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曄
“讀·記·察·思·練”是從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體功能的角度提出來的,當然,其間離不開教師的組織、指導、引發(fā)、督促、評述、解惑的主導作用。本來,在課文較小的進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讀、記、察、思、練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應是語文教師的常規(guī)要求。但不少人的意識淡化了、模糊了、松懈了,甚至麻木不仁,差失自然在所難免了。
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采取怎樣正確的態(tài)度呢?
第一、認真閱讀
做學生的總得要讀書,就在這樣一個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上,我們在平時的課文教學中卻放松了,沒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有時則把“讀”作為一個“手續(xù)”問題,過一過堂,讀一下了事,這樣學生讀起來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讀不熟,也就不會掌握。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如果我們端正態(tài)度,有目的、有側(cè)重點的閱讀,并靈活地采用多種閱讀方法,一定會對語文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強化記憶
往往是講了,讀了,都不記得了,這對教者與讀者都是很悲哀的一件事。記憶是才能的姐妹,是儲存知識的倉庫。忽視了記,讀得再多,講得再好,應背誦的課文及其有關(guān)知識也難以記牢。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讓孩子多背誦一點古典詩詞等,可增加孩子語言積累,提高孩子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多讀、多背歷來是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之一。古語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能讀千賦,則能為之”。可見,讀和背就是一種積累,對于人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中外許多名人都有背誦的經(jīng)歷,如柳宗元、毛澤東、馬克思、李政道等,莫不如此。
第三、善于觀察
學習語文的過程離不開觀察,如高爾基的《海燕》寫了海燕、海鷗、海鴨、企鵝四種海鳥在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動態(tài)和表現(xiàn)。作者分類觀察了這四種海鳥在暴風雨來臨前的種種情狀,并結(jié)合擬人、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形象地揭示出當時俄國各種社會力量面對即將到來的革命高潮時的態(tài)度。其次還有定點觀察法、重點觀察法、局部觀察法、整體觀察法、隨意觀察法等。具體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應該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第四、深入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如果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不辨真?zhèn)危荒苋跁炌?,學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yún)s不認真讀書,就會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博見約取,標新立異。孔子的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學習是思考的基礎(chǔ),思考是學習的升華。在學習的基礎(chǔ)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同時對所學的知識必須結(jié)合實際反復運用,知識才能鞏固,技能才可純熟,這就是我們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
第五、刻苦訓練
練,作為提高課文教學效益的一個手段,一種途徑,最忌諱的是無重點無目標無要求,練而不實,行而無效,應付、拖沓、懶散是“練”的腐蝕劑。
如何有效地進行訓練呢?例如指導準備中考的初三學生,我們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1、學習中考試卷、試題。首先要系統(tǒng)地、動態(tài)地學習試卷、試題,即將近年來的試卷、試題看作一個整體,有比較、有分析地加以研究。諸如,試卷的總體設(shè)計,各題的考查目標,設(shè)問的角度,干擾項的特點,解題的思路,都是必須予以注意的。再次,研究試卷、試題,旨在為我所用。2、有效地使用課本。要抓準訓練點,淡化"基本篇"。抓住每課、每單元的訓練點,集中訓練某一方面,其余大膽舍棄。還要力主自學。中考試題的作答,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對自學水平的檢查——閱讀一篇材料時,再沒有老師講解,靠的是自學、自求、自得,然后交出答卷,以供評定。3、有效地使用練習。語言知識與能力宜分散,重視分類訓練,少搞綜合訓練。練習應注意分析:試題的測試目標、立意與命題的角度、知識的涵蓋面、解題的思路和依據(jù)、作適當?shù)耐卣沟取?/p>
“讀——記——察——思——練”,是同一平面的思維整體,是強化課文教學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課文教學的實際操作中,將五方面孤立地割裂開來,關(guān)系處理不當,就會大大影響課文教學效率。如何正確處理好“讀·記·察·思·練”的五方面關(guān)系,如何使“讀·記·察·思·練”的“五字經(jīng)”,真正成為我們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活水流通的渠道,有待我們在今后的課文教學實踐中有意而明確地施行。這里需要再次贅述的是,“讀·記·察·思·練”本該是我們可以做到的,為何熟視無睹,為何放松了“讀”,忽視了“記”,淡化了“察”,忘記了“思”,盲目地“練”呢?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是語文教學指導思想不夠正,憂心過重,總怕講不透,學生沒聽懂,愈是如斯講,便愈是難有效,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影響了課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要走出這一誤區(qū),我們認為不必好高騖遠,也不必操之過急,還是老實一點!從實計議,返樸歸真,從“讀·記·察·思·練”中求得真“經(jīng)”!
在課文教學中,要使“讀·記·察·思·練”確有成效,以成“正果”,我們當不懈鉆研,在實踐中勤于總結(jié),善于在探求中學會思辨。清代畫家鄭板橋在總結(jié)自己畫竹的經(jīng)驗時曾有詩云:“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消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备璧略f過:“凡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沒有不是被人們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讀·記·察·思·練”中出現(xiàn)的差失,我們應積極思辨,做到“日間揮寫夜間思”,“重新加以思考”,以求得新的見解,更新不當?shù)姆椒ā4送?,還應善于在博采中勇于獨創(chuàng)。我們認為,學習先進單位的經(jīng)驗,運用名師的方法,不一定要機械照搬,否則是一種褻瀆。應當從此時此地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合理吸收和運用,成為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在課文教學的“讀·記·察·思·練”中,如果“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還是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