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學
一個人遇上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國家涌現(xiàn)源源不斷的好老師是民族的希望。做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做教師,學做教師,做好教師”。做教師要有高尚的情懷,塑造心靈、傳承文明。教育是一種情懷、一種責任,一種擔當。作為一名新世紀教師,應有四種情懷。
教師家國情懷博愛情懷包容情懷思想情懷
一、家國的情懷
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教師不能將自己的工作與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對接起來,那么注定了他永遠不可能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讀蘇霍姆林斯基,為何總會有高山仰止的感覺?品陶行知,為何總會覺得他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一座繞不過去的豐碑?除了他們深厚的知識素養(yǎng),精湛的教育藝術,博大的仁愛之心,最根本的一點是他們無限崇高的愛國情懷!他們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是從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高度出發(fā),絕不在個人私利方面纏繞徘徊。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那些稚嫩的面孔、求知若渴的目光,教師一定要有大情懷,心里要裝著民族和國家;要有敬畏感,心中裝著理想和信念;要有價值感,心中裝著孩子們的未來。一個教師,擁有了崇高的愛國情懷,學生就會時時感受到教師心底播撒的陽光,在孩子們健康、幸福、和諧發(fā)展的同時,教師也一定能夠享受到教育為自己帶來的幸福和快樂。教育改革之路無論走到哪里,教師都要有一份家國情懷,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
二、博愛的情懷
一位班級管理失敗的班主任,其失敗的理由可能會有一百條,而一百位優(yōu)秀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經(jīng)驗只有一條,那就是熱愛學生。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教育是愛的延伸。愛本身就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會像春風一樣潛入學生的心田。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孩子,明智地愛孩子乃是教育素養(yǎng)、思想和感情的頂峰?!苯處煂W生的愛,勝過一千次一萬次的說教。
我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特別關心經(jīng)濟上有困難的同學。我們班的曉霞同學,剛從東邊山區(qū)轉入我校,家里經(jīng)濟條件非常困難,母親多病,只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弟弟還要上學,無奈之下自己決定輟學,以緩解家里的實際困難。當我得知她的家庭狀況后,主動找她交流、談心,并與學校領導協(xié)商、共同承擔了她的學習和生活費用,當她免除后顧之憂之后,不但能夠繼續(xù)完成她的學業(yè),而且刻苦學習,孜孜不倦,三年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順利考入金昌市二中重點班,她用優(yōu)秀的成績、高尚的人格回報了學校。以愛心撫慰學生的心靈,用真情期待學生的進步,用自己的奉獻精神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享受到了育人的樂趣。比父愛更深沉,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無私,這就是教師的愛!
教師要用自己心中的大愛去點燃學生心田的智慧之燈,讓師愛伴隨著學生的健康成長,這是一個教師應有的情懷,也是作為一位老師應有的風范。教師的愛是一種教育風格,一種教育精神,一種教育情懷。
三、包容的情懷
教師的工作猶如一杯清茶,平淡是他的本色,苦澀是他的歷程,清香是他的回贈。教師要用淡定與包容去對待教學生涯中的種種困惑與無奈,用智慧去引領學生的成長,讓學生感受到無窮的幸福和無盡的快樂。我們不妨想想自己與學生在同齡階段時的不羈行為和不良影響。你曾在背后說過老師壞話嗎?因遲到了找過借口嗎?因貪玩沒認真聽講而抄襲過別人作業(yè)嗎?對老師的批評心存怨恨嗎……在學生中我們往往可以找到自己孩提時的影子。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學生讓我們煩惱,而是我們在自尋煩惱,他們只是孩子,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要求他們,怎么能夠讓我們滿意呢?這就是一名教師應有的淡定和包容情懷。教師要帶著一顆寬容與仁愛之心,去包容他們暫時的不規(guī)范行為,去喚醒學生暫時迷惘的心智。愛與寬容投之于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良知,更是一種教育奉獻,一種教育情懷。
四、思想的情懷
學生是活的,學生是變的,我們不能用老方法去教育新的學生,也不能僅僅憑經(jīng)驗去教育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教師要終身學習,不斷充電,與時俱進,追求卓越。最近,我讀了好多關于教育方面的書籍,對許多教育思想很感興趣。比如,“讓批評也‘溫柔”“教育有點神奇但不是傳說”“教育有時候也需要遺忘”“換個視角你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老師要俯下身子和孩子講話”,等等,讓我感觸頗多。
只能教書,不懂得教育管理,是不完善的教師;只有管理經(jīng)驗,而缺乏教育思想的教師,是不完美的教師。要做善于思考的教師,“教師的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學校是施展抱負的人生平臺,需要教師自身的不斷修煉。教師修煉在于確立教育思想,達成教育信念,陶冶教育情操,錘煉教育行動,提升教育能力,感悟教育人生。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各種成績和能力的培養(yǎng),更應關注學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發(fā)展。教師要銘記自己的教育追求,當教師把智慧和汗水潑灑在學生身上,能讓更多的學生在快樂、自由的教育土壤上健康成長的時候,自己也會從中享受到教育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