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鸝 鄭金生+++趙中振
[摘要]何首烏作為傳統(tǒng)補益中藥活躍在中醫(yī)藥市場,人形何首烏的出現(xiàn)更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何首烏補益功效的追捧。然而,近年來,何首烏的中毒報道頻頻出現(xiàn),引起人們廣泛關注。該研究通過對古代本草書籍中關于何首烏的繪圖與文字記述進行系統(tǒng)梳理,探討了何首烏的起源、植物形態(tài)、功效、炮制以及白首烏來源的歷史沿革,以求正本清源,為何首烏的安全、有效用藥提供啟示。
[關鍵詞]何首烏; 本草; 起源; 功效; 白首烏
Bencao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Heshouwu)
LIANG Li1, ZHENG Jinsheng2*, ZHAO Zhongzhen1*
(1 S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kong 00852, China;
2 China Academy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Heshouwu, derived from the root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Fallopia multiflora), is widely used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as a traditional tonic The emergence of heshouwu material with a human shape reflects a pursuit of its supplementing effects However, reports of Heshouwu toxicity have repeatedly surfaced in recent years, attracting widespread concern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surroun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Heshouwu, this research utiliz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ext and illustrations in historical bencao (materia medica) literature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botanical characteristics, actions and processing of Heshouwu, as well as the origi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Baishouwu ("white Heshouwu")
[Key words]Heshouwu; bencao; botanical origin; medicinal processing; Baishouwu
doi:10.4268/cjcmm20162326
何首烏是當下海內(nèi)外備受關注的中藥之一。媒體上不斷出現(xiàn)人形何首烏的渲染,有人將何首烏譽為“中國古代四大仙草之一”。與此同時,何首烏的毒性報道在海內(nèi)外雜志報刊上也屢屢出現(xiàn)[14]。對于何首烏,醫(yī)生、患者、藥檢機構、藥材種植者與經(jīng)營者們都在關注。
何首烏出現(xiàn)于何時?何時走紅?功效分類方面應當如何定位?是不是補藥?為何中日藥典對何首烏的記載不一?炮制前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何近年何首烏的報道屢見不鮮?
本文將從本草學的角度,加以系統(tǒng)梳理,以求正本清源。
1何首烏源自寓言
何首烏,最早見于唐·李翱《何首烏錄》(見《李文公集》卷十八,該書撰于公元813年)[5]。傳中講述的是發(fā)生在距李翱200多年前的傳奇故事(或曰寓言):一人偶然服用一植物根,治愈了先天陽痿,且壽命160歲,有子女19人;其子壽命160歲,有子女30人;其孫壽命130歲,有子女21人。其孫名何首烏,后人遂稱此藥為何首烏。此故事之荒誕,自不待言。
故事中對該植物的描述有很多矛盾之處:或說為藤本,入夜藤蔓相交,葉如桃柳,單生,植株分雌雄,雄者苗色黃白,雌者黃赤;或說苗如萆薢,蔓生,根如杯拳[5]。
李翱是唐德宗貞元年間進士[5]、文學家[6],曾寫過駿馬與國馬的寓言[5],其實《何首烏錄》可能也是寓言。唐代及其以前的醫(yī)書本草從未提到過此藥。但《何首烏錄》似真似幻,又借用了本草書藥物體例,故令后人信以為真?!毒然谋静荨分杏涊d何首烏, 50年生號稱山奴,100年生號稱山哥,150年號稱山伯,200年生號稱山翁,300年生號稱山精[7],描寫得更為神乎其神。
神奇的故事,簡單的植物形態(tài)描述,令人難以辨明所述為何種植物。為了獲得想象中的長壽珍品,如同《西游記》里尋找想象中的人參果一樣,人們開始在自然界中尋找最相似的植物。蓼科、蘿藦科、防己科、薯蕷科、豆科、葡萄科、旋花科等許多植物均具備蔓生草本、下有杯拳大粗根的特征。究竟是哪一種植物,可以承擔起如此神奇的補益功效呢?
2何首烏植物形態(tài)描述不盡一致
《何首烏錄》撰成的159年之后,《開寶本草》(972年)將何首烏正式收入本草著作,使之成為一味實在的藥物[8]。那么,最早被當作何首烏的植物是哪種?
