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杰
對朱仙鎮(zhèn),我神往已久。不僅因她始建于戰(zhàn)國,興盛于唐宋,是與廣東佛山鎮(zhèn)、湖北漢口鎮(zhèn)、江西景德鎮(zhèn)齊名的中國古代四大名鎮(zhèn)之一,有著2400多年的悠久歷史,還有這里的木版年畫名揚四海,更囿于南宋名將、民族英雄岳飛的命運就是在此發(fā)生了重大轉折。
自到開封工作后,前去瞻仰緬懷將軍的想法便一直縈繞心頭。前不久,遇有半日空閑,特意帶五歲女兒同行,對她是一堂愛國主義教育,于我則是一次不朽忠魂的心靈探尋。
女兒生在湖北襄陽,長在河南開封。細想真是有緣,八百多年前,將軍恰巧在這兩地都曾浴血征戰(zhàn)過。據(jù)《宋史·岳飛傳》記載:紹興三年秋(1133年),因平定江淮賊寇有功,宋高宗趙構親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成旗幟賜給岳飛。
次年,岳飛率軍開始第一次北征,收復襄陽六郡,被授予清遠軍節(jié)度使,移駐鄂州,封爵武昌縣開國子。此時的將軍意氣風發(fā)、壯志滿懷,吟詠下那首千古不衰的經(jīng)典詞作《滿江紅》: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從開封西站坐上去往朱仙鎮(zhèn)的公共汽車,女兒問我:“爸爸,為什么叫朱仙鎮(zhèn)啊,那里有仙人嗎?”我笑笑,不只女兒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朱仙鎮(zhèn)的來歷。
朱仙鎮(zhèn)因何得名,其實有一段久遠的歷史典故。戰(zhàn)國時,魏國人朱亥就住在鎮(zhèn)北一個名叫仙人莊的村子里。朱亥本是英賢,卻懷才不遇,隱居在大梁(今河南開封)當屠夫。
《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魏安鰲王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兵圍攻邯鄲,趙國危在旦夕。魏安整王雖懼怕強秦,但由于和趙國訂有聯(lián)合抗秦的盟約,不得不派大將晉鄙率兵十萬前往鄴下,只是虛張聲勢并不真救。魏安鰲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信陵君很著急,這時手下門客侯贏獻上“竊符救趙”之計,并將朱亥舉薦給信陵君。
朱亥與信陵君同赴鄴下,用袖藏鐵錘擊殺晉鄙,幫助信陵君奪取兵權,為退秦、救趙、存魏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信陵君派朱亥出使秦國,秦王愛其才,以高官厚祿為誘,遭到拒絕。
秦王把朱亥關進裝有老虎的鐵籠子里,當老虎猛撲過來時,朱亥大叫一聲“畜生,你敢!”老虎嚇得趴在地上,動也不敢動。秦王無法,只好將朱亥囚禁起來。朱亥見回國無望,就以頭撞柱,柱斷而不死,于是用手扼喉,喉斷而亡。
魏國百姓為紀念朱亥,以其所居之地尊其為朱仙人,所居之鎮(zhèn)為朱仙鎮(zhèn),英名始終為后世所景仰。
唐代李白的《俠客行》中有“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的詩句;明朝許自昌在《水滸記·遣訊》中贊稱“勇能挾荊軻之劍,義堪提朱亥之椎”;清代穆藺也在《汴中雜詠詩》中寫道:“一奮高椎遂卻秦,市井不見鼓刀人,后來滄海君名重,疑是朱仙隱身去?!痹谥煜涉?zhèn),至今還有人把朱亥當門神張貼,足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但真正讓朱仙鎮(zhèn)名揚四海的,還是民族英雄岳飛曾在這里大敗金兵,后被奸相秦檜之流陷害,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故事。
朱仙鎮(zhèn)是將軍第四次北征的最后一站。紹興十年(1140年),將軍率岳家軍挺進中原,在郾城大破金兵,士氣之銳就連金軍統(tǒng)帥兀術無往不利的“拐子馬”軍也難以抗衡。
隨后的潁昌之戰(zhàn),將軍之子岳云領八百精兵一馬當先沖入敵陣,岳家軍眾將士更是“無一人肯回顧”,斬殺金兵無數(shù),殺死兀術女婿和副統(tǒng)軍,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兀術嚇得退往汴京,哀嘆“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并準備棄城北逃。將軍趁機揮師北進朱仙鎮(zhèn),距昔日北宋帝都汴京城僅四十五里。
正思憶間,乘坐的公共汽車已經(jīng)到站??纯磿r間,從開封出發(fā)到目的地,只用了四十分鐘。我想,若以當年岳家軍快馬鐵騎,或許最多一個小時就能兵臨汴京城下,指日就能渡過黃河,實現(xiàn)將軍收拾“舊山河”、一雪“靖康恥”的平生夙愿吧!
