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元帥
【摘 要】自明末清初開始,在前后三百多年的西學東漸歷程中,地理學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先行學科,一直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傳入的西方地理學知識,逐漸改變了中國人的地理觀念和世界意識,促進了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傳播,對我國地理教育也影響深遠。文章通過對這一歷史過程的梳理,旨在揭示地理學在整個西學東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地理學 西學東漸 傳統(tǒng)地理觀念 民主與科學思想 地理教育
中國與西方大規(guī)模的文化交流始于明末清初,在這一時期,隨著大批歐洲傳教士的東來,包括地理學在內(nèi)的大量西方學術(shù)思想開始傳入中國。自16世紀下半葉耶穌會士來華,迄于雍正年間厲行禁教之時為止,在第一次西學東漸高潮期間,中西文化交流蔚為大觀。在地理學方面,利瑪竇將世界地圖傳入中國,并且?guī)砹宋鞣降慕?jīng)緯度制圖法、有關(guān)五大洲的知識、地圓的概念和五帶的劃分等西方地理學知識;艾儒略的《職方外紀》詳細介紹了世界各地的地理和風俗,對中國傳統(tǒng)地理觀念造成了猛烈沖擊。而隨后清朝統(tǒng)治者開始推行閉關(guān)鎖國政策,西學東漸的高潮中斷,西方地理學知識的傳入也基本停滯。乾嘉之后,直至19世紀初,伴隨著第二次西學東漸高潮,西方地理學又卷土重來,如潮水般涌入中國。此時,面對列強的船堅炮利,人們才開始產(chǎn)生了解世界的迫切需要,在學習西方地理學的熱潮中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
在先后兩次西學東漸高潮之中,地理學一直是西學傳入的重要內(nèi)容。先進的中國人,大都是從認識世界地理開始,才逐漸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舊觀念,最終樹立起了正確的地理觀念和世界意識??梢哉f,在這些人有限的西學知識中,地理學占有很大的比重和地位。鄒振環(huán)先生也認為:“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地理學科對于中國起著某種意義上的先行學科的作用?!盵1]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突破與轉(zhuǎn)型首先是從地理學領(lǐng)域開始的,以地理觀念和世界意識的轉(zhuǎn)變?yōu)槠瘘c,中國知識分子才充分理解到自身的缺陷,產(chǎn)生了向西方學習的念頭并進一步開始大力宣傳西方科學和文化,開始了思想轉(zhuǎn)型的艱難行程。而中國近代地理教育,也是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在西方地理學的刺激下,才逐漸開始發(fā)展并最終成長起來的。
一、空間知識的拓展,促進了傳統(tǒng)地理觀念的轉(zhuǎn)變
面對西方地理學知識的傳入,最先受到?jīng)_擊的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地理觀念。古代中國人始終認為自己居于世界的文明中心和地理中心,中國之外皆稱之為“夷”。這種自以為獨居世界中心的觀念,嚴重阻礙了中國人了解世界地理和其他國家文化的熱情,同時也抑制了中國地理學和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明末清初西方地理學知識的傳入,給中國傳統(tǒng)的地理觀念帶來了第一次重要的沖擊。這一時期傳入的西方地理學,使中國人知道了九州之外還有五大洲的存在,帶來了地圓意識以及西方各國風土人情等新的地理知識。但是這些先進的地理觀念,僅在少數(shù)接觸西學較多的士大夫中獲得認可,大部分中國人仍然沒有擺脫“天朝上國”的迷夢。許多學者對利瑪竇、艾儒略等傳教士所說的五大洲概念持懷疑態(tài)度,不愿意相信九州之外還有其他大地的存在。
直到19世紀初,第二次西學東漸高潮開始,新的傳教士再度將西方地理學的新成果輸入中國,才進一步打破了中國人舊有的觀念。這一時期,在西方列強的槍炮聲中,中國的國門被打開,同時被打開的還有中國人的眼界。尤其是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士大夫中出現(xiàn)了主動了解和認識西方的趨勢。列強入侵的殘酷事實刺激著一批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以經(jīng)世的眼光考量中外關(guān)系,積極主張‘洞悉夷情,邁出了近代中國認識和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步”[2]。林則徐初到廣州任上,為了“細察夷情”,就組織編譯了《四洲志》等地理著作。之后,更是誕生了《海國圖志》《康輶紀行》《海國四說》《瀛寰志略》等一系列介紹西方的地理著作。這些地理著作開闊了人們的眼界,為國人認識和學習西方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隨著對西方世界的進一步了解以及空間知識的拓展,“漸漸使一些學者意識到了中國在全球范圍內(nèi)只是居于一隅,甚至只是東亞區(qū)域的一部分,由此粉碎了中國士大夫以天朝為中心、惟中國有文明的陳腐觀念”[3]。
二、文化視野的開闊,促進了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
“民主和科學在近代中國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奴入主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表面看起來與民主科學思想尤其是民主思想了不相關(guān)的地理學研究竟然起到了重要作用。”[4]