《開寶本草》為宋代開寶年間儒臣與醫(yī)藥學家合作整理的書籍,繼承了唐政府編修醫(yī)書的傳統(tǒng)[9]。其中何首烏條文中的產(chǎn)地、別名、用法,以及部分形態(tài)描述和功用,明顯參考了《何首烏錄》。該書描述的何首烏,“蔓紫,花黃白,葉如薯蕷而不光。生必相對,根大如拳,有赤白二種,赤者雄,白者雌” [8]。當今所用何首烏(蓼科植物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10]與之符合的是“蔓紫,花黃白,葉如薯蕷而不光……根大如拳”,不符合的是 “(葉)生必相對……有赤白二種”。也就是說,《開寶本草》所述形態(tài),包括了當今蓼科植物何首烏,卻又不能確指為此種。
北宋蘇頌《本草圖經(jīng)》亦載何首烏,所記產(chǎn)地更廣泛,形態(tài)描述也更細致:“春生苗,葉葉相對,如山芋而不光澤,其莖蔓延竹木墻壁間。夏秋開黃白花,似葛勒花;結子有棱,似蕎麥而細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此有二種:赤者雄,白者雌” [11] 。其中花“黃白花,似葛勒花。結子有棱,似蕎麥而細小,才如粟大”,這就坐實了北宋的何首烏就是蓼科植物P multiflorum。此種根的描述也非常精確。但《圖經(jīng)》留了一個難解的“尾巴”:“此有二種:赤者雄,白者雌?!本烤埂岸N”是同種變異呢?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植物呢?所謂赤白,是指植株還是塊根呢?如旋花科植物番薯Ipomoea batatas (Linn) Lam即有紅薯、白薯之分,似乎符合赤、白這一特征,然而此時,番薯尚未傳入中國。在廣東德慶地區(qū),栽培的蓼科何首烏,其外皮顯黃白色,而野生的蓼科何首烏,其外皮則顯示紫紅色。關于本草所記載的何首烏赤白二種,目前并沒有一致的明確說法。
《本草圖經(jīng)》第一次繪出了何首烏圖(圖1a)[11]。但此圖卻沒有表現(xiàn)花果形態(tài),僅示2株并列,可能是示意一雌一雄,蔓生草本,三小葉,互生或?qū)ι?。從圖的葉形來看,與此書的文字描述并不相符。此圖所示絕非蓼科何首烏,而有可能是旋花科植物。某些蔓生豆科植物也有膨大塊根,如豆薯Pachyrhizus erosus(Linn) Urb、土欒兒Apios fortunei Maxim之類。此外,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三葉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也具有粗壯的塊根。圖1其葉片也可能是被錯畫成三小葉。由于圖形簡單,無法確指該圖究竟屬于哪一種植物,但可以肯定不是現(xiàn)在使用的蓼科何首烏。因此,《本草圖經(jīng)》中的何首烏,其圖、文矛盾,并非同一物。
a《本草圖經(jīng)》;b《紹興本草》;c《本草品匯精要》; d《救荒本草》;e《太乙仙制本草藥性大全》; f《本草綱目》(金陵本); g 《本草原始》; h《植物名實圖考》。
圖1本草書中何首烏圖
Fig1Illustrations of Heshouwu in the historical bencao literature
《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證類本草》)記載“其中有形鳥獸、山岳之狀,珍也” [12],此為蓼科植物異形維管束的特征。此書現(xiàn)存最早的為南宋·嘉定四年劉甲刊本[6],后影印本中何首烏藥圖與部分文字較為模糊[12]?!督?jīng)史證類大觀本草》(1108年)為《證類本草》的刊本[9],文字與圖片均較為清晰,此書中何首烏圖未見2植株纏繞狀[13]。而后,南宋初政府組織醫(yī)官王繼先等人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再一次修訂校補而成了《紹興本草》(1159年)[9]。何首烏圖后來被《紹興本草》(圖1b)[14]收入時,可能受《何首烏錄》影響,將2植株繪成纏繞狀。