只可惜,歷史沒有假如,南宋朝廷最終也沒有留給他這“最后一小時”,將軍半生征戰(zhàn)、鐵血抗金的步伐到此戛然而止。
朱仙鎮(zhèn)廣場正中,岳飛像巍然佇立。將軍手持長劍,怒目向北方。女兒膽小,悄聲問我:“爸爸,這就是岳爺爺嗎,他在看什么???”聽了這句話,我競如穿越時空般瞬間失神。“岳爺爺!”當年的南宋百姓不正是以此尊稱將軍的嗎?甚至連金兵私下里也這么敬畏地叫著?!昂成揭?,撼岳家軍難!”金軍早將“岳爺爺”奉如戰(zhàn)神,岳家軍的忠勇善戰(zhàn)更令金兵聞風喪膽。
他在看什么?我回身往將軍深情注視的方向望去,不偏不倚,正是如今的開封市,當年的汴京城。區(qū)區(qū)四十五里,兵鋒所指金兵即可驅盡,家國夢圓不過指日可待。
史載,將軍當年進至朱仙鎮(zhèn)時,中原各路豪杰紛紛響應,所打旗幟皆以“岳”字為號,百姓爭相拉車牽牛裝載糧草送給軍隊,金軍中已有將領開始歸降。將軍豪情萬丈地激勵部下:“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然而封建王朝的體制詬病,注定使將軍留下無盡憾事。我可以盡情感受將軍復國雪恥前的喜悅之心,卻不敢體味他連接十二道班師金牌時的悲憤之情。“十年之力,廢于一旦!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將軍仰天長嘆,字字含淚泣血。
然而軍令如山,雖然故國就在前方,即使勝利唾手可得,將軍卻“不得擅留”,好不容易奪回的故土又要拱手送還敵人,剛剛喜迎王師的人民仍將重陷水深火熱之中。這是無論哪朝哪代哪個忠臣良將也難以接受的殘酷現(xiàn)實。
沿著運糧河堤向南一路步行。唐宋年間,這里曾經(jīng)是風光無限的黃金水道,直至明清時還是車水馬龍,商賈云集,鎮(zhèn)上人口最多時達到二十萬,甚是繁華。如今,中原便利的交通條件,早已使水運退出了歷史舞臺,船行如梭的景象永遠留在了記憶中,只剩下寬闊的河道,仍在無聲訴說昔日的輝煌。
走過河上那座建于明朝初年的五孔大石橋,著名的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一條街就在河西岸,這里“家家會刻板,人人善丹青”。據(jù)萬同老店的老藝人講,這條街上的年畫作坊最多時有三百多家,每年生產年畫三百多萬張,因為是純手工制作,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遠銷全國許多地區(qū)。
和女兒步行不多時,即來到鎮(zhèn)上的精忠岳廟。這是與湯陰岳飛廟、杭州岳王廟并稱齊名的國內三大岳廟之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成化年間,經(jīng)過歷代多次修葺,如今的岳廟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作為廟門的屋宇更是高聳巍峨。門前立柱上書寫一副“炳史冊精忠資社稷,收河山報國筑長城”對聯(lián),橫匾上書“精忠岳廟”四個道勁有力的大字。
一進山門,見到的便是“五奸跪忠”鐵像,分別為秦檜、其妻“長舌婦”王氏,以及張俊、萬俟島、羅汝楫,這五人都是害死將軍的罪魁或幫兇。
正中跪著的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賣國賊秦檜。這個“靖康之恥”中被金軍俘虜變節(jié)的奸佞小人,放歸南宋后竟然取得高宗信任,一路青云官至宰相,暗地里卻干著通敵賣國的勾當。就是在他的讒言攛掇下,高宗聽信岳飛收復汴京后,將迎回金國擄走的徽、欽二帝,自己會失了皇位,才在一目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詔,嚴令岳飛班師。將軍返回杭州后,又被秦檜以“莫須有”罪名誣陷入獄,后在大理寺獄中蒙難,年僅39歲。與將軍同時遇害的,還有愛子岳云和愛將張憲。
女兒還小,不太懂是非忠奸,但也知道地上跪著的不是好人,拿起專門放置的鞭子抽打奸人鐵像,嘴里還念叨著“讓你害人”。童言雖稚,其心卻真。小奸害人,大奸誤國。南宋若非有秦檜,若任將軍繼續(xù)北征,重返中原故土已成定局,又何來139年后(1279年),年僅7歲的末代小皇帝趙爵被左丞相陸秀夫背著跳海自盡,茍延殘喘的南宋江山自此覆亡的事來?