一方面,西方地理學及其他西學知識的普及,給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帶來了求真實證的理性科學精神,使他們勇于沖破傳統(tǒng)思維的藩籬,開始擺脫迷信與古代權(quán)威并向科學靠近。另一方面,隨著西方地理學的傳入,大量西方民主制度與科學知識也隨之而來,為國人了解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和通道。當西方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時候,中國還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統(tǒng)治之下,士大夫們?nèi)粤χ鲊馈耙南闹馈保3种环N盲目的文化優(yōu)越感。這種盲目的優(yōu)越感隨即在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面前一觸即破,隨著國門洞開,大量西方地理學知識涌入國內(nèi),中國人的文化視野也在這一刺激下逐漸開闊。很多中國人始知中國之外仍有先進的文化存在,開始逐漸認識到西方各國民主制度與科技文化的先進性,對世界的看法也得到根本的改變。同時,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地理學還包含有大量的人文知識。西學東漸過程中傳入的地理學著作,很多都涉及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風俗習慣和民主思想。尤其是晚清時期編譯的地理著作,往往涉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先進的科技文化。正是對西方地理學的廣泛研究,匯集了向西方學習的潮流,最終促進了民主與科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的近代化歷程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三、學科意識的進步,促進了我國地理教育的發(fā)展
我國古代地理學一直附于經(jīng)史,各種地理知識都分散于各式書籍,沒有獨立的地理學科,同樣也沒有專門的地理教育。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隨著西方地理學的傳入和地理學科意識的進步,我國地理教育也取得了逐步的發(fā)展。
早在明末清初,深受西學影響的徐光啟等人就意識到中國文化的不足,力圖擴大西學在中國的影響并嘗試在傳統(tǒng)教育中增加科技教育的內(nèi)容。雖然這一時期的教育仍以傳統(tǒng)的封建教育為主,但是包括地理學在內(nèi)的西學知識已經(jīng)為傳統(tǒng)教育的近代轉(zhuǎn)型做好了鋪墊。19世紀,在我國沿海城市出現(xiàn)了少數(shù)教會開辦的近代新式學校,這些新式學校開設有地理相關(guān)的課程,標志著西方地理教育開始傳入。洋務運動期間,開明的士大夫以“自強”“求富”為口號,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積極開辦各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大力培養(yǎng)科技人才,逐漸開始了我國的地理教育。這一時期,“洋務學堂中的地理教科書基本都是由西方翻譯過來的西書,這些西書是近代地理教科書的起源”[5]。此時,地理幾乎是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必修課程。在當時京師大學堂的招生考題中就有“問英吉利、日本皆稱地球雄國,而其國內(nèi)均無長河大川,其故何也”;“問昔年俄羅斯據(jù)海參崴,英吉利即欲據(jù)巨文島,其后俄人借租旅順口,英復借租威海衛(wèi),試明其地之關(guān)系”[6]等有關(guān)世界地理知識的問題的出現(xiàn)。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制定并在全國普遍實施的學制,標志著我國地理課程正式設置。之后,隨著中國地學會的成立和《地學雜志》的創(chuàng)刊,地理學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傳統(tǒng)學術(shù)體系中漸漸分離出來,我國地理教育也隨之逐漸發(fā)展壯大。
四、結(jié)論
在整個西學東漸過程中,一系列西方地理學新知識的傳入,給中國傳統(tǒng)地理學思想向近代的轉(zhuǎn)換帶來了新的契機,也為當時的中國人展示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全新的世界面貌。在新的地理觀念的沖擊下,人們的文化視野也大為開闊,進一步促使中國人走向了追求民主與科學的近代化歷程。地理學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上的這一先行作用,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仡欉@段歷史過程,可以看出西方地理學對中國知識分子產(chǎn)生的普遍影響以及在推動近代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和中國地理教育的發(fā)展方面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振鶴.一度作為先行學科的地理學——序《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J].書屋,2000(08):74-76.
[2]張昭軍,孫燕京.中國近代文化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2:36.
[3]鄒振環(huán).19世紀西方地理學譯著與中國地理學思想從傳統(tǒng)到近代的轉(zhuǎn)換[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26-36.
[4]郭雙林.西潮激蕩下的晚清地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65.
[5]董澤華.中國近代學制變革下早期地理教育之嬗變[J].地理教學,2015(08):4-8,12.
[6]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