明《本草品匯精要》受《本草圖經(jīng)》何首烏圖影響,繪制了彩色何首烏圖(圖1c)[15],并有意識地根據(jù)文字敘述將其中一株的根繪成白色,以符合赤、白2種何首烏的文字描述。然而這只是畫師的個人理解,實際藥用的何首烏并不存在同一植物的根一紅、一白的情況。
真正的何首烏寫生圖,見于《救荒本草》(圖1d)[7]。其中文字敘述多根據(jù)《何首烏錄》、《本草圖經(jīng)》。其圖表現(xiàn)的花序、葉片形狀及著生部位、根形等皆與《本草圖經(jīng)》文字描述相符,也沒有繪成雌雄兩株,故當為寫生圖。此后《太乙仙制本草藥性大全》亦有何首烏圖(圖1e)(戟狀葉)[16],簡單粗糙,難以判斷是什么植物。明《本草綱目》金陵本何首烏圖(圖1f)[17]似乎是綜合了《本草圖經(jīng)》與《救荒本草》之圖,蔓生、單葉、穗狀花序,塊根粗大,均類似蓼科植物何首烏。但繪成兩株纏繞,則迎合了《何首烏錄》的傳說。其后《本草綱目》錢蔚起本植物圖[18]除線條更流暢、圖形細致外,并無新的特征。明末《本草原始》繪制的是何首烏藥材圖(圖1g)[19],很明顯即蓼科的何首烏根。《本草原始》是本草歷史上最富有特色的藥材經(jīng)驗鑒別專著[20]。書中的藥材圖,為作者李中立實際觀察后所繪,圖中注文十分簡潔,形象的點出了藥材真?zhèn)蝺?yōu)劣、道地藥材的鑒別特征[9]。
清代本草所展示的何首烏,基本上是仿照《本草圖經(jīng)》、《救荒本草》、《本草綱目》(錢本),而《植物名實圖考》的何首烏圖(圖1h)[21]屬于寫生,尤其是花序、果實部分的細微描繪,是古代最為精確的蓼科何首烏圖。
綜上所述,從北宋《本草圖經(jīng)》以來,本草書收載的何首烏雖然有不同種的植物,但多為流傳至今應用最廣的蓼科植物P multiflorum,即赤首烏。不過并不能認定此種植物就是《何首烏錄》中的何首烏,只是人們在《何首烏錄》影響下認定的一種形態(tài)近似的藥物而已。
3何首烏的功效與爭議
植物基原考證作為一種推論,最終能否被認定,關鍵在療效。
《何首烏錄》描述了何首烏離奇的藥效,但人們期待著它可能真有補益、烏須功能,從而不斷去尋找近似的植物。當有人找到了最接近想象中的何首烏之后,就將傳說中的藥效移花接木給這味藥,這點在宋《開寶本草》所載可見一斑。
《開寶本草》所載何首烏功效為:“主瘰疬,消癰腫,療頭面風瘡,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鬢,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婦人產(chǎn)后及帶下諸疾” [8]。其中補益之功明顯是從《何首烏錄》推演而來的?!堕_寶本草》之后的《太平圣惠方》(982~992年)有22個方劑用上了何首烏,這表明一種虛構之藥開始變?yōu)檎鎸嵵幱糜谥委??!短绞セ莘健酚煤问诪醯姆絼?,則囊括了《開寶本草》所載全部功治[22]。
《開寶本草》與《太平圣惠方》都是北宋初的官修之書,時間相差十幾年。這2書記載的何首烏功效基本一致[8,22],說明到北宋初,何首烏已經(jīng)成為超出《何首烏錄》壯陽益壽、多子烏須功效的一味實際藥物。但實際上,該藥主要功效是治瘰疬、癰腫、風毒等,而非補益。
《開寶本草》畢竟是官修本草,編撰者并非不知道何首烏的補益功能來源于傳說。鑒于該藥臨床多用于治瘰疬、瘡毒等疾病,所以編撰者把來源于醫(yī)方的治病之效作為主治功效,放在前面,把源于《何首烏錄》的補益功效放在后面。北宋的本草編撰風格是對知識層層累積,并不加以評論。所以北宋的本草書籍中未見直接對何首烏功效的評論。
