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喜杰
王震帶領的部隊,腰里總要比別的部隊多一樣東西——種子,這支以農民為主的隊伍對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打到哪里,他們就耕到哪里,種到哪里。
在陜西延安的荒原上,王震的部隊雖然因為能打仗而做了八路軍的主力,而讓他們名揚海內外的卻不是手里的槍桿子,而是鐵鍬和鐮刀。
他們在貧瘠的土地上種下了自給自足的種子,長出了打不垮、餓不死的“三五九旅”精神。
解放戰(zhàn)爭后期,中央批準王震進疆,就是想讓他把三五九旅的精神帶到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去,在那片荒蕪的土地上植綠播翠,生根發(fā)芽。
這是老兵們求之不得的好事。第一批阿拉爾人就這樣誕生在塔里木河邊的沙漠上。
他們穿著一身軍裝。一個肩頭扛著槍,一個肩頭扛著新疆農民專用的農具坎土曼,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最奇特的一支部隊。
坎土曼本是新疆人種莊稼的主要農具,但阿拉爾人把這個容易砍到腿上的內彎形鐵鍬當成了自己延伸的十指。他們甩坎土曼的樣子,好像在陣地上耍十字鎬??餐谅w舞出一個又一個曼妙的身姿,沙土猶如塔里木兔子一樣從他們的腰里竄出,順著坎土曼飛揚的角度,升騰起漫天的塵霧。
他們用坎土曼深入土地,探尋這片沙漠的秘密;他們用坎土曼挖去一個個沙包,平整出一片片土地;他們用坎土曼修建水渠,用河水澆灌蔓延的荒蕪。
他們拓荒,也播撒文明的種子。沒有犁,他們修建了冶煉爐,打造出大量的犁,不但自己用,還送給周圍的農民,結束了少數民族群眾用坎土曼翻地的歷史??吹脚軌劊ǜN的土地所含水分受到風吹日曬而蒸發(fā)散失)嚴重,他們發(fā)明了鎮(zhèn)壓耙,成為保墑的寶貝,親自到農牧區(qū)示范。
有犁沒牛,阿拉爾人將驢套夾到了戰(zhàn)馬的脖子上,自己也牽起一根繩子,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和戰(zhàn)馬一起犁向希望的深處。
他們帶著練就的手藝,在這片沙漠上涂抹綠色。
(摘自《大漠之心》中國財富出版社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