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濤等
讀書讓人沉靜 李星濤
一個人一旦真正置身于書中,就像一滴水落進了大海,除了心生悲涼,還會不由自主地沉默下來。但這種沉默不是虛無的沉寂,而是思索后的沉靜。它只是一種表象,其內(nèi)在深處卻始終激流涌動,浪濤澎湃。
讀書之所以使人的思想內(nèi)斂深邃,是因為書本身就是對生活的一種超越。眾所周知,一本書絕非是對生活的實錄。進入書中的生活內(nèi)容已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情感化和理性化了的生活。它是通過“望盡天涯路”的苦苦搜索,是通過“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反復(fù)斟酌而來。這種生活是對原始生活的提煉,它閃爍著錘煉者思想的光芒,遠遠超過了生活本身。在這種超越中,閱讀者便可完成對生活入乎其內(nèi)和出乎其外的雙重觀察和思考,從而總結(jié)過去,關(guān)注現(xiàn)在,預(yù)測未來。一個人一旦身處這樣的生活境界中,他怎么還會像輕薄的桃花隨波逐流,每日里夸夸其談,高談闊論呢?
讀書有兩個基本的過程,一是把厚書讀薄,二是把薄書讀厚。把厚書讀薄,指的是對書中內(nèi)容的熟悉程度日漸加深;把薄書讀厚,指的是對書中內(nèi)涵的理解深度日益增厚。厚薄之間,讀者于書本內(nèi)外反復(fù)穿行,那些文字所拓展出來的歷史空間就會慢慢變得深廣,讀者思想的觸角也會變得深遠。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對貪官污吏、惡霸豪紳的刻畫最為成功。這些丑惡的嘴臉,由于疊加歷史和現(xiàn)實的雙重意象,就會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當今一些腐敗的官員。于是,《促織》當中的蟋蟀變成了茅臺酒、古董、名畫、珍珠、豪宅;《席方平》會讓人想到無罪坐牢多年,最后又被無罪釋放的百姓……凡此種種,書中人物與現(xiàn)實人物交替出現(xiàn),不僅讓讀者毛骨悚然,還會醍醐灌頂,發(fā)出“原來如此”的感嘆。
海明威是錚錚鐵漢的代表,卻選擇了自殺。在《永別了,武器》中,我們雖然可以看到海明威對生活的迷惘,對戰(zhàn)爭的痛恨,但這種因素根本不足以讓他拿起獵槍對準自己。再看《老人與?!罚L醽喐缫贿B出海八十四天一無所獲,仍舊再次出海,經(jīng)過三天兩夜的生死搏斗,終于捕獲了一條大馬林魚,卻又遭到鯊魚的進攻,最終只拖回了一副巨大的魚骨架。海明威既然讓自己的主人公戰(zhàn)勝如此的挫折,永不向困難屈服,他自己為什么就不能戰(zhàn)勝疾病,卻主動放棄了生命呢?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芥川龍之介、葉賽寧、三毛、海子等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作家們,同時也深深地感覺到:在生命的旅途中,戰(zhàn)勝挫折往往更容易,戰(zhàn)勝自我卻常常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書是對生命的超越,當作家將自己人生的經(jīng)歷寫成一頁頁文字時,也就為自己的生命編排好了一組組生命的密碼。當后來的閱讀者譯起這組生命的密碼時,書本已成為生命的載體,閱讀者是在和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靈魂輕輕說話,若二者成為知己,談話的內(nèi)容就會直奔文字的根部,觸碰到最原始的隱痛和蒼涼。
薩特說,我在書里結(jié)束我的生命,也將在書里開始我的生命。生死之間,留下重新建構(gòu)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歷史沉淀中最頑強的部分得以延傳,閱讀史自然就變成了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當我們明白了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任何個人史都可能是發(fā)生在你身上的歷史時,面對熙熙攘攘的生活,我們除了沉默和思索,還有什么?
