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牙迅速發(fā)育的嬰幼兒期,不同的年齡段,寶寶的小乳牙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再加上寶寶各階段的身心發(fā)展特征,這些都要求媽咪們要根據寶寶的年齡段,采取相應的方法來呵護寶寶的小乳牙。
知己知彼,了解牙齒構造
牙齒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每顆牙齒都是由牙冠和牙根兩部分組成的,其中尖牙的牙根最長、最粗;
牙齒內部的牙髓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牙髓外部被堅硬的牙本質包繞;
牙本質的冠部覆蓋著一層堅硬的“盔甲”——牙釉質,根部覆蓋骨樣的牙骨質;
牙頸部的牙骨質表面覆蓋有牙齦。
支持組織,保護牙齒安危
牙冠的頸部牙齦包繞牙齒,起到穩(wěn)定作用;
牙槽骨是松質骨,形成能夠容納牙齒的牙槽窩,給牙根一個安身的“家”;
牙周膜由支持牙齒的組織——牙齦、上皮附著、結締組織附著和牙周韌帶構成;
上頜骨和下頜骨的牙槽嵴是用于容納牙齒的;
涎腺分泌的唾液可以沖刷和保護牙齒。
不同時期,乳牙特色迥異
胎兒期:
齒為骨之末,為了出生寶寶牙齒的健康,在妊娠期的準媽媽就要做好準備工作,比如:飲食均衡、沐浴陽光,確保自己的鈣質充足,以免寶寶將來“先天不足”;還應注意不要隨意服用藥物,某些藥物會對寶寶的牙釉質產生不良影響。
乳牙萌出后:
寶寶萌出第一顆乳牙大多處于食物以母乳或奶粉為主,并開始添加蛋黃、米粉等輔食的嬰兒期,在哺乳或喂食后,如果不及時清潔牙面可能會生成牙菌斑,但過度清潔又會造成口腔黏膜的損害或因口腔菌群失衡出現(xiàn)鵝口瘡。
停乳期后:
對于停乳期后的寶寶而言,進餐的次數(shù)比之前有所減少,但其飲食越來越豐富,烹飪的食材也漸漸變硬,因此牙齒使用的幾率逐漸增大,磨損隨之增加。此時如果不認真為寶寶刷牙,將可能引發(fā)齲齒,而刷牙用力不當又會造成損傷。
1~3歲:
眾所周知,1歲到3歲是寶寶養(yǎng)成各種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其中自然也包括口腔衛(wèi)生習慣和學會呵護牙齒的方法,所以媽咪們要幫助寶寶養(yǎng)成正確的護牙習慣。不要認為乳牙變色、損傷或發(fā)生齲齒沒什么大不了的,這些不僅會傷害到寶寶的身體健康,還會對將來的恒牙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3~6歲:
依舊處于乳牙期的3歲到6歲,寶寶應該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牙齒,而這一階段應當重點關注的是恒牙乳牙替換、牙齒的排列問題和因為意外的發(fā)生而損害到牙齒,飲食結構的進一步變化使得寶寶更容易出現(xiàn)牙齒排列不齊等狀況。
分齡護牙,媽媽見招拆招
1.對于嬰兒期的寶寶,媽媽可以在喂奶間隔或餐后給寶寶喂溫水,幫助去除口腔食物殘渣,也可以用無菌棉棒或手指纏繞干凈的紗布蘸清水輕柔地擦拭寶寶萌出的乳牙牙面。第一次帶寶寶去口腔科檢查應該在1歲或第一顆乳牙萌出時。
2.對1歲到2歲的寶寶,要避免發(fā)生“奶瓶齲”,不要讓寶寶養(yǎng)成含著奶瓶、乳頭入睡的壞習慣,媽媽還可以選擇材質特殊的專用指套,在進餐后替寶寶刷牙,以便保持牙齒的清潔,每隔6個月或乳牙出現(xiàn)癥狀時,應帶寶寶去口腔科復診。
3.對3歲以后的寶寶,媽媽應該耐心地教給寶寶漱口的方法,從清水漱口開始,直到寶寶學會了漱口并能吐出漱后液體,即可正式使用兒童漱口水漱口,同時教會他使用兒童牙刷。此時應當注意,乳牙的牙釉質非常薄,因此刷牙時不可用力過度。
4.醫(yī)生在檢查寶寶口腔時,需要檢查牙齒的數(shù)量、顏色、光澤、形態(tài)、排列、缺損狀況、活動度及是否存在黏附斑、軟垢(死菌、食物碎屑、脫落的鱗狀上皮細胞構成)和牙結石。絕對不要讓寶寶養(yǎng)成含著牙刷玩的習慣,那樣有可能在打逗中引發(fā)意外傷害。
5.除了讓寶寶堅持每日刷牙、完善日常護理外,還可帶3歲的寶寶到專業(yè)口腔醫(yī)療機構請醫(yī)生應用氟保護劑涂布牙面來幫助寶寶預防和抑制齲齒;4歲以上的寶寶經醫(yī)生判斷,可以考慮采取窩溝封閉,這是防齲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