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華虎 ,任志強 ,2,王曉清 ,肖建紅
植物單倍體育種研究進展
卜華虎1,任志強1,2,王曉清3,肖建紅1
(1.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2.農(nóng)業(yè)部黃土高原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zhì)創(chuàng)制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3.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shù)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
很多植物存在生殖周期長、基因雜合度高、自交不親和,且育種周期長、難度大等問題。植物單倍體加倍能夠使植株快速純合、使隱性基因表達,并且在形成單倍體過程中能夠產(chǎn)生新的性狀,創(chuàng)新種質(zhì)資源。利用單倍體進行作物育種,可以加快育種進程、節(jié)約時間和成本、提高育種效率,是現(xiàn)代作物育種中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偨Y(jié)了單倍體的獲得、加倍技術(shù)、鑒定方法以及單倍體研究進展,可為植物遺傳育種提供技術(shù)和理論依據(jù)。
單倍體;孤雌生殖;雙單倍體
作物傳統(tǒng)的育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優(yōu)良自交系選育、優(yōu)勢雜交育種等手段進行,主要依靠育種者的經(jīng)驗,存在工作繁瑣、育種周期長、優(yōu)良品種獲得速度慢等問題,不利于規(guī)?;蜕虡I(yè)化育種。通過單倍體誘導,經(jīng)染色體加倍后能獲得基因位點完全純合的雙單倍體系(DH系),有效地縮短育種周期。此外,在雜合二倍體中許多不表達的隱性基因能夠在DH系中表達,有利于發(fā)現(xiàn)作物的優(yōu)良表型,改良作物的優(yōu)良性狀,提高作物的育種效率[1]。對于自交不親和的物種,雌雄異株種類以及自花授粉后近交衰退的物種,單倍體誘導是選育自交系的唯一途徑[2]。單倍體和雙單倍體的主要優(yōu)點是基因位點的完整純合,使得表型選擇更明確,特別是質(zhì)量性狀篩選更容易和有效[3]。
自然界中高等植物多具有來自父母本的2套染色體,稱為二倍體。植物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產(chǎn)生的配子體一般只含有一套染色體,因而配子體成為單倍體獲得的重要來源。1922年BERGNER在野生曼陀羅(Datura innoxia)中發(fā)現(xiàn)了單倍體植株。自1964年利用曼陀羅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單倍體胚胎以來,越來越多的作物利用單倍體誘導技術(shù)獲得親本材料,單倍體育種技術(shù)也獲得了廣泛的運用[4-5]。人們開始對單倍體的特性、培育方法和原理進行廣泛的研究,并相繼培育出多種植物的單倍體植株。
單倍體材料中僅含1套染色體,植物一般弱小且高度不育,無法直接應用,通過加倍同源染色體之間具有單一性,即可獲得二倍體純系,只需2個世代即可獲得穩(wěn)定二倍體純系,即雙單倍體(DH系),DH系可以用于雜交種組配,在植物育種中已經(jīng)被廣泛運用。截至2005年,全球有250多種作物物種是運用雙單倍體育種的,其中,玉米、小麥等12個物種使用DH系培育了300多個強優(yōu)勢的商業(yè)雜交種[6]。
自然界能夠自發(fā)形成單倍體,但頻率極低,僅在0.002%~0.02%[7],不能滿足育種的需求,因而通過人工方法獲取單倍體成為主要的手段。目前,獲得單倍體的主要方法有2種:一種是孤雌生殖,包括輻射或化學誘導的孤雌生殖、遠源花粉刺激的孤雌生殖和孤雌生殖誘導系誘導的孤雌生殖;另一種是植物單倍體組織離體培養(yǎng),包括雄配子體(花粉、花藥等單倍體組織)離體培養(yǎng)和未受精的雌核(未受精的子房和胚珠等單倍體組織)離體培養(yǎng)。
