年的臘月初十以后的農(nóng)村里就呈現(xiàn)出過年的氣氛了。剛過臘月十五,天還不亮,母親就會拖起我和三哥拿著笤帚疙瘩到村西邊的碾棚里去占碾,只要把笤帚疙瘩往碾上一放,再來的人就會自動排在后面了,這是那時的老人們默認(rèn)的規(guī)矩。有一次,我們一出大門,就看見路南的王大嬸家也開了門,三哥就說:“快走四子,說不準(zhǔn)他家虎子也要去占碾,不能讓他跑到咱前邊去?!比缗艿每?,搶先把笤帚疙瘩放到了碾盤上,果不其然,一會兒,虎子嘴里吃著什么東西蹦著跳著也要去占碾,不用說,晚一步自然虎子家就排到俺們家后邊去了。呵呵,我和三哥在碾盤上瞎鬧著玩,母親端著糧食到了碾棚,把糧食往碾上一倒,我和三哥就開始像小猴一樣吃力地推起碾來。想想那盤石碾也太大了,我和三哥還夠不到碾盤,年幼沒耐性的我們推不長時間就累煩了。常常是母親和三哥一邊一個人用碾棍子推,我就在那三角形的碾拐子上,手忙腳亂,其實也用不上多少勁。 那一次,我們推了個七八成,母親喝水的工夫,三哥偷偷地溜走了,母親生氣地說:“ 叫他玩去吧,今天一天不給他吃飯?!蔽液湍赣H一直推到黃昏才推完。 到了晚上,三哥餓了一天的肚子,實在撐不住了,回到家讓母親教訓(xùn)了一頓,父親還打了他一耳光,不叫他進(jìn)門。這是對逃跑的懲罰,我和三哥最好,就偷偷地拿了一個煎餅和咸菜給三哥,這時三哥像餓狼似的,站在門外就吃了起來。三哥一邊吃,一邊嘟囔著:“四子,你對哥真好?!?/p>
每年推完碾,馬上就泡粣子,過年不比往常,一泡就是四五盆。母親的思想很傳統(tǒng),一定要做到年年有余,算算不夠還得泡上幾盆呢,最起碼得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才算是個余,吃到煎餅窩頭都長毛了,曬曬一樣吃。那是什么都要手工的時代,想想現(xiàn)在的機(jī)械化,如今的人們真是享福了?。≡傧胂胛液腿纾脦滋於家獓氡P轉(zhuǎn),夠辛苦了。
干完這些活,日子也就進(jìn)入了臘月二十,接下來就是清理豬圈,要一車車地運(yùn)出去。打掃院子,收拾房子,一連串的活兒都在眼前,總覺得一進(jìn)臘月就有干不完的活。母親更是累,每天一大早,飯都不吃就開始蹲在鏊子前,輪著攤煎餅的軸子,一個接一個地忙,往往是攤完煎餅累得腿腳麻木站都站不起來了。母親任勞任怨,卻依然笑容滿面,我想過年的情結(jié)在母親心里也一定是極其濃烈的。
臘月二十三是辭灶日,又叫小年。各家里用自己做的年糕及買來的地瓜糖做供品,送灶王爺上天。據(jù)說這一天灶王爺?shù)接窕蚀蟮勰抢飬R報一年的工作,人們希望他多說好話,為防止他講壞話,用粘糕粘糖之類的東西糊住灶王爺?shù)淖彀停⒃谒漠嬒駜蛇厡懮蠈β?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母親供完后,一定是要我放上幾串爆竹的,然后就吩咐把家中里里外外全部打掃一遍,據(jù)說能把一年的晦氣打掃出去,我和三哥便滿屋地折騰起來,爬桌底,鉆床底,身上臟得像黑鬼似的。總算打掃干凈,剩下的就是刷水甕、打水、掃飯桌等等,忙得不可開交。那時總覺得干完這些就可以過年了。
臘月二十六,母親開始發(fā)面蒸饅頭,饅頭也是過年祭拜祖先上供用的,只有咧了嘴長了毛的才輪到我們吃。每逢到過年家里能分到四兩豬油,那時能吃上葷油就算是不錯的人家了,每每母親在灶臺上炸菜,我和哥哥在旁邊饞得直打轉(zhuǎn),偶爾能吃上一個蘿卜丸子、豆腐塊什么的,就得樂上半天!
