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木其爾齊秋芳
1.2.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留住民間最美聲音 講述蒙古族民歌故事
——記“一程山水一程歌——蒙古族民歌巡禮”大型采訪報道活動
哈斯木其爾1齊秋芳2
1.2.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2016年5月,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草原之聲”對外廣播和蒙古廣播聯(lián)合組織的“一程山水一程歌——蒙古族民歌巡禮”大型采訪報道活動正式啟動,歷時半年多,記者深入我國蒙古族聚居的七個省區(qū),以蒙古族民歌的旋律感動中蒙兩國聽眾,講述民歌背后精彩故事,讓那些民間歌手用心靈的溫度傳遞了正能量,傳播了蒙古族民族優(yōu)秀文化。
蒙古族民歌 采訪報道 民族文化
民歌是我國民間文學的寶庫,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能夠貼近于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品。蒙古族民歌在我國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反映著蒙古族的起源、風俗文化及其世世代代的生活面貌。我國蒙古族有科爾沁民歌、布里亞特民歌、烏珠穆沁民歌、厄魯特民歌等多個部落民歌,其中蒙古族長調民歌被譽為蒙古族音樂“活化石”,早在2005年,中蒙兩國聯(lián)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
2016年2月,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弘揚蒙古族民歌優(yōu)秀文化,2016年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草原之聲”對外廣播和蒙古廣播聯(lián)合組織“一程山水一程歌——蒙古族民歌巡禮”大型采訪報道活動,讓記者深入到基層、到一線、到群眾中,采用全媒體報道方式,講述了民歌背后的精彩故事,傳播了蒙古族民歌優(yōu)秀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正確工作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新聞記者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踐行群眾路線,一刻也不脫離群眾,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帶著深厚感情、帶著政治責任、帶著敬畏之心,時時傾聽群眾呼聲?!吧钊肴罕婔~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穆青同志曾說,“衙門里跑不出名記者,我們一定要到基層去,到各條戰(zhàn)線的第一線去,到群眾中間去,開動腦筋,多看、多問、多談、多挖、多想?!?/p>
2016年5月正式啟動的“一程山水一程歌——蒙古族民歌巡禮”大型采訪報道活動正是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記者走進內(nèi)蒙古赤峰、烏蘭察布、包頭、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興安盟、阿拉善、巴彥淖爾,及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格爾木市、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等我國七個省區(qū)的蒙古族聚居地區(qū),采訪察哈爾民歌傳承人那仁其木格、烏珠穆沁長調傳承人娜仁通拉嘎、阿拉善長調民歌傳承人額日格吉德瑪、鄂爾多斯民歌傳承人娜布琴花、科爾沁民歌傳承人班巴爾、德都蒙古族長調民歌傳承人額爾登其其格、新疆伊犁州尼勒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森登額吉、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煙筒屯鎮(zhèn)和光村七旬老人包玉蘭、阿魯科爾沁民間歌手格日樂叁丹、正鑲白旗烏寧巴圖蘇木民間歌手巴達瑪哈日等兩百多位民歌藝術傳承人、民間歌手、民歌搜集者及專家學者,讓基層一線的文藝工作者、普通群眾做節(jié)目主角,用聽眾喜聞樂見的方法和手段,傳播了“原汁原味”的民歌,講述了民歌背后的精彩故事。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時代的記憶和智慧的結晶。蒙古族民歌作為一種民間傳統(tǒng)文化,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與蒙古族民俗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相關聯(lián)的婚禮歌、搖籃歌、贊頌歌、宴歌等多種體裁的民歌。蒙古族民歌歷來都是口口相傳、家傳和師徒相傳,具有“歌隨人走”廣為流傳的特點。然而,那些熟知蒙古族民歌故事、會唱原生態(tài)民歌的民間藝人如今逐漸老去,甚至有不少優(yōu)秀的民間藝人已相繼去世,蒙古族有些民歌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新聞記者作為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具有傳播、保護與傳承民歌的責任。在本次采訪報道活動中,記者采用伴隨式、進行式的報道手法,每到一個地方,采訪當?shù)孛窀鑲鞒腥?、民間歌手、民歌搜集者和業(yè)內(nèi)專家學者,采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全媒體報道形式,具體、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了中國蒙古族民歌的魅力,讓聽眾全面認識和了解到蒙古族民歌在各地的分布和流傳情況,講述了民歌背后的歷史文化。