1.1 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也稱單性生殖,即卵細胞不經(jīng)過受精發(fā)育形成正常的新個體。通過輻射或化學誘導、遠源花粉刺激以及孤雌生殖誘導系等方法,精子不能使卵細胞受精,但能夠刺激卵細胞分裂并發(fā)育成單倍體。
1.1.1 輻射或化學誘導的孤雌生殖 輻射誘導孤雌生殖是指將經(jīng)輻射處理后的花粉授于正常的柱頭上,輻射后的花粉失去受精能力,不能使卵細胞正常受精,但其表面結(jié)構(gòu)沒有改變,能刺激卵細胞分裂并發(fā)育形成單倍體胚胎,從而獲得母系單倍體種子和植株,這一技術(shù)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植株的單倍體獲得[8]。雷春等[9]2006年利用γ射線輻射黃瓜雄花后授粉并結(jié)合胚胎拯救方法,獲得了48個單倍體胚,并獲得黃瓜單倍體植株。許利彩等[10]2009年通過輻射西葫蘆花粉后進行授粉,并選取不同發(fā)育階段的胚進行離體培養(yǎng),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植株基因型、胚發(fā)育階段以及輻照劑量和輻照時間顯著影響單倍體的產(chǎn)生和植株再生率;每分鐘輻照劑量為80~100 Gy時獲得點狀胚和箭形胚等總胚量最多,點狀胚和箭形胚離體培養(yǎng)容易發(fā)育形成單倍體苗;每分鐘輻射劑量為45.19 Gy時桿狀胚獲得率最高,桿狀胚離體培養(yǎng)植株再生率和植株成活率最高,分別達到83%和35%。
另外,研究表明,某些化學藥劑能夠刺激誘導植物進行孤雌生殖,如二甲基亞砜、激動素、秋水仙素、甲苯胺藍以及動物激素等。KITANI等[11]利用油菜素內(nèi)酯涂抹擬南芥、芥菜和紫露草3種植物去雄后的柱頭,獲得了擬南芥和芥菜的單倍體植株,而紫露草僅獲得嵌合體。趙佐宇等[12]利用二甲基亞砜(MDSO)、秋水仙素(COL)和馬來酰肼(MH)等處理玉米未授粉的雌穗花絲獲得19個純合二倍體。劉飛虎等[13]用激動素(KT)、甲基亞砜和秋水仙素混合液噴灑蕁麻花序以誘導蕁麻孤雌生殖,結(jié)果表明,激動素誘導單株結(jié)實播種后出苗和成苗率最高,分別達68.4%和52.6%。孫耀中等[14]用動物激素乙烯雌酚、炔諾酮、甲地孕酮等噴灑太谷核不育小麥和敗育小麥麥穗,成功誘導了小麥孤雌生殖,其中,甲地孕酮誘導結(jié)實率最高,達1.34%。
1.1.2 遠源花粉刺激的孤雌生殖 植物中存在遠緣雜交不親和現(xiàn)象,遠源花粉很難使受體植株卵細胞受精形成二倍體胚,但某些花粉則卻能夠刺激卵細胞分裂并發(fā)育形成單倍體胚,并由此產(chǎn)生單倍體或經(jīng)自然加倍形成雙倍體;且遠源花粉受精后會產(chǎn)生染色體消除現(xiàn)象,可能產(chǎn)生新的基因型[15]。目前,遠源花粉刺激的孤雌生殖多見于麥類作物單倍體的獲得。1967年WEISS等發(fā)現(xiàn),人與小鼠的體細胞雜交過程中存在排斥人體染色體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染色體消失現(xiàn)象,其隨后相繼在多種植物的種間雜交中被發(fā)現(xiàn)。利用遠緣雜交染色體消除法獲得單倍體在小麥、大麥等作物中被發(fā)現(xiàn)并廣泛應用的。研究發(fā)現(xiàn),球莖大麥、玉米、薏苡、珍珠粟等作物的花粉與小麥進行雜交,雜種胚在發(fā)育過程中排斥外源染色體,經(jīng)過胚胎拯救就可獲得僅含小麥基因組的單倍體植株[16]。
自1984年ZENKTELER等首次利用玉米花粉與小麥遠源雜交獲得小麥單倍體以來,國內(nèi)外對遠緣雜交獲得單倍體的機理研究報道較多,也有關(guān)于玉米花粉與化學藥劑復合處理小黑麥等獲得單倍體的報道[17]。LAURIE等[18]研究表明,玉米基因組對小麥的Kr基因位點不敏感,遠源雜交雜后合子細胞核排斥玉米染色體,從而誘導形成小麥單倍體,而且成胚率較高。普通小麥通過與高粱[19]、珍珠粟[20]、類玉米(大芻草)[21]、鴨茅狀摩擦禾[22]等雜交,成功誘導產(chǎn)生小麥單倍體。1975年BARELY[23]利用普通小麥與球莖大麥雜交成功獲得了多個小麥單倍體。ZENKTELER[24]最早研究發(fā)現(xiàn),普通小麥與玉米之間遠源雜交能夠形成單倍體。隨后LAURIE[25]研究表明,用玉米花粉與小麥雜交后,在合子前3次分裂過程中,來自玉米的染色體會被完全消除,形成僅剩小麥染色體的單倍體胚。
