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在《我的讀書故事》一文中,書籍無意中成了作者的知心伙伴。
全文以時間為主線,借助于不同時期對書的描寫,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書的癡迷程度:如對《沸騰的群山》這本書的描寫——“紙質(zhì)黃中泛黑,書的上下角已磨損得呈圓形,而且前后缺少很多頁碼”,可就是這么一本不起眼的破書,作者卻“讀得引人入勝,津津有味”。又如《林海雪原》這本書,作者一開始就說,“這本書是我用一個饅頭換來的”。緊接著,作者詳細講述了這個饅頭的來之不易,并特意點明這是“用血汗換來的以滋養(yǎng)我身體的饅頭”,頓時讓我們覺得,作者為了讀書甚至可以忍饑挨餓。再如購買《雷鋒的故事》這本書的經(jīng)歷,文中多次強調(diào)了錢的價值,意味著擁有兩角錢已經(jīng)非常了不起了。當(dāng)然,作者買書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起初是“眼睛一亮”,得知定價兩毛五后“捏著手中的兩毛錢低下了頭”,意外撿到錢后“頭立刻就有一些暈了”,買書時“看看四周,除了營業(yè)員坐在那兒發(fā)呆,沒有其他人,我用顫抖的手取出一張,又把我手里的紙幣取出一張”,整個過程似乎變得非常漫長,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讓我們也拿起書吧!相信你一定也能從書中懂得人生的真諦!
(郭雙宏)
我的讀書故事
武誠
【同步閱讀】
我也記不得當(dāng)初是怎么得來的那本書,只記得那本書是很破很舊了,紙質(zhì)黃中泛黑,書的上下角已磨損得呈圓形,而且前后缺少很多頁碼。那是我除了課本見到的第一本書,就是這么一本破書,我讀得引人入勝,津津有味,第一次和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后來我把這本書的情節(jié)說給別人聽,有人說它的名字應(yīng)該叫《沸騰的群山》。
我讀的第二本書是《林海雪原》,這本書是我用一個饅頭換來的。那時生活很困難,我的家境更不用細說,為了我和姐姐能夠活命,父母親常常抽空砍些柴火,夜里背到離家二十來里地外的一個水庫(當(dāng)時正在修建,需要大量的柴火給民工做飯),換回四個半斤面的饅頭。想一想,一背柴火,從山里砍回來不說,還要背那么遠路程,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啊,才能夠換回來兩個饅頭。也許是我受到了第一本書的誘惑吧,我看見一個同學(xué)的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書時,我的眼睛立刻亮了,立馬跑過去說把書換給我,那個同學(xué)說憑什么?我從我的布書包里掏出那個用血汗換來的以滋養(yǎng)我身體的饅頭晃了晃,那同學(xué)的眼就像我看見他的書時一樣也亮了,說了一聲“好”后,一把奪過我手中的饅頭就跑出了教室。為此我餓了一天,中午人家吃飯的時候,我靜靜地看著書,一直看到上課還沉迷其中,書中的楊子榮、座山雕等栩栩如生的人物讓我難以忘懷。從此,我更加喜歡這些課外書,讓我了解到了外面我不可能知道的世界,忘記饑餓和寒冷,知道了人除了物質(zhì)外還有精神這么一說。
第三本書也純屬意外,那時我已是四年級,14歲了。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那是一個星期天,我跟隨父親進城賣柴。當(dāng)然,我的背上也背著一背柴,和父親一人一背柴。走了三十里地,父親的一背柴賣了一元錢,我的賣了四角錢。父親很高興,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試想,在那年月,一斤鹽一角七,一斤煤油一角六,一碗面皮一角錢,這一元四角錢,不就是一筆財富嗎?父親給我兩角錢,說“這是你自己掙來的,你想吃什么就去自己買”,然后就在這兒等我。別提我有多高興,第一次有了屬于自己支配的錢,我抬起頭來看了看,人有錢了腰板才能挺起來?。∵@一挺不要緊,天啦!我的對面竟然是新華書店,我忘記了一切似的跑了進去。望著琳瑯滿目的書,我也不知該買什么,順著書架看過來看過去,突然有一本《雷鋒的故事》讓我眼睛一亮。雷鋒我知道,因為我們的課本上就有,我趕忙讓營業(yè)員給我取一下,營業(yè)員隨手取出來看了看定價,說兩毛五,我捏著手中的兩毛錢低下了頭。就在我低頭的時候,看到地上有一個語錄皮,我疑惑地撿起來打開看了看,我的頭立刻就有一些暈了:里面有四張新燦燦的兩毛的紙幣,八毛錢呢。我看看四周,除了營業(yè)員坐在那兒發(fā)呆,沒有其他人,我用顫抖的手取出一張,又把我手里的紙幣取出一張,交給營業(yè)員……
(節(jié)選自《蘭州日報》2012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