穿過拜亭,右側是陳列歷朝歷代名人賢士拜祭岳飛題詞留詩的碑林。正殿前的廣場上,左右各立著兩塊大石碑。其中兩塊非常珍貴,是國內僅存的岳飛手跡碑。其中一塊刻有岳飛的經(jīng)典名詞《滿江紅》,另一塊則是《送紫崖張先生北伐》:
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馬蹀閼氏血,旗裊可汗頭;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
紫崖張先生即南宋抗金名將張浚。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奸相秦檜妒忌岳飛的軍功和威望,指派朝中參臣張浚以去金國看望徽、欽二帝為名,與金主暗中議和。秦檜還密囑張浚,到岳飛軍中偵察一番,探得軍情后獻媚金主。張浚對秦檜謠傳岳飛謀反的言行有所懷疑,到了岳飛軍中后,看到岳家軍軍容嚴整、令出行隨,心中十分敬佩,他把秦檜的陰謀講給岳飛聽,岳飛哈哈一笑道:“忠奸自有后人評。”
受到岳飛的感染,張浚表示不去金國議和,并請求與岳飛一同抗金。岳飛答應了他的要求,撥出一支精兵交給他指揮,并派麾下大將湯懷作先鋒。臨別時,岳飛寫了這首送行詩,鼓勵張浚收復失地,統(tǒng)一中國。此詩至今讀來仍讓人熱血沸騰,將軍憂國憂民之情切如石碑銘文,萬古不滅。
正殿正中供奉著岳飛塑像,雙目炯炯,栩栩如生。上方是將軍手書的“還我河山”,兩側“一笑十牌憑浩氣,常思三字仰精忠”的楹聯(lián)撼人耳目。左右是岳飛部下四將雕像,分別是金錘將軍嚴成方、銀錘將軍岳云、銅錘將軍狄雷、鐵錘將軍何元慶?!鞍舜箦N大鬧朱仙鎮(zhèn)”的佳話至今仍令后人津津樂道。
正殿后,左側是供奉岳飛部下張憲、楊再興、牛皋、徐慶和王貴的“五將祠”,右側是供奉岳飛長子岳云、次子岳雷、三子岳霖、四子岳震和五子岳霆的“五子祠”,正中是供奉岳飛慈母姚老夫人的寢殿,“岳母刺字”的彩塑也在這里。
這是從小耳熟能詳?shù)墓适隆④姀娜謺r年方二十,母親在他背上剌下“盡忠報國”四個字。將軍時刻牢記母親教誨,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在戰(zhàn)袍上刺下“誓作中興臣,必殄金賊主”,時時激勵自己不忘家國仇、誓雪民族恥?!耙粤行0纹穑哿@功”,從普通士兵成為一代名將。到明清時期,人們將“精忠岳飛”和“盡忠報國”合稱為“精忠報國”。
聽完我講的這段典故,女兒問道:“那他疼嗎?”是啊,他疼嗎?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將軍剌字時身體的疼痛,而是他揮淚班師時內心的傷痛。將軍退兵時,當?shù)孛癖姅r住他坐騎痛哭失聲,將軍也悲痛泣下,哭聲震撼原野。為防金兵卷土重來后屠戮蹂躪,將軍頂著壓力停留了五天,幫助百姓向漢水上流的六個州府遷移。一時間,“從而南者如市”。望著流離失所的人群,深知失去故國家園之痛的將軍,一定是心碎了。
寢殿左側立著的,是岳飛五子一女中的女兒安娘。岳飛遇害后,安娘悲痛欲絕,四處奔走上書為父申冤未果,為表達對以秦檜為首的賣國奸賊的抗議,抱著銀瓶投井而死,年方13歲。后人封號“銀瓶小姐”,譽為“孝娥”。
從岳廟出來,我又帶著女兒去往鎮(zhèn)西一公里處的點將臺,傳說這里曾是將軍屯兵演武之地。經(jīng)過近千年歲月侵蝕,如今只剩一方荒涼蕭瑟的土臺,平時少有人來。我站在臺上,久久凝視面前這片冬日里的平原,竭力想象當年將軍在這里點閱三軍,“金戈鐵馬仰天嘯,將士一呼動山河”的雄壯畫面。那數(shù)不清的麥苗野草就像集中操練的干軍萬馬,寒風吹過曠野發(fā)出的尖銳嗚鳴聲,猶如沙場催征的激昂號角。
回顧兩宋三百年,最讓后入神往的,是北宋時登峰造極的文化瑰寶、艷絕世界的東京夢華;最讓世人嗟嘆的,卻是其重文抑武,導致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甚至被冠以“弱宋”名聲。南宋各軍中,唯有將軍的岳家軍具備“直搗黃龍”、光復故土的決心和能力,卻因“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于外者”,既無力挽回逆流之狂瀾,也無法扶正將傾之大廈。
將軍雖遠行,忠魂留世間;往事越千年,殷鑒并不遠。去朱仙鎮(zhèn)前,我常哼唱那首屠洪剛演唱的歌曲《精忠報國》,歸來時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卻是明朝宰相于謙路過朱仙鎮(zhèn)時為將軍所作的那首詩: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中興諸將誰降虜?負國奸臣主議和。黃葉古祠寒雨積,青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別朱仙鎮(zhèn),不見將軍奏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