利用煙草野生種非洲煙草(Nicotiana tabacum L.)與烤煙雜交,產(chǎn)生母本來源的單倍體[26]。此外,種內(nèi)二倍體雜交產(chǎn)生單倍體主要發(fā)生在銀膠菊、高粱、大蒜和紫花苜蓿中。種內(nèi)不同倍性水平間雜交產(chǎn)生單倍體的有蕨麻、柑橘以及甜菜。種間雜交產(chǎn)生單倍體的有洋紅色玉蘭和橘紅色玉蘭,月見草,高粱,草莓,披堿草、菊苣、梨和甘藍等。
1.1.3 孤雌生殖誘導系誘導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誘導系與受體植株雜交后具有較強的形成單倍體植株的能力,是目前誘導玉米形成單倍體的主要方法之一[16]。1950年,COE[27]發(fā)現(xiàn)了一個高頻誘導單倍體的玉米材料,并對其進行改造選育出Stock6,單倍體誘導率達2.3%。國內(nèi)外很多單位以Stock6為基礎進行改良和選育,獲得了多個新單倍體誘導系,選育出SW14、農(nóng)大高誘系列、ZMs、吉高誘系列等多個誘導系。誘導系活體誘導單倍體操作簡便、誘導效率高,誘導率高達8%~10%[28]。孤雌生殖誘導系誘導單倍體在玉米單倍體育種中得到應用,通過這種方法選育出多個優(yōu)良自交系和品種,但在其他物種中未見報道。
1.2 雄配子體離體培養(yǎng)
植物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進行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單倍體小孢子,當小孢子正常發(fā)育途徑受到阻礙時會抑制形成配子體,促進其進行有絲分裂,形成愈傷組織或胚狀體,最終發(fā)育成單倍體的孢子體。因此,可以通過抑制小孢子正常發(fā)育,誘導形成單倍體植株[29]。自1964年GUHA等[30]首次報道通過離體培養(yǎng)曼陀羅花藥獲得單倍體植株以來,該方法已在多種作物上成功獲得單倍體植株。雄配子體離體培養(yǎng)分為花粉培養(yǎng)和花藥培養(yǎng),其中,花粉培養(yǎng)又稱為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是以單個花粉作為外植體進行離體培養(yǎng)的技術(shù),花粉都為單倍體組織,因而,培育出的植株都為單倍體;花藥培養(yǎng)則是將花粉發(fā)育至一定階段的花藥接種到人工培養(yǎng)基上進行離體培養(yǎng),形成愈傷組織或胚,進而分化形成植株,花藥除含有單倍體的花粉外,還含有二倍體的花藥壁、絨氈組織等二倍體組織,因而,需要后續(xù)的篩選和鑒定[31]?;ǚ酆突ㄋ幣囵B(yǎng)受到基因型、生長發(fā)育階段、預處理條件等的影響,在進行雄配子體離體培養(yǎng)時應進行前期的倍性篩選。
1982年,LICHER 首次以油菜(Brassica napus)小孢子為材料培養(yǎng)出單倍體[32],之后國內(nèi)外許多育種專家通過小孢子離體培養(yǎng)在多種植物中獲得了單倍體植株,并且對影響小孢子培養(yǎng)的條件、產(chǎn)胚量、成苗率、單倍體加倍以及后代遺傳穩(wěn)定性等多種因素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確定了最適培養(yǎng)條件。從20世紀70年代利用花藥培養(yǎng)技術(shù)獲得多種花粉單倍體以來,花藥培養(yǎng)技術(shù)在遺傳育種中的作用日益突顯[31],花粉單倍體加倍后的雙單倍體在植物育種、突變、遺傳作圖、植物改良以及轉(zhuǎn)基因運用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33-34]。
胡道芬等[35]于1982年首次利用雄配子體離體培養(yǎng)技術(shù)選育出小麥品種京花1號,并推廣應用。杭玲等[36]通過花藥培養(yǎng)和選育培育出玉米雜交種桂三1號,1992年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品種審定,成為我國首個利用雄配子體離體培養(yǎng)方法育成的玉米雜交種,推廣面積超過5 300 hm2。
1.3 未受精的雌核離體培養(yǎng)
