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新穎
尋根溯源 借古開今—張學智的中國印象巖畫
□ 梁新穎
張學智 春山之韻 68×136cm 紙本設色
賀蘭山巖畫是中國古代巖畫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是北方巖畫的重要部分。賀蘭口距銀川城50余公里,山口景色幽雅,奇峰疊障,潺潺泉水從溝內(nèi)流出,約有千余幅個體圖形的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側(cè)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賀蘭口巖畫題材、內(nèi)容廣泛,表現(xiàn)手法豐富,富有想象力,給人一種真實、親切、肅穆和純真的感受,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文物資料,堪稱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張學智先生畢業(yè)于寧夏大學美術系,從事繪畫藝術研究與創(chuàng)作已有40余年。1989年,他第一次見到賀蘭山巖畫,一下子就被遠古神奇的巖崖古畫征服了。此后,他開始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搜集各類巖畫,不斷探索其中的奧秘。通過幾年的辛苦,他拓制了上千幅賀蘭山巖畫。工作之余,他或與親友分享,或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攤開拓片靜靜地觀摩。張學智回憶:“25年前,我在蘇峪口巖石上發(fā)現(xiàn)一幅射獵圖,深深刻在腦子里。記得1990年的一天,我在山中拓制巖畫時,發(fā)現(xiàn)這幅巖畫蕩然無存,只剩下被撬過的痕跡,令人痛心。”有一天,他突發(fā)奇想,何不將自己學習的美術理論運用到以巖畫為題材的繪畫中呢?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遠古的繪畫,領略先民從前的艱辛。他以自信的藝術膽識和扎實的藝術功底,經(jīng)過多年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終于將晦澀難懂的遠古石刻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水墨藝術,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特色、更貼近現(xiàn)代審美取向的“中國印象巖畫”,并率先提出“中國印象巖畫”這一概念,被譽為“中國印象巖畫第一人”。1990年,他在中央美術學院首次舉辦了“寧夏賀蘭山巖畫展覽”和學術研討會,引起強烈反響。2010年10月,張學智應邀在上海世博會舉辦了“張學智中國印象巖畫作品展”,其中《追夢賀蘭山》和《遠古的呼喚》兩件作品被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永久收藏,并獲上海世博會突出貢獻獎。
張學智,1961年生于寧夏。1982年畢業(yè)于寧夏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學歷。現(xiàn)任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副院長、寧夏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巖畫學會常務理事、賀蘭山巖畫保護與研究學會副會長。出版有《張學智印象巖畫藝術》《賀蘭山巖畫》等。
張學智 賀蘭山的故事 85×95cm 紙本設色
多年來,張學智拓制巖畫拓片,他的手“記清”了賀蘭山巖畫的每一條紋路;多年的潛心研究與創(chuàng)作,讓他領悟了巖畫蘊含的生命張力、混沌簡練神秘之美。他對遠古巖畫進行哲理的、藝術的發(fā)現(xiàn)、挖掘、蒸餾、創(chuàng)新和升華,通過中國特制的筆、墨、紙和中國畫的寫意表現(xiàn)技法,首創(chuàng)了上百幅構思各異、色彩斑斕、水墨淋漓、線條粗狂的印象巖畫,展現(xiàn)了源于巖畫而又高于巖畫的藝術畫卷。踏著遠古文明的印痕,用傳統(tǒng)材料與現(xiàn)代意趣相結(jié)合的手法,在水墨與色彩的漫漶中表現(xiàn)畫家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意識情懷,應當是張學智作品的基本特征。
張學智創(chuàng)作充滿激情,他說:“每當拿起毛筆,早年拓制的那些如石刻般印在心中的巖畫就復活了,一個個揮舞著向我招手,或射獵、或競技、或歡慶,那生命的張力感染我揮毫潑墨?!痹趧?chuàng)作中,張學智竭力追求印象的獨特性、思辨性和多元性,用水墨構成了大大小小、粗獷拙樸的巖畫圖案,掩映著斑斕的色彩,產(chǎn)生一種如同夢幻般的畫面效果。高度提煉的圖案里夾雜著飛禽走獸、圍獵、放牧、交媾、西夏文字等賀蘭山巖畫的主要元素,通過有力而奔放的線條、多變而熱情的色彩彰顯了異常蓬勃的生命力。空間重組和變化傳達出畫家豐富的感性意識,也使畫面充滿著交響樂一般的律動,表達出人的自在感悟與真實的情感世界。
張學智的創(chuàng)作有助于使巖畫這一沉睡千年的古老藝術煥發(fā)新的生機。
(作者單位: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
責任編輯:陳春曉
張學智 密野仙蹤 360×180cm 紙本設色
張學智 遠古幽思 160×120cm 紙本設色
張學智 圣火 98×68cm 紙本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