從北宋《太平圣惠方》到明代前半期,何首烏這味藥主要用于治瘰疬、瘡毒癰腫等,并沒有多少人關注此藥。因此本草書大多也只是轉述前人之說?!度毡舅幘址健费赜盟未静輹挠涊d,迄今并無何首烏補益之用[23]。但是何首烏在明代中期突然走紅,這是因為嘉靖年間(1522~1567年)上層社會突然興起了一股壯陽補益邪風。在這種社會風氣下,產(chǎn)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藥物?!逗问诪蹁洝窡o疑為這股邪風提供了最好的材料。關于何首烏突然走紅的原因,明代本草已有記載。
《本草蒙筌》(1565年):“(何首烏)今臺閣名公,競相采取,異法精制,為丸日吞。亦因獲效異常,曾令鋟梓傳世?;騼L曰八仙丹,或曰延壽丹,或曰八珍至寶丹,征實取名?!?[24]
《本草綱目》(1578年):“此藥流傳雖久,服者尚寡。嘉靖初,邵應節(jié)真人,以七寶美髯丹方上進。世宗肅皇帝服餌有效,連生皇嗣。于是何首烏之方,天下大行矣。” [17]
《本草蒙筌》、《本草綱目》都是嘉靖、萬歷年間的本草書,這2書都記載了何首烏興盛的原因[17,24]。據(jù)說嘉靖皇帝服用了邵真人的“七寶美髯丹”,連生兒子,于是引得王公貴族競相服用含有何首烏的種種成藥,由此把何首烏的功效問題凸顯出來。就連李時珍這樣名醫(yī),也承認何首烏的補益之功。并說何首烏“養(yǎng)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fā),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17]。其后明末清代許多本草和醫(yī)學書籍,附和之說很多。
有關何首烏的毒副作用,不僅現(xiàn)代臨床與實驗中多有報道[14],其實,明末清代也有些醫(yī)家根據(jù)臨床實際,對何首烏的補益功效提出了反對意見。明末《本草匯言》的作者倪朱謨認為:“有人依法修制,信服有年,亦未見其確驗,但生子延壽之說,似屬荒唐?!?[25]他還引用了同時代醫(yī)家葛小溪的意見:“(何首烏)前人稱為補精益血,種嗣延年,又不可盡信其說。但觀《開寶方》所云,治瘰疬,消癰腫,滅五痔,去頭面熱瘡,蘇腿足軟風,其作用非補益可知矣?!?[25]
葛氏從該藥的性味出發(fā),認為何首烏“苦澀腥劣,寒毒損胃”,從根本上批駁了何首烏的補益精血的說法。倪朱謨也同意葛氏的說法,認為“前人雖有多服延齡種子之說,實未必然。屢有服此而后得急疾至死,而人不能識、不能醫(yī)者,皆服此藥之毒而不覺也。觀其氣之腥惡,味之慘烈,原非甘溫和平之品?!蹦呤线€直截了當?shù)馗嬲]世人:“知生之士,毋為方外小人所惑也。” [25] 也就是說,倪朱謨把鼓吹何首烏神奇藥效的人斥為“方外小人”!
清代醫(yī)家陳修園在其《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讀》中載:“若謂首烏滋陰補腎,能烏須發(fā),益氣血,悅顏色,長筋骨,益精髓,延年,皆耳食之誤也。” [26]他把世傳何首烏具有神奇補益功效稱之為“耳食之誤”,足見不能輕信。陳修園還進一步分析說:“凡物之能滋潤者,必其脂液之多也;物之能補養(yǎng)者,必氣味和也。試問澀滯如首烏,何以能滋?苦劣如首烏,何以能補?今之醫(yī)輩竟奉為補藥上品者,蓋惑于李時珍《綱目》不寒不燥,功居地黃之上之說也。余二十年來目擊受害者比比。以醫(yī)為蒼生之司命,不敢避好辯之名也?!?[26] 指出何首烏性味澀滯苦烈,與滋補藥的藥性不符,同時說明其補益功效是受了《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誤導。
清代醫(yī)學家王學權在其《重慶堂隨筆》卷下指出:“(何首烏)無甚滋補之力,昔人謂可代熟地,實未然也。”[27]書中同時引用了清代名仕徐悔堂的一段話:“本草言何首烏之最大者,服之須發(fā)可轉白為黑。余在廣西,見鎮(zhèn)安府所產(chǎn)何首烏,大者每重百余斤。彼處人食之與薯芋等,初不聞變皓首為黑頭也?!毙焓细鶕?jù)親身經(jīng)歷,認為何首烏不具備變白頭為黑頭的功效。