離體雌核離體培養(yǎng)又稱大孢子發(fā)育技術(shù),目前主要是通過離體培養(yǎng)未授粉子房或胚珠等單倍體組織獲得單倍體植株,該方法也成功運用于多種植物單倍體植株的獲取[37]。TULECKE[38]于1964年最先從裸子植物銀杏(Ginkgo biloba)的未受精子房得到單倍體愈傷組織。1976年SAN[39]首次通過大麥未授粉子房培養(yǎng)得到單倍體植株。目前,已有多種植物成功通過組織培養(yǎng)未授粉的雌核產(chǎn)生單倍體,如洋蔥、甜菜、黃瓜、南瓜、非洲菊、向日葵[40]等;草莓、黃瓜、西葫蘆、南瓜、甜瓜等通過離體未受精子房培養(yǎng)獲得單倍體植株;大麥、煙草、玉米、水稻、小麥等通過未受精子房培育出單倍體植株[41]。
黃國中等[42]利用16種不同的玉米材料,分別對其未授粉的雌穗進行離體直插或切段直插培養(yǎng),成功獲得植株并結(jié)實。陶自榮等[43]通過選取5個品種誘導馬鈴薯進行離體雌雄配子體培養(yǎng),結(jié)果表明,其中2個品種獲得了少量的單倍體再生植株,再對其進行莖切段培養(yǎng),可以產(chǎn)生大量的單倍體試管苗和小薯。
單倍體材料中僅含一套染色體,植物單倍體一般植株弱小且高度不育,不能直接用于遺傳育種和生產(chǎn)運用,需經(jīng)過加倍形成雙單倍體才能在育種中運用。目前有自然加倍和人工加倍2種方法:自然是通過自發(fā)加倍,加倍率低;人工加倍主要是通過化學方法加倍,加倍率高。
2.1 自然加倍
在誘導單倍體過程中染色體會出現(xiàn)自發(fā)加倍的現(xiàn)象,目前許多植物中都發(fā)現(xiàn)存在一定比例的單倍體植株自發(fā)進行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這種比例受到外界環(huán)境和材料基因型等因素的影響。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存在0~21.4%的自然加倍率[44];而不同基因型油菜則具有10%~40%的自然加倍率[45];一些大麥品種的自然加倍率則高達87%[46]。影響單倍體自然加倍的因素主要來自于生長環(huán)境,包括溫度、營養(yǎng)、濕度以及其他生物逆境等的影響[47]。染色體自然加倍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加倍率較低,不利于大規(guī)模運用。
2.2 化學加倍
單倍體植株存在自然加倍,但加倍頻率一般較低,不利于生產(chǎn)上廣泛運用,因而,采取人工加倍染色體成為單倍體加倍的主要手段。誘導染色體加倍的傳統(tǒng)而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通過浸根、浸芽、浸泡分蘗節(jié)等方法進行加倍。秋水仙素(Colchicine,COL)是微管特異性藥物,是誘導植物體細胞染色體加倍最有效的化學誘變劑之一,適宜濃度的秋水仙素能破壞或抑制紡錘絲的形成,使細胞復制時染色體不能分向兩級,導致新生細胞的染色體加倍[48]。
人工加倍最早使用秋水仙素作為誘變劑,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吲哚乙酸、萘啶乙烷、生長素等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芫荽腦、苯及其衍生物、磺胺劑、藜蘆堿及其他植物堿、麻醉劑等次級代謝產(chǎn)物以及有機砷、有機汞等化學物質(zhì)等也能誘導染色體加倍。近年來還有報道,萘嵌戊烷和一些除草劑類物質(zhì)(如二苯基胺、磷酰胺、苯基酰胺、氟樂靈、氨磺樂靈、拿草特及一氧化氮等)也可使植物的染色體加倍[49]。
雌雄配子體培養(yǎng)獲得的植株多具有較高的倍數(shù)性水平,或者染色體丟失形成非整倍體;單倍體通過自然和人工加倍后,往往是單倍體、雙單倍體、雜合體以及嵌合體的混合群體,因此,需要對植株進行鑒定,才能運用于后續(xù)育種。
鑒定單倍體植株和二倍體植株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植株形態(tài)學觀察、細胞學觀察和分子生物學鑒定,采用適合的鑒定方法是獲得單倍體植株的有效前提。
3.1 形態(tài)學特征鑒定
單倍體和相應的雙單倍體植株具有同一套基因組,因而表型相似,但由于單倍體僅含一組染色體,表現(xiàn)為細胞體積較小、植株的葉片面積、花莖以及種子等營養(yǎng)器官和繁殖器官較二倍體小,植株也較矮[50]。此外,單倍體植株開花一般較早,持續(xù)時間也較長,單倍體不能進行減數(shù)分裂,雌花不正常且敗育徹底,花藥多是皺癟不易爆裂。這是一種直觀簡便的鑒定方法,但需要植物生長發(fā)育到某個特定的時期才能進行檢測,對于生長周期較長的木本植物檢測周期過長。