該采訪報道活動自2016年5月13日起正式啟動以來,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草原之聲”對外廣播、蒙古語廣播記者先后在“草原之聲”對外廣播《民間藝苑》《索龍嘎》《天籟之音》等節(jié)目上播出258期節(jié)目,在蒙古語廣播《文藝在線》《歡聚今晚》等節(jié)目上播出73期節(jié)目,不僅以蒙古族民歌的旋律感動了中蒙兩國聽眾,還讓那些民間歌手用心靈的溫度傳遞了正能量,講述了民歌背后的感人故事,傳播了蒙古族民族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習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chuàng)新媒體傳播方式。在本次采訪報道活動中,記者大膽求新,拋開傳統(tǒng)的報道模式,以全媒體視角和手段,充分利用微信、映客直播等新媒體平臺,不斷推出了“有文化、有溫度、有傳承”的媒體融合報道,得到了廣大新媒體用戶的喜愛。
本次采訪報道活動自正式啟動以來,各路線記者以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報道手段,在“草原之聲”微信公眾平臺先后推出《胡楊圣地的牧民歌手達格蘇榮額吉》《記者為您揭開蒙古族民歌〈遼闊的草原〉背后的故事》《嫩江東岸傳唱的蒙古族民歌》《記者走進民間藝人鋼蘇和家》《厄魯特蒙古族民歌〈莫克西〉背后故事》等52篇融媒體報道,用傳統(tǒng)蒙古文和基里爾文記錄和分享了采訪途中的所看、所聞、所聽、所想,吸引了眾多新媒體用戶的閱讀、收聽和轉發(fā),增強了本次宣傳報道的傳播效果。借助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不僅滿足了廣大新媒體用戶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神韻與魅力、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需求,還向外樹立了年輕一代新聞工作者勤學多練、大膽嘗試從傳統(tǒng)媒體記者向全媒體記者轉型的形象,著實提高團隊合作精神,鍛煉了溝通協(xié)調和組織策劃能力。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原生態(tài)民歌主要還是以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方式傳播和傳承,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民間藝人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眾多祖輩口傳心授的民歌瀕臨失傳。自我國2000年開始正式啟動民歌搶救和保護行動以來,除了文化事業(yè)單位還有眾多蒙古族民歌愛好者自覺參與搶救和保護蒙古族民歌這一事業(yè)。但是,與浩瀚的蒙古族民歌海洋相比,民歌保護工作仍需進一步開展,這需要我們新聞工作者長期不懈地進行宣傳和推廣、傳承和保護,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在本次采訪報道中記者走訪察哈爾民歌收集者烏云達來、鄂爾多斯民歌藝術研究者蘇亞拉圖、新疆阿勒泰蒙古族民歌收集者泰萬等多年從事民歌搜集、記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民歌愛好者,不僅挖掘出很多耳熟能詳?shù)拿窀璞澈篚r為人知的精彩故事,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還講述了他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尋訪民間藝人,記錄和搜集民歌的感人故事,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此外,通過在廣播節(jié)目中對蒙古族民歌的傳承與保護等諸多內(nèi)容進行有益的探討,為蒙古族民歌的推廣和普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引起了社會對蒙古族民歌的重視和保護意識,為傳承和保護蒙古族民歌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蒙古族原生態(tài)民歌是蒙古族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并且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原汁原味”的音樂文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底蘊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在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民間藝人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蒙古族有些原生態(tài)民歌也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為講述好民歌背后的精彩故事,傳播好蒙古族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而組織開展的“一程山水一程歌——蒙古族民歌巡禮”大型采訪報道活動不僅進一步挖掘和推廣了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彰顯了蒙古族民歌的藝術魅力,還促進了蒙古族民歌的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責任編輯:孟憲超
G222
A
2096-0751(2017)03-0007-03
哈斯木其爾 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 助理編輯
齊秋芳 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 助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