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燕波+黃碧
摘 要:良好的制度安排能使黨員的主體性意識轉化為政治活動實踐,因此,應從黨員主體性維度推進黨內民主制度的建設,通過完善與落實黨員知情制度、黨內選舉制度、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內監(jiān)督制度,使黨章賦予黨員的知情權、選舉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能得到真正的落實,確保黨員是黨內民主權利的主體。
關鍵詞:黨員主體性;民主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124-02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黨的建設提出了“打鐵還需自身硬” “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用制度治黨、管權、治吏”[1]等論述,良好的制度安排能使黨員的主體性意識轉化為政治活動實踐,因此, 推進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應以實現黨員主體地位和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出發(fā)點,集中體現為黨員是黨內民主權力的主體,黨章賦予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能得到真正的落實。
一、完善黨員知情制度,保障黨員的知情權
(一)總結黨務公開的規(guī)律,把握黨務公開的度
中國共產黨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政黨,黨的宗旨決定了黨沒有任何可隱瞞的觀點和工作,實行黨務公開是黨內民主建設的應有之義。但黨務公開是個歷史范疇,有其基本規(guī)律,就是黨務公開的程度應與黨內民主的發(fā)展水平和國家的政治發(fā)展狀況相適應,與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2]。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特殊形勢和任務條件之下,實行黨務全面公開是不切實際的。建黨96年,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的變化,當前,我們國家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文化繁榮,民主條件不斷成熟,為黨務公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在積極推進黨務公開的同時要把握好黨內公開的度,既要自覺適應廣大黨員民主意識普遍增強、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愿望日益迫切的新趨勢,又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不泄露國家和政黨機密為前提。把黨務公開工作由自上而下的帶動和由自下而上的促進相結合,有組織、有步驟地扎實推進。
(二)明確黨務公開的內容,擴大黨務公開的面
根據《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試行》等黨內法規(guī)的規(guī)定,黨務公開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等五大建設方面的內容。具體為:一是黨組織關于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決策、決議等的公開。二是干部人事方面的內容公開,包括黨內干部選舉、任免的規(guī)則、過程和結果,落實黨管干部原則情況等。三是黨風黨紀情況的公開,包括各級黨委及領導干部執(zhí)行黨的紀律情況、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和整改情況、領導干部述職述廉情況和重大事項報告的情況、領導干部違紀違規(guī)處理情況、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情況等等。四是黨務中應該常規(guī)公開的基本情況, 包括黨委領導班子和工作機構設置、常委職責分工及聯(lián)系點、黨委階段性重要工作,如黨委、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內容及其進展情況等、黨建工作計劃與總結、基層黨組織與黨員的基本情況、黨費收繳、使用管理情況, 黨內獎勵和評先評優(yōu),貫徹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情況、各級黨委中心學習組的學習與考核情況等。
(三)探索黨務公開形式,依據不同的公開內容及范圍采取適當的形式
一是在公開時限上可以采用靈活的形式。如對年度工作計劃及計劃執(zhí)行情況、反腐倡廉情況、領導班子自身建設情況等常規(guī)性黨務工作應定期公開,讓黨員定期知情;對黨委民主生活會征求意見及會后整改情況、為民辦實事的進展情況等階段性工作可以分階段公開,讓黨員分段知情;對黨內干部任前公示,各類評先評優(yōu),黨費收繳、使用管理情況等工作應實時公開,讓黨員隨時知情;對于重大或復雜問題,應根據公開后反饋的意見進一步完善后再次公開,讓黨員再次知情。
二是在用好用足傳統(tǒng)形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黨務公開形式。如可以設置簡報專欄、利用黨內有關會議、文件等傳統(tǒng)形式公開,也可以借助黨報、電視廣播和互聯(lián)網等現代傳媒形式公開,還可以通過建設黨務網站、博客、論壇、微信公眾號等載體作為黨務公開的新形式、新途徑,以方便黨員更容易充分地知情、即時地知情。