其次,氣孔密度、大小及保衛(wèi)細胞中葉綠體的數(shù)量與作物的倍性存在一定的相關(guān)性。植物的倍性與葉片單位面積氣孔數(shù)量緊密相關(guān),單倍體植物與相應的二倍體比較,單位葉面積氣孔數(shù)量增多,氣孔直徑減小、葉綠體含量降低,測定氣孔保衛(wèi)細胞大小和長度成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早期鑒定單倍體的方法[51],但是氣孔的形態(tài)和數(shù)量受到植株生長狀態(tài)的影響,會對鑒定結(jié)果有一定的影響。
3.2 細胞學觀察
細胞中染色體的數(shù)目能夠直接反映植株的倍性,檢測染色體數(shù)量是鑒定植株倍性最準確、最有效的方法。其次,不同倍性植株的細胞核中DNA含量差異顯著,可以通過檢測細胞中的DNA含量來估計植株的倍性。目前,流式細胞儀能夠通過快速檢測細胞中DNA的相對熒光強度來分析DNA的含量,進而確定植株的倍性,該方法具有快速、高效、準確等特點,適合于多種植物的倍性鑒定,且能夠鑒定出嵌合體,但是設備昂貴,不適于實驗室使用。SARIO等[52]利用流式細胞儀測定西瓜細胞核內(nèi)DNA的含量和細胞核大小,能夠快速準確地確定細胞倍性來鑒定植株的倍性。
3.3 分子生物學鑒定
DNA中含有多種等位基因、SSR以及SNP等分子標記等位點,成為以DNA分子為基礎的倍性檢測的重要標記。利用分子生物學檢測不僅可以將單倍體、二倍體植株以及雙單倍體植株進行準確地區(qū)分,在基因型高度雜合材料倍性的鑒定上具有優(yōu)勢,而且儀器和設備簡單,易于操作,成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單倍體檢測方法[31]。CHEN等[53]2001年通過RADP和ISSR以及RFLP聯(lián)合標記,鑒定通過花粉培養(yǎng)出的單倍體亞麻植株。湯飛宇等[54]利用SSR標記并結(jié)合大田農(nóng)業(yè)性狀,對玉米178×黃C雜交種子房培養(yǎng)的再生植株后代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2株在隨機檢測的多個位點純合,鑒定為自發(fā)加倍的雙單倍體。
目前,單倍體在植物遺傳育種中已經(jīng)得到廣泛應用,主要農(nóng)作物、蔬菜、水果以及藥用植物等都有單倍體育種報道。單倍體育種能夠縮短育種年限、節(jié)約成本、提高育種效率以及擴展種質(zhì)資源,因而成為作物遺傳育種的重要手段。
目前,多種農(nóng)作物都有單倍體育種的報道,玉米、水稻、小麥、油菜等都有育成的品種。通過單倍體技術(shù)選育的玉米品種有桂三號、遺單6號、科玉10號、秦單5號等,并已在生產(chǎn)上進行推廣。陳新民等[55]利用小麥×玉米誘導單倍體技術(shù)選育出高產(chǎn)、節(jié)水、抗病小麥新品種中麥533。劉勇等[56]利用單倍體技術(shù)獲得雙抗TMV(煙草花葉病毒)和PVY(煙草馬鈴薯Y病毒)的煙草株系。水稻通過花藥培養(yǎng)選育出了單豐1號、花育1號、花育2號、中花系列粳稻品種、合江21號、龍粳系列粳稻品種。國內(nèi)利用花藥培養(yǎng)技術(shù)培育出小麥京花系列、甘春16號、豫麥系列、花培系列、冀麥42、楊麥9號、陜農(nóng)28號等品種,并在生產(chǎn)上大面積推廣。大麥、小黑麥也有通過單倍體育種的報道。
其次,單倍體育種在蔬菜水果中也有運用,目前,西瓜、西葫蘆、南瓜、蘋果、桃、草莓、大蒜、黃瓜、辣椒、甜瓜、芥菜、洋蔥、苦瓜、大白菜等多種水果和蔬菜都有單倍體育種的報道。另外,單倍體在藥用植物育種中的運用也有報道。目前,我國利用花藥培養(yǎng)已得到寧夏枸杞、人參、烏頭、平貝母和三葉半夏等多種藥用植物的新品種[57-58]。
單倍體經(jīng)過加倍后,基因型完全純合,隱性基因也能夠表達,純合速度快,增加了品種表型,不需要傳統(tǒng)育種過程中連續(xù)多代自交純合,適合某些特定表型的純合,適合自交不親和植物物種的育種,也可以應用于快速繁殖、突變育種和轉(zhuǎn)基因育種等方面。
單倍體對作物遺傳育種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單倍體的誘導和加倍可快速獲得異花授粉作物的自交系和無性系,加快純系的選育及親本種子純化;單倍體培養(yǎng)和加倍過程中會出現(xiàn)基因突變,能夠創(chuàng)新種質(zhì)資源,增加群體遺傳多樣性;誘變單倍體能夠快速發(fā)現(xiàn)隱性基因突變,有利于突變體篩選和基因功能的研究。