到了臘月二十八,家中的活兒也就忙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就該找人寫春聯(lián)了,然后貼在門框上。因為不識字把對聯(lián)貼反鬧出大笑話是常有的事。毛主席畫像貼在正面墻上,兩邊的對聯(lián)則是清一色的毛主席詩詞,譬如,“紅軍不怕遠(yuǎn)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钡?。窗戶紙要撕干凈,再貼上新的,尤其是母親會用剪刀剪出非常漂亮的紙花,中間一個花瓶,里面栽著花,四個窗戶角貼上三角形花,窗花活鮮鮮的,躍然紙上。
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挨到臘月三十。除夕夜是最激動人心最興奮也最嚴(yán)謹(jǐn)?shù)囊灰?。我們這兒過年的風(fēng)俗極其獨特,母親搽好餃子餡兒,晚上一家人一起包餃子,母親在幾個餃子里放上硬幣,據(jù)說誰在年五更吃著硬幣就意味著誰有福氣。父親一定會把院子和胡同重新打掃一遍,我和三哥不停地出去放鞭炮。
年真地來了。
過 年
臘月三十,正兒八經(jīng)過大年。
按山東的傳統(tǒng),臘月三十下午黃昏,我們隨父親首先在堂屋的大桌上擺好供品。不用問,桌上擺著的都是平常家里最稀罕的東西,有核桃,棗,栗子,還有母親早已炸好的年品也一樣樣擺放上去,十個雪白的大饅頭格外顯眼,這點足足可以證明對祖宗的敬拜了。酒杯里斟滿了酒,然后隨同父親手里握著點燃的三炷香,走到外邊的大街上,父親在前,我們兄弟在后,朝著西北方向作個輯,據(jù)父親講那個方向是俺家祖宗的方向。我和三哥那時少不經(jīng)事,就時常在父親的身后打鬧,父親只看我們一眼也不怎么言語,一臉的嚴(yán)肅。幾分鐘的時間里大街上就陸陸續(xù)續(xù)出現(xiàn)了一撥撥的人群,而且?guī)缀跞悄行裕蟾哦际羌易謇锏膬簩O吧,走在隊列最前端的人一定是家族里輩分最高的,走在最后的自然都是晚輩。做完這些后,按著原路返回,直接進(jìn)堂屋里,把點燃的那三炷香插到香簍里,再磕六個響頭,老祖宗就算被請回來了,點燃一串最響亮的鞭炮是不可少的,那意思就是,隆重地把老祖宗請回家一起過大年了。
日暮西沉,夜晚來臨了,家里熱鬧了起來。
一般是全家人都集中到最長輩的堂屋里陪老人家一起過年,有時會通宵不睡,這就是守夜了。
這天晚上,母親經(jīng)常講起一輩子拉扯我們這么多兄妹受過的累,吃過的苦,動情之處,母親一邊講,我們哥幾個就忍不住一邊哭。父母親都是踏踏實實過日子的老實人,一路走來確實不容易。盡管是“人無三分銀”的時代,可“壓歲錢”母親一定是不會少的,早就包好的五分錢的紅紙包分到我們每個人的手里,這可是一年到頭唯一的一次給孩子們的錢。我們都樂滋滋地握在手里,各自盤算著。
當(dāng)然,最讓男孩子們牽掛的就是鞭炮了,父親會給我和三哥把鞭炮平分了,我們各自一個抽屜,稀罕物品誰也想多得。三哥就經(jīng)常打開抽屜偷我的,被我發(fā)現(xiàn)了就吵鬧著去拿他的,誰知他鬼得很,每次打開他的抽屜都會空空的,他早已搬家了。