(四)建立健全黨員知情的相關制度, 以制度保障黨員的知情權
一是建立和完善黨內重要情況通報制度。黨內情況通報包括上級黨組織向下級黨組織的通報與各級黨組織向黨員的通報。當務之急是根據需要以適當的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向黨組織與黨員通報,或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
二是建立和完善黨員下情上傳的制度。保障黨員的知情權除了黨組織向黨員的信息輸出渠道暢通,還應有黨員向黨組織信息輸入的渠道,因為黨員知情是為了了解黨內情況,通過政治參與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更好地發(fā)揮主體作用。黨員知情和表達利益訴求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如果黨員反映黨內情況、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不暢,則知情無意義,所以保障黨員的知情權要建立和完善黨員上情下達的制度。
三是建立和完善黨務公開的評價監(jiān)督制度。通過制定科學、簡便易行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把黨務公開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黨組織領導班子考核的重要內容。各級黨組織要把黨務公開作為專項內容進行督促、指導和檢查, 克服以往黨務公開的隨意性,努力提高黨務公開的實際水平,切實保障黨員的知情權。
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保障黨員的選舉權
政黨是間接民主制的產物,黨內選舉制度是現代政黨的主要授權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用制度治黨、管權、治吏”,完善黨內選舉制度能夠“實現對黨內權利的行使者給予最有力的制約,迫使權力行使者更多地對群眾負責,迫使政策制定者更多地關注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以權利制約權力最主要的形式”[3],是尊重黨員主體地位、推進黨內民主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進一步完善候選人的提名制度
候選人的提出和確定是體現選舉人意志、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吨袊伯a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暫行條例》體現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黨組織和選舉人相結合推薦和提名候選人的價值取向,但實踐中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組織提名候選人占很大比重,而自下而上的黨員選舉或黨代表聯(lián)名推薦的候選人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因此,完善候選人的提名制度要抓住兩個重點。
一是適度擴大民主推薦的范圍,探索多種方式提名候選人。要讓更多的普通黨員參與候選人提名的民主推薦,按照上下結合的原則,由黨組織和選舉人充分醞釀討論產生候選人,適度擴大民主推薦的范圍。探索能讓普通黨員參與地方黨組織、基層黨組織候選人提名的多種形式,如上級黨組織提名、黨代會代表聯(lián)合提名、黨員聯(lián)合提名以及黨員個人自薦競選提名等多種提名形式,并明確規(guī)定黨員或代表提名的原則和比例,只有硬性的要求才能調動黨員參與候選人提名的積極性,才能發(fā)揮黨員在候選人提名中應有的主體作用。
二是調整黨代表候選人的結構比例,確保黨代表成員的廣泛性、專業(yè)性和先進性。這就要增加普通黨員在候選人中的比例,降低黨員領導干部在候選人中的比例。隨著黨內民主的推進與黨員群體的社會分層,要考慮各階層黨員群體的比例調節(jié),讓更多的普通黨員有機會被選為黨代表,這既有利于發(fā)揮黨員的主體作用,也是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黨內民主發(fā)展的體現。
(二)進一步完善候選人的介紹制度
黨員了解候選人的情況是黨員選舉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踐中,黨員的這一權利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實現 ,選舉人往往對候選人知之不多,不甚了解,甚至都不曾見過面,無從對候選人進行甄別與比較,使得“神圣的一票”變得為難或隨意。為了推進黨內民主制度建設,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應豐富介紹候選人的方法,實現多渠道地讓廣大黨員選民真正了解候選人,增強選舉的透明度,減少選舉的盲目性。
一是在黨內創(chuàng)造比較公開的信息環(huán)境和比較自由的輿論環(huán)境條件,讓選舉人在平時也有機會了解、接觸候選人,而非只能依賴選舉的組織者才能獲知候選人的情況。二是黨組織對候選人的介紹,除了候選人的簡歷外,還應介紹候選人的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表現,因為這是選舉人選擇候選人的關心所在。三是允許候選人向選舉人進行自我介紹、自我推薦,發(fā)表競選演說,對黨員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疑答難。
(三)進一步完善黨內選舉競爭制度
在黨內選舉中引入競爭機制,讓符合條件的黨員有機會參與黨代表與黨內領導職務的競選,接受其他黨員的選擇。選舉競爭制度可以使黨員選民和黨員候選人都處于積極表現和主動參與的狀態(tài),既提高了選舉質量又尊重了黨員主體地位。