(選自《湖北日報》)
臘貨飄香萬里 鐘立紅
冬至剛剛一過,樹梢上、屋檐下、陽臺上,就熱鬧起來了。枝丫上掛著的肉、一條條剖開的魚、用棍撐著的豬肝、砍開的豬頭、剁成幾塊的狗肉或羊肉、系成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的香腸,就像樹上那開滿的花。為了不顯得緊密,就在屋檐下或陽臺上拉根鐵絲,在臘肉上、臘魚上掛個鉤子,讓它們自己在陽光下慢慢曬吧。
每年臘月都是這么忙碌地過,揣著錢上街,拿著結(jié)實的口袋去采買??粗前司沤镏氐拇蟛蒴~,那精瘦精瘦的豬肉,那沒注水的牛肉,那肥厚的鯉魚,無一不讓我們動心。把它們沉甸甸地弄回家后,找來大盆大缸,在精鹽里加些花椒炒熱,然后均勻地抹在肉魚上,這樣腌出來的肉魚色澤紅,味道香。
有親戚在鄉(xiāng)下的,還會托人買些農(nóng)家野菜及粗糧養(yǎng)大的豬,那味道更加純正地道。還會請人打個糍粑,攤些豆皮,曬些陰米,當然更不忘帶上幾只本地雞和一些土雞蛋。農(nóng)家的什么都是好的,沒有污染沒有激素,農(nóng)家打的豆腐味道也格外純,要是還能請人曬些干豆腐、干蘿卜,那也是說不出來的美事。
一到臘月,商家都擺開了架勢,貨品更新更多更齊全。于是,村里人會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里趕著牛車、坐著拖拉機擁擁擠擠成群結(jié)隊地來趕集。從木耳、黃花到桂皮、八角茴香,到新衣服、新鞋、新襪,都想到了,拎著大包小包地坐上回返的車,車里比來時顯得更擠了。
有親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總會交代:多弄些年貨,出門在外凈想家里的臘貨。于是在內(nèi)地的親人們恨不得買下整頭豬、整只羊、半頭牛預(yù)備下來,只等親友一聲令下,或背或寄或托人帶,讓親友遠在他鄉(xiāng)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名副其實的臘貨萬里飄香啊。
年貨預(yù)備得多了,開春后又嫌忙,悔不該弄這些,占滿了冰箱,掛在家里弄得流油滿地。發(fā)誓說明年怎么著也不備這些了,成天都有新鮮魚肉買,離得又不遠,價錢還比臘月時便宜,犯得著吃這些咬不動的東西?可一到臘月就又忘了舊事,依舊上街,依舊去搶購。好像過了今日,明天就買不著肉,吃不到魚。如此反反復(fù)復(fù),依舊故我。
看見一男人提了一扇排骨,四只豬蹄,還有幾十斤香腸,搬得呼呼直喘。我早已按捺不住,口袋里的錢也直跳,早就呼之欲出了。
(選自《金融周刊》)
愛是生命的升華 李銀河
愛是一種逃避開世間的一切瑣碎、無聊、丑陋、平庸的辦法。當人愛的時候,生命得到了升華。
人生在世,萬千情愫,唯有愛是最寶貴的。
愛是一種濃烈的情愫。在人生的大多數(shù)時刻,大多數(shù)場合,人的情緒是寡淡的,可有可無,若即若離。唯有愛的情愫是一個例外。有時,人竟會一想到愛,就淚流滿面。這在平庸寡淡的生活中怎么可能?
愛是一種純凈的情愫。在人生的大多數(shù)時間,人的心頭縈繞著各種瑣事,雜七雜八,魚目混珠,一片混沌。唯有愛的情愫是一個例外,它純凈到像清澈的小溪,像一粒珍珠,像一朵藍天上的白云。這在煩悶的生活中怎么可能?
愛是一種美好的情愫。在人生的大多數(shù)時間,人陷在平庸和丑陋之中,滿眼都是丑陋的人,丑陋的景象,丑陋的人際關(guān)系。唯有愛的情愫是一個例外,它美好到令人陶醉,令人賞心悅目。這在丑陋的生活中怎么可能?
再沒有一種情愫如此濃烈,如此純凈,如此美好,如此超凡脫俗。愛是世間最可寶貴的。寧愿有愛,即使可望而不可即;不愿無愛,即使整日廝守。
(選自李銀河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