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神燈
45年來,《教父》系列已經(jīng)登堂入室,被封為極品電影。然而《教父》的出現(xiàn)卻并非一日之功,這背后體現(xiàn)著好萊塢工業(yè)幾十年的進化過程,并且遭受了意想不到的非難。
教科書式的開場
1972年3月15日,《教父》在紐約首映。一場早春常見的雪暴正在拜訪美國東北部,但爭睹這部電影的觀眾并肩排了六個長隊,綿延數(shù)個街區(qū)。
“我信仰美國?!?/p>
電影開始了,黑漆漆的屏幕上出現(xiàn)了一張大臉,而且被截得不成比例。
這是業(yè)余演員Salvatore Corsitto扮演的殯儀館老板。他是個地道的西西里人,一輩子只參演過這一部電影,卻完成了一個被寫進教科書的開場。
導演科波拉很早就讀過馬里奧·普佐的原著小說,得到拍攝《教父》的機會后,他想認認真真地把它拍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史詩,而派拉蒙投拍《教父》卻根本沒什么野心,只打算借著這部暢銷小說,制作一部大路貨的犯罪片撈上一票。那是一個電影業(yè)被電視沖擊得風雨飄搖的年代,初出茅廬的科波拉被選中執(zhí)導,除了因為他的意大利血統(tǒng),主要是因為……他便宜。
不過科波拉也不是毫無根基,他憑借《巴頓將軍》的劇本剛拿到了奧斯卡最佳編劇,那個開篇的演講橋段已成了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開場之一。拍攝《教父》時,他想讓電影的開場戲超越《巴頓將軍》,雖然這聽起來難于登天,但他做到了——科波拉確實拍出了一部史詩級電影。
首映時,科波拉遠遠躲到了巴黎。據(jù)說他有點不屑于自己,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做個藝術(shù)家,而不是去拍這樣的院線商業(yè)電影。另外,大概也是因為《教父》拍攝過程太艱難了——
從開始的選角階段,科波拉就在和派拉蒙不斷地爭吵,費盡周折才讓片方接受了他心儀的白蘭度,還有當時毫無名聲的阿爾·帕西諾。影片開拍后,則是和制片人無休止的戰(zhàn)爭,劇組幾次傳出科波拉要被炒魷魚,連好基友喬治·盧卡斯也對他苦心相勸:這個戲咱就先按著資方的要求湊合拍完吧,搞藝術(shù)的夢想以后再說……
但最終,投資690萬美金的《教父》成功了。首映之后,派拉蒙就開始逼迫影院提前支付票房分成,并且提高了分成比例,悲催的院線無法拒絕,因為不答應(yīng),他們就拿不到這部熱門大制作的拷貝。這無意中成了好萊塢大片全新營銷方式的開端。
《教父》徹底改變了美國電影??撇ɡ?、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等中興好萊塢的新銳導演由此崛起,一個拍大片賺大錢的時代也從此開啟。
《教父》背后的好萊塢工業(yè)進化史
45年來,《教父》系列已經(jīng)登堂入室,被封為極品電影。然而《教父》的出現(xiàn)卻并非一日之功,這背后體現(xiàn)著好萊塢工業(yè)幾十年的進化過程,并且遭受了意想不到的非難。
20世紀30年代,經(jīng)濟大蕭條下的美國愁云慘淡。雖然并未完全受到大蕭條的影響,好萊塢的日子也不大好過。影院上座率一落千丈,票房持續(xù)低迷。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打造多樣化的影片才有可能招攬觀眾。
正當好萊塢束手無策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又讓局面雪上加霜。美國參戰(zhàn)后,好萊塢在政治策略的授意之下,積極在影片中宣揚愛國主義、國家榮耀,同時號召國內(nèi)不同種族的群體與美國人民緊緊團結(jié)在一起。這種宣傳攻略竟然使當時的影院上座率維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二戰(zhàn)結(jié)束幾年后,影院票房再次持續(xù)走低,相比去城市中心看電影,人們更樂于在田園風光中消遣。消費的熱點主要是購房和添置家居用品。而作為更為方便廉價的娛樂形式,電視機的風靡普及也把電影工業(yè)逼得步履維艱。另一方面,歐洲市場開始注重自制電影作品,法國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等電影運動風靡一時,也直接壓縮了好萊塢電影的歐洲市場。而真正給好萊塢致命一擊的是美國眾議院非美活動調(diào)查委員會(HUAC)。
麥卡錫主義的出現(xiàn)導致HUAC嚴格審查電影內(nèi)容,由此生成了臭名昭著的“好萊塢黑名單”。如果影視從業(yè)人員被認為是美國共產(chǎn)黨黨員,或?qū)伯a(chǎn)主義表示過贊許、同情甚至參與其中或拒絕幫助政府調(diào)查共產(chǎn)黨活動的,都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單。黑名單對好萊塢發(fā)展造成了直接沖擊,人們迫于生計,或違心屈服,或與業(yè)內(nèi)朋友反目,整個產(chǎn)業(yè)籠罩在意識形態(tài)審查的陰影下。