一是適當擴大差額選舉的層級和范圍, 制定合理的差額和比例,克服少數人選舉少數人的弊端,充分發(fā)揮差額選舉的優(yōu)越性。二是擴大黨內直接選舉的范圍,隨著黨內民主條件的成熟,可以盡量擴大直接選舉的層級和范圍,使更多的黨的領導干部由黨員選舉產生,由廣大黨員直接授權而獲得領導權。三是可以嘗試創(chuàng)新機制,為候選人進行公開公平的競爭選舉提供平臺,如利用黨媒為候選人宣傳介紹自己、發(fā)表競選演說等提供條件,探索實踐“公推直選”等方式。
三、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保障黨員的參與權
黨的各級代表大會是由黨員通過行使選舉權利直接或間接地選舉產生, 并委托授權于黨的領導機關及領導人,形成了黨內權力,代表黨員行使權力。由于“黨內權力源于黨員的委托與授權”[4],所以要保障黨員委托出去的黨內權力最終能回歸到黨代表大會制度,切實體現全體黨員權利意志,這就需要不斷完善黨代表大會制度,使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成為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的重要載體,成為黨員參與管理和決策黨內事務的重要平臺。
(一)構建以黨的代表大會為核心的黨內權力配置機制,以維護黨的代表大會作為黨內最高領導機構的權威
實踐中要明確黨代會、黨委會、常委會之間的權力邊界,黨章對黨代會的職權已有明確規(guī)定,關鍵是界定黨委會和常委會的職權和功能。要改變黨內權力集中于黨委會的現象, 形成黨委會只行使執(zhí)行權,紀委會則是專門的監(jiān)督機關,并在黨代會閉會期間全權行使監(jiān)督權的機制,使黨的代表大會成為黨內唯一的授權、控權和罷權機構,成為保障黨內民主的最高領導機構。
(二)推進黨代表常任制,充分發(fā)揮黨的代表大會作為黨內最高領導機關的作用
由黨員民主選舉產生的黨代表不僅要在黨代會會議期間發(fā)揮主體作用,也要在閉會期間發(fā)揮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體現多數黨員的意志,讓更多的黨員分享黨內權力。黨代會常任制的實現形式之一可以是黨代會的年會制,這樣有利于發(fā)揮黨代表參與黨內決策的功能。黨代表實行任期制可以保證黨代表在大會閉幕期間能夠繼續(xù)行使代表職權,發(fā)揮代表作用,而且有利于各級黨的委員會按照黨章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在 “必要時召集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需要及時解決的重大問題”,有效保障黨代表的參與權。
四、落實黨內監(jiān)督制度,保障黨員的監(jiān)督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黨內監(jiān)督”,“確保黨內監(jiān)督落到實處、見到實效”。黨內監(jiān)督的實質,是對由黨員委托而形成的黨內權力進行規(guī)范、控制并使其服從于委托人的意志。通過黨內監(jiān)督,確保掌握黨內公共權力的工作機關、職能部門和領導干部在權力運行的過程中,受到全體黨員的監(jiān)督,防止掌權者濫用權力和個人專斷。監(jiān)督權是黨員成為黨組織主體的重要權利,是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條件。
2016年10月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簡稱條例),這是對施行13年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試行)》的修訂,也是黨內監(jiān)督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從黨員主體性維度推進黨內民主建設,關鍵是今后如何落實黨內監(jiān)督條例,保障黨員的監(jiān)督權。
一是廣大黨員要牢固樹立黨章黨規(guī)黨紀意識,只有學習領會并遵守條例的規(guī)定,才有監(jiān)督與接收監(jiān)督的意識,這是落實黨內監(jiān)督條例的基礎。二是各級黨委要抓好條例的學習宣傳,使條例的規(guī)定得到切實的貫徹落實。三是各級紀委為黨內監(jiān)督的專門機關要認真履行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職責,加大查處違反條例行為的力度。還要適時對條例實施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確保監(jiān)督落到實處。四是要將條例與《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以及《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貫徹實施結合起來。
推進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上述各項制度的完善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但都以實現黨員主體地位和保障黨員民主權利作為出發(fā)點。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2]楊東廣.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的機制構建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3]王長江.黨內民主制度創(chuàng)新[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4]陳文成.法理學視角下黨內民主發(fā)展趨勢研究——黨內權利向黨員權利回歸[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