以上所述,說明歷史上反對何首烏神奇補益功效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對何首烏其他的功效,歷代醫(yī)家都不曾否認,甚至還增加了許多新的用法。例如明·蔣儀《藥鏡》提到:胡(何)首烏“生服潤推燥糞,可代大黃。風瘡疥癬作癢,莖葉煎湯洗效。” [28] 可見古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何首烏與大黃有某些同樣的功效。又如清初名醫(yī)陳士鐸《本草新編》指出:“近人尊此物為延生之寶,余薄而不用。惟生首烏用之治瘧,實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盡知也。” [29]陳士鐸不用何首烏“延生”,而用生首烏治瘧、治痞,自然是根據(jù)他個人的治療經(jīng)驗。
綜上所述,來源于《何首烏錄》虛構藥物何首烏的神奇功能,盡管影響很大,但也有強有力的反對意見。而對何首烏其他治病功效,則無人反對,并且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
4何首烏炮制沿革
《何首烏錄》中其服用方法只需搗碎酒服[5]。至于加工炮制法,《開寶本草》保留了曝干、杵碎服用法,又補充了米泔浸法[8]?!短绞セ莘健妨碓黾恿司耪艟牌?、黑豆拌蒸等兩種用法,不過多數(shù)方中還是生用[22]。如果此時的何首烏確實就是前述蓼科植物,那么必然與同屬植物生大黃一樣,具有瀉下作用。
《本草品匯精要》中引述《本草圖經(jīng)》的記載,增加了大棗拌蒸的加工方法:“大棗拌蒸,以棗熟為度?!?[15]《證類本草》中加入了清蒸的方法:“上甑如炊飯,蒸下瓷石鍋。忌鐵。旁更別燒一鍋,常滿添水,候藥甑氣上,逐旋以熱水從上淋下,勿令滿溢,直候首烏絕無氣味?!盵13]宋代《圣濟總錄》中,提到何首烏,去黑皮、米泔浸、炒制、酒炒,“米泔浸軟片切于黑豆中蒸爛為度焙干”的炮制方法[30]。
而對于何首烏使用方法,本草書籍里面也有爭議。清代陳士鐸的《本草新編》對于認為何首烏生用即補,對其制熟為黑也持否定態(tài)度:“首烏味本甘而氣本溫,生者原本益人,又何必制之耶。況生者味澀,凡人之精,未有不滑者也,正宜味澀以止益,奈何反制其不澀,使補者不補也。余所以勸人生用之也?!?[29]由此可見,清代已經(jīng)對于何首烏的炮制出現(xiàn)了不同聲音,見表1。
5白首烏的問世與應用
唐·李翱《何首烏錄》以何首烏苗色黃白為雄,苗色黃赤為雌。宋代本草也沿襲何首烏分雌雄之說,但如何分雌雄,卻有不同的說法?!侗静輬D經(jīng)》記載:“赤者雄,白者雌”[11],但未說明赤白是塊根還是植株?!蹲C類本草》中引述《日華子本草》“雄者苗色黃白,雌者赤黃色”的記載[12]。
南宋·陳衍《寶慶本草折衷》主張何首烏不必分雌雄、赤白:“何首烏本條及《圖經(jīng)》嘗以根赤者為雄,白者為雌,而日華子乃以葉白者為雄,葉赤者為雌,須雌雄相合則有驗。然曰赤、曰白,既不各分主治,又非如芍藥、茯苓,赤者利、白者補之比,今循《和劑》諸方,通而用之,不必泥夫雌雄之說。” [31]這說明在宋代,并不講究何首烏分赤白、雌雄。
古代本草書籍中的黑白藥圖無法表現(xiàn)首烏的赤、白,故除《本草品匯精要》[15]之外,一般本草書的何首烏圖都不分赤、白。
不妨看一下“七寶美髯丹”方的組成:赤何首、白何首、赤茯苓、白茯苓、牛膝、當歸、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一共有9個藥物[17]。其中茯苓分為赤、白2種,試想,如果將赤、白茯苓分開記作2種,同時紅、白何首烏也分開記為2種,則應為九寶美髯丹而不是七寶美髯丹了。顯然,這里指的何首烏應當是赤、白顏色不同的一種植物或其變種。
