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理解

2017-04-15 12:26:27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18期
關鍵詞:部類政治經濟學結構性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 200234)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理解

胡苗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200234)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形勢下提出的改革新方向,是我國改革新時期背景下作出的新的決斷。供給側改革,顧名思義,是與需求端刺激相對應的,主要是指從商品供給方面入手,調整產業(yè)結構、轉換經濟增長方式,進而解決當前經濟面臨的諸多難題和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是與我國提出的綠色發(fā)展,統(tǒng)籌發(fā)展等概念相一致,以避免國內經濟下滑保持經濟長期穩(wěn)定增長。本文從政治經濟學角度探討這一決策的理論上的合理性,并且對政策實施給出一定的思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部類生產理論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與現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配經濟發(fā)展新階段提出來的,解決新階段面臨的經濟增長乏力、粗放低效問題的而提出的一種政策措施。供給側的概念與需求相對應,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chuàng)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要素,使要素實現最優(yōu)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最早是由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撒伊提出的。他認為“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理論”,即供給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這里的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并不是說已經生產了的產品一定會賣的出去,而是指在擴大生產的過程中,往往因為對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從而驅動社會中很多產業(yè)的發(fā)展,推動整個經濟體系的循環(huán)運轉。由此可以看出,兩種供給側改革兩者之間還存在一些差異。

以薩伊理論為指導的供給學派理論在經濟政策實踐中早有先例。20世紀70—80年代,美國與英國的經濟增長相繼陷入滯漲的困境中,“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均以供給學派理論為指導,分別采用減稅和國企改革等措施幫助經濟走出衰退的泥沼。而中國供給側改革更注重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保證經濟增長的健康,避免潛在經濟增速的大幅下滑。

而當前我國所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供給學派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從根本上說,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而供給學派則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試圖建立起更加嚴酷的資產階級統(tǒng)治。

二、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供給側改革,首先應該從該角度看待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經濟增長問題表現為雙重結構失調:物質產品供給結構失調,即供給與需求間的矛盾,是產品供給的落后與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產品需求間的矛盾;制度供給結構失衡,即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與生產力層面的物質產品供給結構失調相對應,新常態(tài)下我國生產關系層面的制度供給結構失衡的問題也非常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無效或低效制度供給過剩。另一方面,優(yōu)質和高端的制度供給不足。限制城鄉(xiāng)勞動力流動并且導致不均衡發(fā)展的城鄉(xiāng)二元政策屬于前者,優(yōu)質和高端制度不足則主要體現在農村土地流轉政策不完善,從而導致土地生產率偏低。

下文從馬克思主義的兩部類理論看我國產品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供求失衡問題。馬克思的生產活動是一種明顯的、以供給結構為核心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均衡的經濟學說。馬克思把全社會的經濟抽象概括為生產資料生產部類(第Ⅰ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部類(第Ⅱ部類),為了實現簡單再生產,社會兩大部類都必須通過交換而達到均衡。本文在此分析兩大部類生產出來的社會商品總和的各個組成部分如何通過兩大部類內部及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實現價值補償和物質補償的問題,揭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總量均衡、結構均衡的內在機理。

兩大部類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Ⅰ和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Ⅱ,社會產品從價值上分為c、v、m其中c不變資本,v為可變資本,m為剩余價值,其經典表述如下式:Ⅰ(c+v+m),Ⅱ(c+v+m)為兩大部門各自生產出來的社會商品總和。

其中Ⅰ部門生產資料的供給平衡關系為:

Ⅰ(c+v+m)=Ⅰ(c)+Ⅱ(c)

(1)

其中Ⅱ生產資料的供給平衡關系為:

Ⅱ(c+v+m)=Ⅰ(v+m)+Ⅱ(v+m)

(2)

通過以上兩個供求平衡式,可以得出:

Ⅰ(v+m)=Ⅱ(c)

(3)

上式表明在兩部類交換中,僅在價值量上相等是不夠的,還必須在使用價值上達到一致,即在生產資料市場和消費資料市場上同時達到供求平衡,加之兩個市場間也達到平衡,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簡單再生產。此外,這種供求平衡還要求在產品結構和需求結構上得到保證。在兩個市場的供求關系中,需求結構對產品結構影響巨大,需求變化成為產業(yè)結構調整的關鍵動因,只有立足消費結構的變動才能使生產獲得延續(xù),雖然產業(yè)結構也會對市場需求起到一定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組合和作用的方式,最能體現這種“生產要素投入及組合和作用”的是產業(yè)結構。合理的產業(yè)結構調整政策、方式和速度會極大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會提升和擴大消費需求,改變消費結構,這又會帶動新一輪的產業(yè)結構調整。在這種互動關系中,社會擴大再生產決定著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內容和方向,因為社會擴大再生產本質上實現了經濟增長,它可以通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產要素產出效率的提高或兩者同時發(fā)生而實現。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是Ⅰ(v+m)>Ⅱc,即第一部類中代表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這兩部分產出之和,必須大于第二部類所需補償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服務的消耗總額。

這是社會擴大再生產可能進行的前提條件,但保證這個可能性轉變?yōu)楝F實還必須在總量和結構上達到平衡,條件是:(1)第一部類全部產出必須在總量和結構都符合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補償需要和擴大再生產的追加需要;(2)第二部類全部產出必須在總量和結構上都符合兩大部類對生活資料