隨著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多種作物都能依據(jù)各自特性,選取最適合的誘導方法和加倍條件,對單倍體誘導、再生以及加倍條件機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增加育種速度、提高育種效率,將單倍體誘導技術(shù)更好地運用于規(guī)?;蜕虡I(yè)化育種中。
[1]唐懿.苦瓜花藥培養(yǎng)過程中內(nèi)源激素研究[D].雅安: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1.
[2]MUROVECJ,BOHANECB.Haploids and doublehaploids in plant breeding[M]//ABDURAKHMONOV I.Plant Breeding.Groatia:In Tech,2012:87-106.
[3] ATANASSOV A,ZAGORSKA N,BOYADJIEV P,et al.In vitro production of haploid plants[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amp;Biotechnology,1995,11(4):400-408.
[4]GUHA S,MAHESHWARISC.In vitro production of embryos from anthersof Datura[J].Nature,1964,204:497.
[5] GUHA S,MAHESHWARI SC.Cell divi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s in the pollen grains of Datura in vitro [J].Nature,1966,212:97-98.
[6] FORSTER B P,THOMASW T.Doubled haploids in genetics and plant breeding[J].Plant Breeding Rev,2005,25:57-88.
[7]SAVIN F,DECABLE V,LE COUVIOIUR M,et al.The X-ray detection of haploid embryos arisen in muskmelon(Cucumis melo L.)seeds and resulting from a parthenogenetic development induced by irradiated pollen[J].Cucurb Coop Rep,1988,11:36-40.
[8]LIM W,EARLE D.Effect of intro and in vivo colchicine treatments on pollen production and fruit set of melon plants obtained by pollination with irradiated pollen[J].Plant Cell Tissue Organ Cult,2008,95:115-124.
[9]雷春,陳勁楓,錢春桃,等.輻射花粉授粉培育單倍體黃瓜研究[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6,39(7):1428-1436.
[10]許利彩,李海真,沈火林,等.輻照花粉誘導西葫蘆單倍體[J].中國蔬菜,2009(22):13-19.
[11]KITANIY.Induction of parthenogenetic haploid plans with brassinolide[J].Jap JGenet,1994,69:35-39.
[12]趙佐宇,谷明光.藥物誘導玉米孤雌生殖獲得二倍體純系[J].遺傳學報,1984,11(1):39-49.
[13]劉飛虎,梁雪妮.藥劑誘導苧麻孤雌生殖效果初報[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1996,8(1):78-83.
[14]孫耀中,董洪平.在隔離區(qū)用藥物誘導顯性核不育小麥孤雌生殖的研究[J].華北農(nóng)學報,1995,10(1):11-16.