謝宗萬在《中藥材品種理論與應用》中寫到:“近年來,廣西有人認為本草中的白何首烏應為何首烏的變種P multiflorum Thunb var angulatum S Y Liu, 據(jù)稱此白何首烏鮮根其斷面呈類白色而非淡紫紅色,且赤、白何首烏在抽梢時的顏色也有區(qū)別。此為古本草書中記載的真白何首烏,著者同意此說?!盵32]
古代醫(yī)方中提及到白首烏一名,人們因此延續(xù)著當年
何首烏的尋藥路徑,開始了新的探尋。明、清醫(yī)方中,使用白首烏者非常多,且多赤、白首烏同用。然而本草書中專設“白首烏”者甚少,現(xiàn)知只有清代·何諫《生草藥性備要》卷上記載:“白首烏,敷瘡散毒。葉,消熱毒。又名五爪龍?!?[33]由于該書無形態(tài)描述及藥圖,很難考證究竟屬于何種植物。
據(jù)現(xiàn)代實地調(diào)查,江蘇濱??h栽培蘿藦科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已有百余年歷史,且以其充作何首烏用?,F(xiàn)代已改作“白首烏”。此例說明即便在古代,也有用與蓼科何首烏形態(tài)相似植物混充何首烏者。但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區(qū),確實將蘿藦科植物隔山消C wilfordii (Maxim) Hemsl當白首烏使用。山東泰山又將蘿藦科植物戟葉牛皮消C bungei Decne作白首烏用。又湖北與云南麗江地區(qū)將蘿藦科青羊參C otophyllum Schneid作為白首烏。此外,還有以防己科、旋花科有塊根的植物充當白首烏者[34]。
從蘿藦科的某些植物為蔓生,單葉對生,塊根白色這幾個基本特征來看,它們被作為白首烏入藥是可以理解的。
6結論與討論
61何首烏出自1個寓言何首烏源自一篇神話或寓言式的文章,其中的藥物與功效都是虛構的。但此故事引發(fā)了人們尋找傳說中植物的興趣,于是在北宋本草書中出現(xiàn)了蓼科植物何首烏以及其他被當做何首烏的植物的記載,也出現(xiàn)了赤首烏、白首烏等多個不同的稱謂。
62“七寶美髯丹”出現(xiàn)的社會背景從社會學考察,明代嘉靖年間興起一股修仙求道,祈求長生不老的補養(yǎng)歪風,隨之也出現(xiàn)很多奇奇怪怪的藥。何首烏也被作為神奇補藥而走紅,這便是“七寶美髯丹” 借嘉靖皇帝之名而聲名大振的歷史背景。然而,明清之時,也有醫(yī)家對其補益功效進行激烈批判,并加以否定。
63何首烏真正的療效蓼科植物何首烏是在尋找仙藥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藥物。既然是藥物,那么在臨床的應用中,應當有明確的定位。
金元時期創(chuàng)作的中醫(yī)啟蒙教材《藥性賦》,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在民間廣為流傳。此時何首烏被列在溫性組別項下,“何首烏治瘡疥之資”一句話[35],就道明該藥的主要功效為治瘡疥。
《日本藥局方》沿用宋代本草書籍的記載,迄今并無何首烏補益之用[23]。何首烏是否真正具有目前普遍流行的“補益功效”,有待在嚴格的實驗與臨床觀察下,開展進一步研究。
64白首烏筆者的觀點傾向于白何首烏為何首烏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長狀態(tài)或其變種。
由于白首烏名稱與品種的不確定,引發(fā)了一個“按圖索驥”尋找白首烏的熱潮。清代之后,出現(xiàn)了新一批的同名異物者。主要涉及到多種蘿藦科植物。這一組植物應當與蓼科何首烏有所區(qū)別。1977年版《中國藥典》,曾將白首烏定為戟葉牛皮消(泰山白首烏)C bungei,此后各版《中國藥典》均取消了對白首烏的收載[36]。
65炮制與療效何首烏作為一種“補血要藥”,盛名之下是否能堪重任?
