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紀海
當我隨手翻閱手中收到的2016年第15期《長江蔬萊》時,窗外開始下起了秋雨,絲絲清冷的氛圍中,我的心依然溫暖如春。
又到一年一度報刊征訂的時候了,我放下手中的書本,迅速來到郵局訂閱了我喜愛的、陪伴我快30年的《長江蔬菜》。
每當我再次翻閱那些過往珍藏的一期期泛黃的《長江蔬菜》,我的眼眶就會不自覺地濕潤。透過醇厚的油墨香氣,我依然可以從那些文字和圖片中感知到曾經的溫暖。一路奮進的《長江蔬菜》與奔流不息的長江一樣一往無前,頑強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30年前,《長江蔬菜》成了我生活中無法割舍的情緣。她像滴滴春雨、片片綠葉、點點雪花,總會給人一些新的感悟和啟迪。
我是一名農民。多年前在姑姑家串門,偶然發(fā)現了一本《長江蔬菜》,就順手帶回了家。一開始只是隨便翻翻,沒想到越看越愛不釋手,一有空就拿出來閱讀。盡管那時家境困難,生活拮據,但我還是省吃儉用拼命攢錢,到郵局訂閱《長江蔬菜》雜志。
這件事在村里還引起了爭議,有人說我是“敗家子”,一個種地的,還訂書看報,是“裝”文化人??晌也⒉辉谝?,因為有了《長江蔬菜》的陪伴,我的生活更加充實豐富,視野更加開闊。雜志里眾多讀者通過學刊用刊改變自己命運的事例時刻激勵著我,我也漸漸萌發(fā)了通過《長江蔬菜》改變命運的夢想,這個夢想一直深深植根在我的心中。
《長江蔬菜》展現了一個個引種蔬菜新優(yōu)品種、科學種植新技術取得的成功經驗,讓我受益匪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許他們的經歷不可復制,但他們熱愛故鄉(xiāng)土地,專心致志鉆研蔬菜種植新技術,最后依靠科技種菜致富的經驗卻給了我啟發(fā)。
1992年我試種了2 001 m2湘研辣椒,收入2萬多元。10多年前,別人家的辣椒才賣4元/kg,而我種的辣椒卻賣到了6元/kg。后來,我又種植雜志上推薦的鄭雜三號西瓜和8155西瓜,都獲得了大豐收,并在那時賣到了2元/kg的“天價”,彼時別人種的本地傳統(tǒng)西瓜,售價只有0.3元/kg。
這些年,我不斷嘗試著給身邊的朋友贈閱《長江蔬菜》。其中我所得到的體會是:通過學刊用刊和親朋好友交流心得,把引進的良種種植方法介紹給村民;把《長江蔬菜》上刊登識別病蟲害的彩圖和防治內容截取下來,訂裝成冊放到貼身口袋里,隨時為村民的蔬菜診病治病。此舉大受村民歡迎,也使村民嘗到了科學種菜的甜頭。
這些年,我還自費訂閱了《長江蔬萊》贈送給村里的幾位貧困村民,使他們有機會學刊用刊,早日脫貧致富。我認為這種贈予不失為一種與鄉(xiāng)鄰交往不是“禮品”卻勝似“禮品”的時尚方式。
在這個互聯網發(fā)達的年代里,能與一本雜志結緣,一起走過近30年不離不棄的歲月,我無怨無悔!有了她的陪伴,既讓我遠離了電腦、手機帶來的輻射,又讓我在網絡時代體驗到了紙質期刊帶來的閱讀快樂,可謂一舉多得。
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紙質期刊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但《長江蔬菜》能辦得越來越深受讀者的青睞,發(fā)行量穩(wěn)中見漲,得益于其不變的宗旨:貼近農民,貼進生產,了解農民的需求,為農民服務,讓農民得利。正是因為長江蔬菜人始終堅持開門辦刊不改變、聯合辦刊不動搖、傳播科技不放松、自強不息不松懈、開拓創(chuàng)新不停步的宗旨,才有了她如今的成就。
三十而立,“立”的不僅是家業(yè),更是薪火相承的文化底蘊。那些在萬里跋涉中鐫刻的印記、磨煉的意志、傳播的溫暖、植根于腳下的情懷、綻放于文字的理想,構筑成《長江蔬菜》實實在在、最為旺盛的生命力。
我想說,結識《長江蔬菜》是我的幸運,她是我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一盞指路明燈!當我在生活中茫然失措、致富無門時,她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讓我的人生重現精彩。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會繼續(xù)與《長江蔬菜》相伴而行,也衷心祝愿《長江蔬菜》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