鞭炮到手了,心事也就沒了,我倆熬不了多久,困得倒頭就睡,都是迷糊中母親給我脫掉衣服,不知睡多長時間,又被母親從被窩里叫醒:“三啊,四子,快起來穿新衣,過新年啦!”這時三哥往往會使勁蹬蹬我的腿,機(jī)靈的三哥早已穿好衣服擺弄鞭炮去了,睡夢中我感覺眼睛都睜不開,外邊鄰居們那迎接新年的鞭炮聲一陣陣響起來了,我是無論如何也經(jīng)不起這鞭炮聲的誘惑,迷迷糊糊地從熱烘烘的被窩里鉆出來,摸索著穿上母親親手給做的新衣服,那暖暖的舒適的新衣服,立刻就讓我清醒了許多,扎上父親給買的新豬皮腰帶,蹬上床頭上母親早已準(zhǔn)備好的新靴子,再裝上爐子上早就弄好了的鞭炮,跟著三哥就往外跑,母親就會大聲地叮囑:“先到你奶奶那,叩頭問安,拜年后才能去玩?!?/p>
過年真是太熱鬧了,有好吃的,有父親給買的鞭炮,有大人們盈盈的笑臉,還有大街上一聲聲彼此的祝福。
拜 年
過年,據(jù)考證是從商周祭祖的習(xí)俗演化而來的,歷經(jīng)三千年的歷史,發(fā)展成為獨特的民族文化。
中國是禮儀之邦,傳統(tǒng)的美德在這一天最能集中體現(xiàn)了。
大年初一頭一天。
天剛剛亮,大街上已是熙來攘往的人群了。
這是村里最熱鬧的一天了,年輕一輩要到長一輩的家里拜年,同輩們還會互相拜年,噓寒問暖,感慨古今。家族大一點的,一個上午都拜不完。
初一早晨,還沒吃完飯,幾個哥哥帶著侄子們已都在門口等著拜年了,我父母年齡大,得先給他們拜年,大門一開,一大群人便涌進(jìn)來,擠滿了屋子,別說坐了,站都站不下。大哥一聲令下,所有的男男女女全都跪下,給我爹娘磕頭拜年。我家三間大北屋就是正房,迎門中間有張古式的八仙桌,桌上放著一盤水果糖,一盤瓜子,那是供養(yǎng)財神用的,誰也不能動。東間父母住的地方,桌上母親準(zhǔn)備好的一大盤水果糖,一大盤瓜子,一大盤花生,拜年的每人都分到兩塊水果糖,一把瓜子或一把花生,幾個親孫子不超過十五六歲的,每人還能得到一角錢的長歲錢。他們走后,我同三哥就得拜年去了,先到我大爺、二大爺家去,再到各位哥哥家和五服以內(nèi)的親屬家里去,中午以前基本上是拜不完的,回家燙上一碗早上煮好的涼水餃,盼望著快點兒結(jié)束。
拜完年,就是孩子們的世界了。常做的就是去大場里放鞭炮,那時候都是把成串的鞭炮拆零了一個一個地放。一整串地放是當(dāng)時過癮,但很快就沒了,拆零了能放好長時間呢。我的鞭炮總是要留著的,不舍得放,是要等到初二、三我?guī)讉€侄子、外甥來分給他們的。放完鞭炮,就開始做游戲了,我們五六個小孩,玩到天黑直到認(rèn)不出彼此來了才會回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數(shù)這一天玩得輕松開心。
初二,在我們這,是女婿走丈母娘家的日子,每戶人家都會熱熱鬧鬧地招待。那個年月,喝醉酒的人特別多,我們幾個小孩子就湊在一起看熱鬧,往往都會一飽眼福。
初三,我們也開始出門。先走新親戚后走老親戚。一般都是走姥姥家,走姑家、姨家、姐家……
這就是我記憶中上世紀(jì)五十年代的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