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羽織
慢是一種態(tài)度。語默、神定、心明,仿佛與世無爭卻超凡而高雅。
慢之雅,雅在虛心,雅在不疾不徐的行進。
畫之大家黃賓虹的繪畫藝術(shù)源于他寧靜而慢的生活。當時的他隱居于山中,心如止水。待眼明心清之時學習前人的點畫藝術(shù),不疾不徐,不粘不脫,筆法大進。他慢慢地感受自然,使畫作與生活契合,促成了他畫作的返璞歸真、脫俗雅致。
慢之雅,雅在物我兩忘的境界。
許多人無法從事雕刻藝術(shù),因為他們無法讓自己的心真正慢下來,拋卻所有去追求這一藝術(shù)瑰寶。但羅丹可以。
據(jù)說當年羅丹帶著茨威格到自己工作室去參觀自己剛完成的作品。當他換上工作服,把濕布揭開,呈現(xiàn)在茨威格面前的是一座無比美好的神女正身塑像。茨威格還沒有來得及細細欣賞,羅丹卻喃喃地說道:“對不起,這里的線條還是太粗。”于是,他拿起刀,再次工作起來,他一邊修改,一邊念念有詞,時而,他的眼睛興奮得放光,時而,他的雙眉苦惱得緊蹙。后來,他完全忘掉了茨威格的存在,雕刀在他的手中慢慢游走,黏土在他手中慢慢定型,他的作品也慢慢散發(fā)出更為動人的光澤……就這樣過了三個小時,他重重吐一口長氣,徐徐把濕布溫存地蒙到雕塑上,緩緩轉(zhuǎn)身。當他再次看到茨威格時,才如夢初醒,充滿愧意。
所謂慢工出細活,羅丹癡迷于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愛與恨、憤怒與悲憫都寄托于此,才能在他一絲不茍的作品中詮釋全人類共同的愁苦和凄涼、絕望和傾訴、奮起和疲憊。我想,欣賞羅丹的作品,能讓自己的人生慢下來了,去讀自己,品味人的生命之神圣。
慢之雅,雅在追尋生活的真意。
李白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王維有“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歐陽修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瓘墓胖两瘢娙霜毰c那亙古不變的月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這表達著在這浮光掠影的日子里,人們渴望慢下來品味生活的雅趣。
正是因為這夜空之月的陰晴圓缺,才營造了一種雅致的氛圍。每月十五月圓一次,慢慢圓潤,又漸漸被噬,倘若這月每隔一天便圓,那么中秋的意義又何在呢?月圓的感動在于慢,月缺的感傷也在于慢。一個慢,便能化掉所有喧囂與無聊,還原生活的味道。
慢的人,舉手投足都是雅,慢的人,生活質(zhì)量當然高。
學校: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學
導師:劉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