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
獨享分享共享
◎何申
1976年,我大學畢業(yè)分配到承德地區(qū)“五七干?!?。干校遠離市區(qū),三面是菜地,背后是座廟。那年共分去我們十個男學生,十條光棍。過了一陣,熟了,大家說廟里的五百羅漢可以終身不娶,咱們不行,得搞對象呀。
干校強弩之末,已無學員;校內職工多老弱,少有未婚青年女性;周邊村莊,有鐵姑娘隊長,身板好,但我等又不愿。情急之下,只有不怕路遠,面向市內。承德市雖然不大,但畢竟是城市,市內、地直單位很多,新畢業(yè)的女學生也多。干校距市區(qū)十多里,按說不遠,但那時沒有公交車,如果借不到自行車,就得步行,來回得兩個小時。
為了愛情,就得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但茫茫人海,目標何在?最簡單的方法是找同學,通過同學再介紹,于是就有了可見可談的“對象”,即可以面對面“相”一下、看一看的對象。即便如此,這等機會對我來說也很難,因為我在市內幾乎沒有同學??粗挲g小的幾個弟兄每天下班后就往市里去,我們幾個年齡稍大的又羨慕又嫉妒。后來大家聚在一起,我說現在苦樂不均,有的跑斷腿,有的干閑著,當下“對象”資源少,能否由“獨享”變“分享”,即你和某女士見面,因種種原因不合適,不想再往下談了,是否可以再將她介紹給其他弟兄,也許她和別人能談下去。
眾人皆贊成,說那就“分享”。往下很快就有了成果,有一女士條件高,談到我們中第三個人,談成了。但這個過程很麻煩,需要不斷地約定時間地點。有人提議“分享”不如“共享”:再見面時,一個人出面,另外幾個人在暗中觀察。如果出面者一眼相中或有意談下去,旁人就散去。如無意,可將其他人叫來,大家一起見個面,或許女士就想和其中的誰聊聊。
絕非虛言。那時搞對象不像現在,沒房沒車沒資產,要件是家庭出身,本人是不是黨員?!拔母铩焙笃?,大齡青年很多,都急于成家,男女見面習以為常,沒有什么不好意思。一般見上幾個十幾個,都是少的,多者見過幾十個,最終尋得可心人,也是功力高的體現。
不料我們的“共享”出了麻煩。由于都看見了,回去必然要議論一番,主要是針對相貌。某日,一女子各方面條件都好,與她談的我們中的一位也基本同意。那女子下巴稍長又往前兜一點,加上人瘦,就明顯。這本來沒什么大不了的,誰料有人調侃說:這女的吃西瓜切一半就能吃。
為啥?
下巴能掏進去。
就這一句,給攪黃了。
人多亂嚷嚷,沒了準主意。沒過多久,干校突然辦起了青年干部學員班,女學員有的是,什么“分享”“共享”,都用不著了,個個單兵作戰(zhàn)“獨享”。近水樓臺先得月,我老伴就是其中的學員。幾個月后她學習結束,我們就登記結婚了。
摘自《渤海早報》圖/方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