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一直強調父母、長輩的絕對權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觀念受到極大的沖擊,很多父母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學著和孩子做朋友。但,又有教育專家指出:“為人父母不能躲在‘關愛孩子的借口背后,逃避為家庭生活做出選擇,并承擔重大責任?!蹦敲?,為人父母到底該是權威還是朋友呢?明察秋毫,游戲少年變身“小書蟲”
◎蔣晚艷
兒子帥帥上初二那年,電視廣告天天播送“自從有了步步高點讀機,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的廣告詞。很快,兒子班級中人手一臺點讀機,我也毫不猶豫地給他買了??勺詮挠辛藢W習機,帥帥每天精神不好,成績也下降了不少。我郁悶不已,問其他家長,才得知學習機里有音樂和游戲,有幾個孩子拿著學習機玩游戲。帥帥的情況,倒是很符合這一點。
這壞習慣可得改。但帥帥正處青春期,敏感叛逆,沒有證據(jù)不能隨便批評他,我得提高警惕,抓住蛛絲馬跡。
晚上十點半,帥帥關燈睡覺,我故意把門虛掩,靠在門口聽動靜。屋內開始十分鐘非常安靜,不久,被窩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音,門縫有一道白光閃過。為了讓證據(jù)更足,我故意拖延片刻,清了清嗓子問:“睡了嗎?”他倒回答得“睡意蒙朧”:“嗯,快了……”我推門而入,房間瞬間黑暗。我問帥帥:“學習機呢?”他還爭辯:“在書架上?!焙诎道?,我站在椅子上,伸著雙臂在書架上摸索。許久,孩子終于忍不住了,從被窩里鉆出來,說:“媽媽,我?guī)湍?!?/p>
帥帥一站起來,學習機就掉在了床上,我很嚴厲地批評了他。最后,我們達成協(xié)議:學習機由我保管,他需要搜索題目再找我拿。
為了防止孩子再次走神,每個晚上,孩子在房間寫作業(yè),我就在客廳看書。一次看《商道》,我為書中“財富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的語句感嘆,寫作業(yè)的兒子居然接過一句:“媽媽,這是主人公金起燮的人生態(tài)度,是‘財物平等如水,為人正直如秤的意思。”
我有些驚訝,孩子天天埋頭寫作業(yè),什么時候偷看課外書?我試探性地問了他幾個書里的人物和事件,兒子居然說得津津有味、頭頭是道。
“這課外書你是什么時候看的?”我問?!皩懽鳂I(yè)悶時看的。”孩子沒抵賴?!耙煤脤懽鳂I(yè)哦!”我語重心長?!白鳂I(yè)當然會好好寫?!焙⒆踊卮鸬煤苁枪麛?。
學習,不僅僅在課堂,看課外書也是學習的過程,事后,我再沒刻板地盯孩子寫作業(yè),還心照不宣地給孩子的書架上塞些名著,比如《西游記》《昆蟲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孩子的成長教育,大前提要尊重,但不能一味遷就,而孩子一旦作出正確的選擇,父母要及時支持,因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更需要父母監(jiān)督。
誤用尊重,孩子永遠是孩子
◎遲蕊
我與老公一直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兒子天天的主人翁意識,很多事都愿意讓小小年紀的他拿主意,比如去哪吃飯,上什么培訓班等。在我和老公的悉心教導下,天天是很有想法的小男孩,行事從來不在調皮孩子的范疇。
可是,這天放學回來,上五年級的天天拒絕再去英語學習班,要改學畫畫,還振振有詞:“我已經(jīng)學會了英語,畫畫才是更帥的事?!?/p>
我一驚,學畫畫陶冶情操固然好,但為此放棄已經(jīng)學習了兩年的英語,作為家長,我們覺得可惜。我嘗試引導天天:“天天,你英語學了這么久,放棄多可惜啊。”“我就喜歡畫畫,以后也要當畫家?!碧焯靾猿肿约旱南敕?。
看到我堅決反對,平時自由慣了的天天感覺受到了莫大的傷害。他以不吃飯來對抗,我沒辦法,只能同意。上了畫畫培訓班后,天天成績逐步下滑,甚至有時候到了放學的時間點還不回家,滿心焦慮的我決定去畫畫班看看到底是什么情況。我悄悄來到畫室,畫室里有許多的學生,唯獨沒有天天的影子。我向一個女生打聽:“同學,張樂天怎么沒來?”“他應該去對面的游戲廳了,你去那邊找找吧。”女生回答我。
我聞言心里咯噔一下,心急火燎地跑進游戲廳找了一圈,才發(fā)現(xiàn)坐在角落里的天天。怎么也料想不到,天天的堅持,原來竟是打探好地形,“策劃”以學畫的名義為打游戲作掩護。畫室的老師曾試圖聯(lián)系我們,但天天總是找各種借口謊稱身體不舒服。老師責問天天,他就擺出可憐兮兮的樣子求饒,保證沒有下一次,要么就說自己父母在外出差沒工夫過來。久而久之,畫室的孩子都知道這個小男生并不愛畫畫,只愛對面的游戲廳。老師分身乏術,也就不怎么管了。要不是這次我主動過來察看,天天還要這樣“擅作主張”地瘋玩下去。
我被氣得不輕,可能怪孩子嗎?有幾個孩子自制力那么好能抵制游戲的誘惑呢?如果讓寶貝們自己選,都會愿意無憂無慮地玩耍吧。只是我很委屈,本意是尊重孩子,希望他從小就懂得對自己負責,這樣錯了嗎?
父母該是權威,給孩子內心安穩(wěn)
◎嘉賓梁小橋
在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的問題上,很多父母誤讀了權威。他們認為在孩子面前使用權威,會破壞親子關系,對孩子造成約束,不能夠自由地生長。權威式教育容易限制孩子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是一種束縛。這些父母主張讓孩子完全自由地發(fā)展,不批評不教育,如果孩子有了一點小毛病,會認為是天性使然,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然成熟會改變,不用擔心。
這些家長甚至很多大事都要孩子做決定:“上哪一所小學?”“假期如何安排?”……他們期待著這樣會培養(yǎng)出來一個心靈自在、創(chuàng)造力非凡、親子關系融洽的小孩。其實,這僅僅是“聽起來很美”。從一個家庭治療師的視角出發(fā),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不平等的,父母不能隨便和孩子做朋友。家長是家庭的總舵手和護航人,還擔負著對孩子的保護、撫育、教養(yǎng)、指導等重大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要在孩子不知道自己被保護的情況下去保護他們,其中的一種方式,就是不要把一個孩子負擔不了的責任推到他們頭上。而且,對于那些額外獲得了很多特權的孩子,他們看似自由的內心,卻常常體驗到不安。因為如果一個小孩常常感到自己的權利超越父母,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危險來臨時,他缺乏力量的父母并沒有能力來保護他。這種不安,常常導致那些被過度溺愛的孩子不斷做出出格的行為。
理想型父母不僅需要對孩子有愛,還要有力量,只不過這份力量不是用來傷害孩子,而是保護孩子的。我們要承認孩子還小,人生觀、價值觀都在形成階段,很多時候并沒有正確判斷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一味讓孩子自由成長,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在孩子成長中的某個很長的階段,父母應該是權威,而不是只給建議的朋友。在孩子一次次挑戰(zhàn)權威的時候,其實也需要權威型父母指明方向,給內心一個安穩(wěn)。安全感是孩子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內心感覺。我們養(yǎng)一個孩子不是為了讓他完全任性成長,而是讓他成為更好的人,擁有更自在的生活。
編輯/饒春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