一直到1967年前后,年輕一代的電影從業(yè)者開始崛起,好萊塢進入了“美國新浪潮”時代。年輕人的沖勁和標新立異使類型電影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電影開始具備激進的社會意識,并且勇于反對僵化的體制。
同時電影的受眾群體也趨于年輕化,16歲到25歲的觀眾擠滿了各大院線。電影制作者和電影觀眾由于相似的價值觀念,在相互交流中齊頭并進,開始推動電影工業(yè)前進的車輪。這種相輔相成徹底挑戰(zhàn)了原有的工業(yè)體制和價值體系,形成了以弗朗西斯·福特·柯波拉 、馬丁·斯科塞斯 、喬治·盧卡斯、斯蒂文·斯皮爾伯格為代表的“美國電影新浪潮”。
隱喻與致敬:一部黑幫電影的盛宴
新浪潮期間,好萊塢出現(xiàn)了大批叛逆的、逃避現(xiàn)實的電影?!缎乔虼髴?zhàn)》系列讓喬治·盧卡斯名聲大噪?!督谈浮废盗须娪皠t使導演科波拉被推崇成為美國新浪潮的旗手?!督谈浮穼⒑趲推c移民家庭、美國夢想結(jié)合,推陳出新,成為經(jīng)典。
然而,科波拉也因此飽受美化黑幫罪行的指責。黑幫犯罪行為混雜著暴力血腥、腐敗墮落,是社會負面的集中體現(xiàn)。在影片《教父》出現(xiàn)之前,黑幫片的套路是描寫黑幫的興衰滅亡,最后犯罪分子會得到法律制裁。
黑幫片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靡一時,以《小凱撒》(1931)、《國民公敵》(1931)和《疤面煞星》(1932)最受追捧。1966年美國電影分級制度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黑幫電影由此開始了浪漫主義傾向的重新定義。對這種重新定義的終極體現(xiàn),最終集合于電影《教父》身上。
《教父》明顯與老套黑幫片不同。第一部的結(jié)尾,凱在房門緩慢的合攏中,遠遠看見邁克爾接受屬下臣服的吻手禮。這一幕意味深長,但是顯然邁克爾沒有遭到法律制裁?!督谈浮酚纱颂魬?zhàn)了傳統(tǒng)黑幫片的既定類型,也挑戰(zhàn)了當時傳統(tǒng)社會的價值體系。大眾斥責科波拉用迷人的電影手法美化了黑幫,頌揚反英雄。對此,科波拉異常憤怒。他公開為自己辯護說,他拍這部電影并不是支持犯罪行為,更不是為了支持意大利黑幫。
事實上,他一直把這部影片看做是一部西西里家族的編年史,家族的先輩來到美國,在自由主義的引導下,追尋夢想追求幸福。相較于暴力與犯罪,影片著重于以家庭為中心的親情、忠誠和友誼,導演科波拉也從不肯將其視為黑幫電影。
推出《教父》之前,派拉蒙影業(yè)正處于無法適應(yīng)新時代的衰退危機中。派拉蒙雄心勃勃意圖扭轉(zhuǎn)頹勢,在立項之初就決定,為了體現(xiàn)原汁原味,堅持尋找一位意大利籍導演,于是鎖定了科波拉。雖然科波拉也處于個人破產(chǎn)危機中,但是他自持藝術(shù)家的身份,并不想接拍這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他認為原著小說是一部嘩眾取寵的低劣作品。最終,他的朋友喬治·盧卡斯曉之以利益之重,說服了他。
影片在紐約開拍之初,就遭遇了各種非難。當?shù)氐拿兰獯罄寺?lián)盟多次抗議導致拍攝中斷。該組織聲稱這部影片中含有意大利黑幫情節(jié),完全以貶低美籍意大利人為目的。同時真正的黑手黨也抱怨該片會惡化他們的形象。對此劇組不得不發(fā)表聲明,宣稱這部電影中的犯罪描寫源于改編、悉出虛構(gòu),并沒有任何丑化美籍意大利人的目的。
從同意接拍那一刻起,科波拉就始終堅持要拍攝一部美籍意大利人追尋美國夢的史詩,而不是拍攝黑幫成員的暴力生活。他表示,暴力情節(jié)作為一種暗喻,表現(xiàn)了意大利人想要實現(xiàn)美國夢的情非得已。那時的美國,盡管表面上接納外來族裔,實際上并沒有積極為他們提供均等的工作機會。所以系列影片中特意刻畫了維托·柯里昂在美國成長的過程里,為了自己和家庭,逐漸接納有組織犯罪作為安身立命的飯碗。
對于上述理由,科波拉知道并不能使輿論信服。于是在該系列的后兩部影片,科波拉還是讓邁克爾以及柯里昂家族為自身的暴行付出了應(yīng)有的代價。
電影《教父》的出現(xiàn),讓其后的影視從業(yè)者得窺門徑。盡管科波拉否認其黑幫電影的掌舵地位,但是黑幫片確實由此枝葉繁茂起來。無論是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還是安德魯·博格曼的《新鮮人》都從《教父》系列中汲取了諸多營養(yǎng),電視劇《黑道家族》的成功又將黑幫類型伸展到電視工業(yè)。
如今的影視作品到處充斥著對于《教父》系列電影的各種致敬,從臺詞到情節(jié),從攝影到音樂不一而足。對于影視制作者和觀眾來說,科波拉這部具備獨特感召力的視覺盛宴足以讓人們各取所需,又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