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不吃咖喱粉
地球人都吃印度咖喱:用印度咖喱醬、印度咖喱粉……然而,印度人下廚,并不使用咖喱粉。
我們?nèi)缃袼姷?、標準化的咖喱,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香料的英國口味版粉末、印度香料的日本調(diào)味版粉末、印度調(diào)味料的馬來西亞口味版粉末……
聽起來很怪異?因為印度咖喱是個包羅萬象的分類,其本身并沒有標準化的“印度咖喱味”。
中文里咖喱這兩個字,對應英語curry這詞。而這詞最早是泰米爾語里來的,意思是“醬汁”。因此,所謂的咖喱(curry),最早該泛指許多種印度醬汁才是。
英國人到東方尋求香料,看什么都新鮮。
1598年,英語文獻里初次提到印度人吃東西愛蘸醬汁;兩年后,東印度公司成立;又一個半世紀后,英國政府直接控制印度事務(wù),于是英倫三島的紳士淑女,都知道印度人就著醬汁吃東西了——印度語醬汁,被英國人轉(zhuǎn)為curry,我們現(xiàn)在讀作咖喱。
印度家庭,各家預備著大量調(diào)味料,吃飯時,主婦就手磨、混合調(diào)理,并無一定配方。甚至各家各戶,臨時調(diào)制的醬料,味道也是大不相同。
可憐英國人,本地不盛產(chǎn)香料,所以也不像印度,隨便一個阿姨都是香料女王。早年間,他們只是模模糊糊覺得,一切印度咖喱醬汁,都該有郁金、姜與胡椒。更復雜一點的香料,他們也兩眼一抹黑。后來英國殖民者想了點法子,挽救那些想吃印度菜、又不懂現(xiàn)場調(diào)醬的人。1810年前后,英國有家所謂C&B的公司,自己定制了一個配方咖喱粉暢銷倫敦,算是第一次定了“咖喱”這玩意的規(guī)格:姜黃、郁金、胡椒,后來再陸續(xù)加入其他玩意。
——在印度華麗無邊、包羅萬象的咖喱,就這樣被英國人限定住味道了。
這道理,就像有人試圖用“重慶火鍋底”或“法國葡萄酒味”來限定一種味道似的。外地人看著容易理解,可是重慶本地人或法國老酒徒,都知道火鍋的配方和葡萄酒的味道,是可以天差地遠的。
東亞最常吃咖喱的是日本人。前幾年的統(tǒng)計,一個日本人,平均一年可以吃78次咖喱??上毡究о?,也與印度咖喱不同。日本明治維新時,引進西方飲食,英國人擅自定制的印度咖喱,也隨之而來。妙在日本人雖然西化,卻吃不慣蔬菜燉肉與面包,東亞人嘛,終究得吃米飯。那時日本海軍正在苦思軍隊伙食,發(fā)現(xiàn)用咖喱粉來烹飪,配米飯、燉蔬菜,易于入口、方便制作,尤其在船上食用,咖喱醬濃稠,都不會被波濤帶動翻濺,實在太完美了!咖喱在日本軍隊里一流行,立刻全國風行。日本商人便動主意:用奶油面糊、土豆淀粉來配咖喱,加上果糖甜味,所以日式咖喱比起印度風味,辣不足而甜有余,濃稠有味,適合拿來對付米飯。
中國人所吃的咖喱,最初是自廣東引進,經(jīng)過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風味融合過的南洋香料風味。所以有些中式咖喱菜,甚至會摻雜沙茶。
如今我們所理解的咖喱,以及“咖喱的味道”,其實是英國人定制了、日本與東南亞各地再改良過的東西,是由姜黃、大蒜、洋蔥、辣椒、生姜、茴香、丁香、肉桂這些調(diào)料所成的方便印度醬汁。
而尋常印度老百姓廚房里,幾乎沒有咖喱粉這玩意——人家是現(xiàn)場自己調(diào)的,而且各家的咖喱,風味大大不同,絕對不會標準化,更不會有所謂純正的咖喱味。
這就像一個江南好廚子家里,沒有雞精,而是現(xiàn)成用雞來吊湯;一個成都好串串店里,都是自己做干碟,不會有“超市方便干碟”來蘸串串一個道理。
(摘自《傳奇在路上》張佳瑋/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