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聽媽媽念叨她兒時的美味——地方果兒。也許你沒聽說過,是呀,媽媽說只有山里才有,山里才有藤,但有藤也不一定有果呀!媽媽小時候是常見的,她總是興奮地描述著——熟透了的又紅又香甜,里面是乳白色的果漿,還帶著細嫩的小顆粒,含在嘴里軟軟的。我和媽媽都想吃地方果兒,可苦惱的是,現(xiàn)在就算山里也少見嘍。
暑假,我正好去山里玩幾天。這么大、這么蒼翠的山,會不會有地方果兒呢?媽媽說,也只能去碰碰運氣了。
“地方果兒長在土里,又被它自己的一層藤覆蓋著,不好找。但它香味十足,你只要聞到了香甜的味兒,肯定就有地方果兒!”媽媽睜大眼睛,手不時地揮舞著。
“地方果兒倒像蓋著被子熟睡的小孩兒!”
我彎著腰,緊跟著媽媽,只覺得這小路像傳送帶,我們向前,它不斷向后,怕是永遠走不到頭了。
“快,地方果兒藤!地方果兒藤!”
正胡思亂想著,前面?zhèn)鱽韹寢尩捏@叫聲。
我飛一般跑到媽媽身邊,土坡處有一片藤,細細的枝兒長得極順溜,枝杈上有星星點點的亮紅色。小葉片是橢圓的,前面是尖尖的,碰一碰,硬硬的。
“你聞到香味兒沒?”
“聞到了!聞到了!”其實我什么也沒聞到。
我蹲下來,這片不大的藤蔓,頓時變成了希望的海洋。
我雙手在藤枝間翻找著,一下子把藤往左扒,一下子又往右拽。我可不想放過每塊地方。那些帶點兒尖的葉片,我甚至覺得它們成了衛(wèi)兵,誓死守護著地方果兒!我加大力氣亂翻著。
“溫柔點兒!說不定地方果兒越來越少就是因為我們以前破壞了它的根系,小時候一大幫小伙伴常把它們連根拔起。你小心點兒!”
我的動作立刻溫柔起來,生怕傷害了我的地方果兒,那些葉片又變成了哄著孩子睡覺的媽媽。
可找地方果兒簡直就像大海撈針。“不找了,這塊兒沒有,再換一塊地兒吧?!眿寢屚白撸乙仓缓酶?,還時不時回頭張望,懷疑是不是遺漏了。
走了一段路,媽媽又找到一處,可惜只有寥寥幾根枝子,但我仍滿懷希望。
我看著那一小塊兒地方,卻聞到有一絲微弱的甜味從土里冒出來。
“我聞到香味兒了!真的,真的!”
我恨不得變成地鼠,鉆進土里。順著香味的方向,我果然找到了一個紅色的小不點兒。它靜靜的,難道還在睡覺,對外面的一切渾然不覺?
一股紅色的狂喜在我的血管里翻騰,漲得我的臉熱熱的!
我湊近一聞,那絲膽怯的幽香好像熱情大方起來。
我亂蹦著,雙手一捧,讓它在手里滾動:“我找到啦!”
大山都在歡呼!
我用溪水把它洗凈,正要放進嘴里,卻又舍不得了。又湊近深深吸了一口氣,想把香味封存在心里。
掰開一層紅衣果肉,里面果然雪白,果汁也汩汩往外冒,小顆粒圍了一圈,緊緊相抱。一半給媽媽,一半給我,我又輕輕地、細細地咬碎,舌尖將小顆粒頂在上顎,溜個幾圈,哪怕只有半邊,也如此香甜!一旁的媽媽,似乎已神游在過去的時光里。
就那么一顆,越發(fā)激起了我的向往。后來我又找到了一顆,比先前的足足大了一倍。媽媽讓我分一半給家里的小妹妹,可我哪舍得,這么大一個,剛剛還沒吃夠呢!媽媽還說這么大個的,從小到大是第二次見。
我想也沒想,往嘴里一塞,用牙齒把它咬成兩半,再嚼幾下,便咽了。
剛吃完,我就后悔了。如果我慢慢塞進嘴里,它是不是更香?是不是更甜?我不知道,但我現(xiàn)在知道:幸福的門,要用心去開。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同題仿寫作文,仿寫對象是鄂教版八年級上冊張抗抗的《滋味》。張抗抗將人物半夜吃楊梅的無滋無味與除夕放煙花的百般滋味描繪得淋漓盡致。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除了對人物心理、動作、神態(tài)的傳神刻畫外,最出色的就是對情緒的層層鋪墊。特別是除夕放煙花那部分,作家用大段篇幅寫買煙花、盼望放煙花的情節(jié),為最終放煙花時的幸福滋味蓄足了勢,文章水到渠成的同時戛然而止,文旨也呼之欲出:生活中的事物,只有經(jīng)過自己的主動體驗和用心感受,才能真正品出其間的甘苦滋味。
我希望學生們能嘗試著模仿這種層層鋪墊的寫法,當然這不太容易,而周雪倩同學的作文卻帶給我巨大的驚喜。她將前文“我”對地方果兒“盼”與“尋”(特別是“尋”的部分)展現(xiàn)得細致、從容,頗富生活情趣,為后文如愿以償?shù)挠鋹偢惺苄钭懔藙?。而且全篇筆法清新嫻熟、自然舒展,仿詞運用信手拈來,人物刻畫生動鮮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