對于蓼科植物何首烏而言,可以確定炮制前后發(fā)生了變化,其毒性降低也較為明顯[1,3738]。但在炮制之后,何首烏補益作用的產(chǎn)生,是源自藥材本身,還是源自炮制過程中使用的輔料?七寶美髯丹的功效,是來自何首烏,還是組方中其他藥物的療效?這一切都應當在嚴格的實驗設計下,進行空白對照實驗,加以證明,進一步搞清原理與作用機制。
66正本清源中國古代的本草文獻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在中醫(yī)藥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泥沙俱下,應予升清降濁。通過翔實地考證、客觀地評價,甄別哪些是客觀的、哪些是杜撰的、哪些是牽強附會的,還中藥之本來面貌,這才是本草考證的真正目的,也是真正的愛護中醫(yī)、發(fā)展中藥。
[參考文獻]
[1]涂燦, 蔣冰倩, 趙艷玲, 等 何首烏炮制前后對大鼠肝臟的損傷比較及敏感指標篩選[J] 中國中藥雜志, 2015, 40(4): 654
[2]劉苗苗, 潘留蘭, 魏玉統(tǒng), 等 服用何首烏粉致肝損害2例報告[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5, 31(1): 110
[3]Jung K A, Min H J, Yoo S S, et al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Twenty five cases of acute hepatitis following ingestion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J] Gut Liver, 2011, 5(4): 493
[4]Furukawa M, Kasajima S, Nakamura Y, et al Toxic hepatitis induced by showwupian, a Chinese herbal preparation[J] Intern Med, 2010, 49(15): 1537
[5]李翱 李文公集[M]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078卷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6]魯軍 中國本草全書 附錄卷 全書提要一[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20, 22
[7]朱橚 救荒本草[M] 中國本草全書 第23卷 北京 : 華夏出版社, 1999: 457
[8]盧多遜, 李昉開寶本草輯復本[M] 尚志鈞輯校 合肥: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253
[9]尚志鈞, 林乾良, 鄭金生 歷代中藥文獻精華[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
[10]中國藥典 一部[S] 2015: 175
[11]蘇頌 本草圖經(jīng)[M] 尚志鈞輯校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 313
[12]唐慎微 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M] 中國本草全書 第8卷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139
[13]唐慎微經(jīng)史證類大觀本草[M] 艾晟輯校 中國本草全書. 第10卷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338
[14]唐慎微紹興校訂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M] 王繼先輯校中國本草全書 第16卷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113
[15]劉文泰 御制本草品匯精要[M] 中國本草全書 第31卷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1988
[16]王文潔 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藥性大全[M] 中國本草全書 第58卷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78
[17]李時珍 金陵本《本草綱目》新校正 上冊 [M] 錢超塵, 溫長路, 趙懷舟, 等輯校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8: 828
[18]鄭金生 中華大典 醫(yī)藥衛(wèi)生典 藥學分典 藥物圖錄總部. 墨線圖卷二[M] 成都: 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006: 1844
[19]李中立 本草原始 中國本草全書 第61卷[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250
[20]趙中振 讀本草說中藥[M] 北京: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4: 23
[21]吳其濬 植物名實圖考[M] 中國本草全書 第129卷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110
[22]王懷隱 太平圣惠方[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
[23]The Japanese Pharmacopoeia Sixteenth edition[S] Japan: Maruzen Company, 2012: 1714
[24]陳嘉謨 本草蒙筌 中國本草全書 第57卷[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69
[25]倪朱謨 本草匯言 中國本草全書 第64卷[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442
[26]陳修園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讀[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9: 47
[27]王學權 重慶堂隨筆 中國本草全書 第247卷[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28]蔣儀 藥鏡 中國本草全書 第76卷[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132
[29]陳士鐸 本草新編[M] 北京: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1996: 107
[30]趙佶 圣濟總錄[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62
[31]陳衍 寶慶本草折衷 中國本草全書 第21卷[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164
[32]謝宗萬 中藥品種理論與應用[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 258
[33]何諫 生草藥性備要 中國本草全書 第95卷[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536
[34]謝宗萬 中藥材品種論述 上冊[M] 2版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90: 269
[35]佚名 藥性賦 中國本草全書 第25卷[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9: 269
[36]中國藥典 一部[S] 1977: 178
[37]崔鶴蓉, 柏兆方, 宋海波, 等 從古今炮制方法演變探討何首烏毒性的潛在影響因素[J] 中國中藥雜志, 2016, 41(2): 333
[38]馬致潔, 李曉菲, 呂旸, 等 基于肝細胞毒價檢測的何首烏炮制工藝比較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15, 40(12): 2325
[責任編輯丁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