的補償需要和擴大再生產的追加需要。分別表示為:

Ⅰ(c+v+m)=Ⅰ(c+Δc)+Ⅱ(c+Δc)

(4)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5)

由以上兩個等式可以推出:

Ⅰ(v+Δv+m/x)=Ⅱ(c+Δc)

(6)

馬克思曾經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內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平衡表現為由不平衡形成的一個不斷的過程,因為在這里,全部生產的聯系是作為盲目的規(guī)律強加于生產當事人,而不是作為由他們的集體理性所把握,從而受這種理性支配的規(guī)律來使生產過程服從他們的共同控制。”

因此產業(yè)結構調整分為盲目、為集體理性所把握的以及這兩種模式并存的三種方式。在社會擴大再生產過程中,這三種模式并存,或者交替實現。從當前實踐來看,不管是單純的以市場經濟為代表的盲目模式或者單純以政府集中控制為代表的集體理性模式都不能做出最優(yōu)選擇。因此,政府對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控制只能從市場機制、重要的基礎產業(yè)(一般是生產資料產業(yè))或上游產業(yè)環(huán)節(jié)著手,通過國有企業(yè)來實現,這便形成了我國產業(yè)結構調整的特殊性。

因此可以看出,從供給側即從生產資料產業(yè)或者上游環(huán)節(jié)著手,通過一系列的針對性政策措施來調整產業(yè)結構,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的路徑是可行的,并且是有理論依據的。

雖然馬克思的主旨是從社會資本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的角度解釋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波動和危機的必然性,但提供了一種從實體經濟,特別是物質資料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角度關注宏觀經濟結構平衡的獨特視角。只有圍繞物質資料生產這個核心建立起宏觀經濟的結構性均衡,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才有堅實的基礎。政治經濟學對產業(yè)結構調整的研究是通過對社會再生產的研究展開的。馬克思創(chuàng)立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過程是創(chuàng)立經濟增長理論的過程。按其理論體系,社會再生產包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其中擴大再生產就是實現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不但要實現總量的增加,更要實現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以此獲得持續(xù)增長的能量。根據這種關系推定,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是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充分條件,進一步推出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也一定是產業(yè)結構調整實現的條件。因為無論從邏輯關系還是從現實運行看,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市場實現。由于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是擴大再生產內在的一個階段。因此,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實現條件應該包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即社會總產品的供求平衡。因此,我們需要在當前階段實現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而供給側結構化改革則提供了這一路徑。

三、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思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以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的供給側改革,它更具體系性、綜合性和全局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中國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階段,基于中國改革發(fā)展實踐的理論綜合性集成創(chuàng)新,構建了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架構。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發(fā)揮中國特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于中國具體國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下的政策。它植根于具體國情,也有政治經濟學理論支持,因此在實施具體的政策時,不能照搬照抄“里根經濟學”和“馬歇爾主義”的那一套政策措施,而應該根據自身國情和改革目標因地制宜階段性推進改革。

第二,改革要從生產資料產業(yè)和國企著手,倡導社會創(chuàng)新意識。生產資料產業(yè)和國有企業(yè)是影響社會再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行業(yè),是改革的著力點也是改革的深水區(q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此入手也要著重于此。在這些產業(yè)帶動下,提倡全社會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創(chuàng)新促進產業(yè)升級,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從而達到供給側結構性的變革。

第三,供給側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共同作用,內生變量包括要素供給即全要素生產率,外生變量包括制度供給、政策供給和結構供給。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歸因到市場機制、市場化賦向改善、市場化價格機制、多元化政策調控等方面。即發(fā)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的發(fā)揮政府的作用。

[1]魏農建,劉靜波.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政治經濟學詮釋.產業(yè)評論.2011年1月第1期

[2]謝地,郁秋燕.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第1期

[3]邱海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指導意義.紅旗文摘.2016.3

[4]方敏,胡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5]傅忻.我國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中的路徑依賴研究——一種新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經濟問題.2008.01.016

[6]肖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邏輯.社會科學.2016年第8期

胡苗(1993-),女,漢,河南商丘,研究生,上海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部類政治經濟學結構性
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構
探討Java中內部類及其用法
基于應力結構性參數的典型黃土結構性試驗研究
固定資本、生產資料優(yōu)先增長與工業(yè)化
——基于三大部類再生產圖式的結構分析*
教學與研究(2018年3期)2018-04-19 08:16:16
切實抓好去產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構建更確當政治經濟學芻議
湖湘論壇(2016年6期)2016-02-27 15:24:01
關于結構性改革一二三
黑格爾、馬克思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現代哲學(2015年5期)2015-12-04 05:50:53
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政權
兴安县| 酒泉市| 依兰县| 荔波县| 淮南市| 江津市| 盐山县| 新安县| 永清县| 利川市| 昆明市| 千阳县| 和田市| 华容县| 施秉县| 白水县| 威远县| 监利县| 延寿县| 陵川县| 富平县| 罗定市| 阳新县| 安陆市| 四平市| 莎车县| 华坪县| 潜山县| 囊谦县| 安徽省| 共和县| 文安县| 长兴县| 长沙市| 扎囊县| 伊春市| 上杭县| 宁乡县| 荆州市| 宜丰县|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