[15]WEISSMC,GREENH.Human-mousehybrid cell linescontaining partial complementsof human chromosomesand functioninghuman gen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67,58(3):1104-1111.
[16]相志國,海燕,康明輝,等.單倍體的產(chǎn)生途徑及其在作物遺傳育種中的應用[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1,40(11):17-21.
[17]王雪玉,魏凌基,殷穩(wěn)娜,等.化學誘導劑與玉米花粉誘導小黑麥單倍體的技術(shù)[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9(3):273-277.
[18] LAURIE DA,BENNETT M D.The effect of the cross ability loci Kr1 and Kr2 on fertili-zation frequencyin hexaploid wheat×maize crosses[J].Theor Appl Genet,1987,73:403-409.
[19] LAURIE D A,BENNETT M D.Cytological evidence for fertilization in haploid wheat×sorghum crosses[J].Plant Breeding,1988,10:73-82.
[20]AHMADF,COMEAU A.Wheat×pearl millet hybridization:Consequenceand potential[J].Euphytica,1990,50:181-190.
[21] USHYAMA T,SHIMZU T,KUWABARA T.High frequency of haploid production of wheat through intergeneric cross with teosinte[J].Japan JBreeding,1991,41:353-357.
[22] RIERA-LIZARAZU O,MUJEEB-KAZI A.Polyhaploid production in the Triticeae:wheat×Triticeae[J].Crop Sci,1993,3:973-976.
[23]BARLY IR.High frequenciesof hold production in wheat by chromosomeeliminiation[J].Nature,1975,256:410-411.
[24]ZENKTELERN W.Hybridization experiments in cereals[J].Theor Appl Genet,1984,68(4):311-315.
[25] LAURIEDA.Wheat×maizehybridization[J].Can JGenet Cytol,1986,28(2):313-316.
[26]BURK L G,GERSTEL D U,WERNSMANE A.Maternal haploids of Nicotiana tabacum L.fromseed[J].Science,1979,206:585.
[27]COEEH.A lineof maizewith high haploid frequency[J].American Naturalist,1959,93:381-382.
[28]GEIGER H H,GORDILLOGA.Double haploids in hybrid maize breeding[J].Maydica,2009,54:485-499.
[29]楊培新,鄭鋼勇,謝桂勉,等.小孢子培養(yǎng)技術(shù)的芥菜育種應用研究進展 [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77-80.
[30] GUHA S,MAHESHWARI S C.In vitro,production of embryos fromanthersof datura[J].Nature,1964,204:497.
[31]李英,王佳,季樂翔,等.植物單倍體技術(shù)及其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1,33(9):1008-1014.
[32]張玉玲,李德森,李寶森,等.小麥花粉染色體加倍和結(jié)實的研究[J].遺傳,1984,6(4):6-8.
[33]隋新霞,樊慶琦,李根英,等.小麥花藥培養(yǎng)研究進展[J].麥類作物學報,2005,24(4):127-131.
[34]景蕊蓮,昌小平,賈繼增,等.用花藥創(chuàng)建小麥單倍體作圖群體[J].生物技術(shù),1999,9(3):4-8.
[35]胡道芬,湯云蓮,袁振東,等.冬小麥花粉孢子體的誘導及“京花 1 號”的育成[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1983,16(1):29-35.
[36]杭玲,盧衛(wèi)山,羅毓喜.玉米花培雜交種桂花1號和桂三1號的選育及其利用[J].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1991(4):149-151.
[37]BHATJG,MUTHY H N.Haploi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unpollinated ovuleculturesof niger(Guizotia abyssinica(L.f.)cass.)[J].Russ JPlant Physl,2008,55(2):241-245.
[38]ULECKEW.A Haploid tissueculturefrom thefemalegametophyte of Ginkgo biloba L.[J].Nature,1964,203:94-95.
[39]SAN NL H.Haploides d'Hordeum vulgare L.par culture in vitro d'ovairesnon fecondes.[J].Annales De Lamelioration Des Plantes,1976,26:751-754.
[40]CHENFJ,MALIK A A,MBIRA K G.In vitro haploid and dihaploid production viaunfertilized ovuleculture[J].Plat Cell and Tissue Clture,2011,104(3):311-319.
[41]敖光明,趙世緒,李廣華.從未受精的玉米子房培養(yǎng)出單倍體植株[J].遺傳學,1982,9(4):281-283.
