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紅
伯特蘭·羅素是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思想家。1914年,羅素完成了《幸福論》初稿,他在書中強調(diào)幸福是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之上的,為了最后驗證這個理論的正確性,羅素開始四處游歷見證,最后還來到了中國。
當時的中國正值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羅素認為中國人是沒有幸??裳缘?。有一天,羅素來到四川,羅素坐著當?shù)厝颂У闹褶I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險峻,還沒到山腰轎夫就累得大汗淋漓,羅素心中猜想轎夫們一定特別不平衡,他們一定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是抬轎的人而不是坐轎的人。后來,他們來到山腰的一個小平臺,羅素就讓轎夫們停下來休息,他走下轎想安慰一下辛苦的轎夫們,可沒想到那些轎夫們卻坐在一起拿出煙斗有說有笑,講著很開心的事情,絲毫沒有任何抱怨命運的意思,他們還饒有興趣地給羅素講家鄉(xiāng)的笑話,其中一個轎夫還給這位大思想家出了一道智力題:“你能用七個筆畫寫出兩個中國人的名字嗎?”羅素思考半天搖搖頭說:“不知道。”
那個轎夫就撿了個小樹枝在地上寫了這樣兩個名字:“丁一、丁二?!睂懲旰?,轎夫們哈哈大笑,就連羅素也不禁被轎夫們的幽默和智慧給逗笑了。羅素臉上笑著,內(nèi)心卻慚愧不已,這份慚愧不是因為轎夫的問題難倒了自己,而是他從轎夫們開朗的笑容里看到了自己的無知。那一刻,羅素明白了一個很淺顯但自己卻一直沒有找到的答案:坐轎的人不一定感到幸福,而抬轎的人也不一定覺得不幸福,幸福不會被任何事物所左右,幸福只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一種源于內(nèi)心的真切體會……
后來,羅素根據(jù)這次中國之行得出了著名的“幸福自知”理論,并將這一觀點寫進了自己的《幸福論》。
(摘自《飛瀑》)
【素材解讀】
用自以為是的標準來衡量別人是否幸福是錯誤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幸福,那并不一定是別人能看見的。
【適用話題】
幸福;標準;幸福不一定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