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機械基礎是機械類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以后專業(yè)課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讓中職學生真正掌握機械基礎這門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現(xiàn)今的中職學生多為傳統(tǒng)教育的失敗者,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取得良好效果,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更新教學理念,采用新型教學模式及合適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才能整體提高教學效果。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課程的知識,為今后的專業(yè)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嘗試。
一、提高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內心深層求學欲望
中職學生一般都是中考失敗者,對傳統(tǒng)教育抵觸情緒較強。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造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铀伎?。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應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吃透教材,聯(lián)系實踐,以生活中常見實例引入,建立學生的自信。二是利用多媒體制作動畫演示,使枯燥抽象的機械原理變得直觀生動,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采用實物或自制模型教學,對照實物進行講解,增加直觀性,可以讓學生眼、腦、手配合,看、動、想結合,讓學生加深理解,印象深刻。
例如講解鉸鏈四桿機構時,就可以制作幾個模型讓學生都親手轉一轉。這樣,學生對共線、極位夾角、急回特性、死點位置這些概念就一目了然,而且理解透徹,比老師純粹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四是中職學生一般對學習缺乏信心,學習積極性差,因此老師在面對學生的各種問題時,一定要認真對待,積極引導,及時表揚,加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二、改變教師角色,采用新型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屬于被動的學習和接受,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這就需要教師改變角色,變主體為主導,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都動起來。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筆者嘗試過以下幾種教學模式。
1.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課堂任務
教師可以針對所授章節(jié)內容,設計合適的問題,作為貫穿課堂的任務,并可以配合學生分組討論,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問題。
2.采用項目教學法
教師選擇一個包括本章節(jié)知識的項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教師巡回指導。通過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檢查、自評互評、教師歸納總結五個過程,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開展“今天我是小老師”的活動
選擇幾位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來做小老師,這樣不僅可以使這些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化,并使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而且其他學生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給“小老師”糾錯。
三、實踐教學
該課程與實際聯(lián)系十分緊密,在學習過程中多安排實訓練習,既可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可對所學的知識加深認識。例如學習了齒輪傳動及輪系之后,可以安排減速器的拆裝實訓。中職學生雖然基礎知識薄弱,但動手能力較強。
在實訓之前首先要摸清每位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組,把學習積極性高、基礎知識掌握好、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分在不同的小組,起到組織和帶動其他學生的作用,避免差別太大導致有的學生失去興趣,促使每個小組的實訓任務都能順利完成。
整個實訓過程包括任務準備、任務實施、學生反饋自評、教師點評四個過程。在實訓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引導,引導學生通過對減速器的拆裝,了解減速器的功用,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齒輪結構以及齒輪嚙合傳動的認識。
四、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現(xiàn)今社會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各種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為了讓學生適應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將所學章節(jié)重點內容變成大大小小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并進行分組討論。最后以小組形式進行知識競賽,檢驗學生學習效果。通過這種引導式的自主學習,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機械基礎課程內容涉及范圍廣,和其他機械類專業(yè)課及實踐操作聯(lián)系都十分緊密。因此只有針對不同內容、不同學生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的職業(yè)技術人才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衡水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