[42]黃國中,谷明光.玉米雌穗離體培養(yǎng)誘導孤雌生殖結(jié)實[J].遺傳學報,1995,22(3):230-238.
[43]陶自榮,劉敏頌,祝仲純.從馬鈴薯未傳粉子房培養(yǎng)獲得單倍體植株[J].遺傳學報,1988,15(5):329-334.
[44] BARNABAS B,OBERT B,KOVACS G.Colchicine,an efficient genome-doubling agent for maize(Zea mays L.) microspores cultured in anthero[J].Plant Cell Reports,1999,18(10):858-862.
[45]HENRY Y.Origin of microspore-derived dihaploid and polyhaploid in vitroplant[J].Plant Tissue Cult Biotech,1998,4:127-135.
[46]HOEKSTRA S,VANZIJDERVELDMHV,HEIDEKAMPF,et al.Microsporecultureof Hordeum L.:theinfluenceof density and osmolality[J].Plant Cell Rep,1993,12:661-665.
[47]吳鵬昊.玉米生物誘導單倍體雄穗育性恢復研究[D].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4.
[48]鄭永強,徐坤.秋水仙素在植物體細胞染色體加倍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3,19(5):89-91.
[49]HANSEN N JP,ANDERSEN SB.In vitro chromosome doubling potential of colchicine,oryzalin,trifluralin,and APM in Brassica napus microsporeculture[J].Euphytica,1996,88(2):159-164.
[50]李志武,徐惠君,葉興國.小麥花藥培養(yǎng)中染色體加倍技術(shù)[J].作物雜志,1996(4):24-26.
[51] EUNSOO CHOE,CHRISTINE HAYOT CARBONERO,KELLY MULVANEY,et al.Improving in vivo maizedoubled haploid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rough early detection of falsepositives[J].Plant Breeding,2012,131:399-401.
[52] SARIO N,ABAK K,PITRAT M.Comparison of ploidy level screening methods in water melon [J].Scientia Horticulturae,1999,82:265-277.
[53]CHENY,KENASCHUK E,DRIBNENKIP.Inheritanceof rust resistancegenesand molecular markersin microsporederived population of flax[J].Plant Breed,2001,120:82-84.
[54]湯飛宇,王菲,王國英.利用SSR標記檢測來源于玉米孤雌生殖的雙單倍體[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4,26(6):859-862.
[55]陳新民,何中虎,劉春來,等.利用小麥×玉米誘導單倍體技術(shù)育成小麥新品種中麥 533[J].麥類作物學報,2011,31(3):427-429.
[56]劉勇,陳學軍,肖炳光,等.利用母本來源的單倍體技術(shù)獲得雙抗 TMV和 PVY煙草株系 [J].中國煙草學報,2014,20(3):84-88.
[57]高山林.藥用植物遺傳育種的現(xiàn)狀與展望 [J].世界科學技術(shù):中藥現(xiàn)代化,2001,3(6):59-62.
[58]張雪,白寧寧,楊宗岐,等.三葉半夏花藥培養(yǎng)及單倍體植株的獲得[J].科技通報,2011,27(4):536-541.
Research Advances in Haploid Breeding of Plants
BUHuahu1,RENZhiqiang1,2,WANGXiaoqing3,XIAOJianhong1
(1.Research Center of Modern Agriculture,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2.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on Loess Plateau,Ministry of Agriculture,Taiyuan 030031,China;3.Research Center of Biotechnology,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
Many plants hav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ng reproductive cycle,high gene heterozygosity,self-incompatibility,long breeding cycle and great difficulty.Doubled haploid plants enables homozygous fast,can make recessive genes expression,and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haploid can produce new traits,innovate germplasm resources.Haploid technology using in breeding can greatly accelerate the breeding process,save time and costs,improve breeding efficiency,which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modern fast and efficient plant breeding method.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aploid obtained methods,doubling technique,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research advancesin haploid breeding,which will provide techn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for plant genetic breeding.
haploid;parthenogenesis;doublehaploid
S335.4
A
1002-2481(2017)12-2032-06
10.3969/j.issn.1002-2481.2017.12.32
2017-07-09
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種業(yè)發(fā)展專項(ymzy2016008);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育種工程項目(16yzgc125)
卜華虎(1986-),男,安徽滁州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作物遺傳育種及資源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任志強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