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法門寺求指點,釋圓禪師在院子里擺了一張矮茶桌和年輕人一起談心。那個年輕人對釋圓禪師訴苦說:“我從小就愛好丹青之技,長大后我一直想要找一個師父,以求得更大的進步,但我在這兩年里走南闖北,拜訪了至少十個畫家,至今沒能找到一個令我滿意的師父?!?釋圓禪師點點頭問:“他們的畫技都不好嗎?”年輕人嘆了口氣說:“是的,很多畫家都是徒有虛名,我每次去拜訪他們,但一見他們的畫作我就改變主意了,因為他們的畫技根本比不上我,我又哪有必要拜他們?yōu)閹熌???/p>
釋圓禪師沒有直接回復他的話,而是微微一笑說:“施主,你能幫我一個忙嗎?”年輕人回答說:“當然愿意,但我能幫你做什么呢?”釋圓禪師笑笑,讓小和尚去拿來了一只裝滿水的水壺,他把水壺遞給那個年輕人,然后又朝放在二樓禪房窗臺上的一盆蘭花指了指說:“你一邊坐在這里陪我喝茶,一邊給窗臺上的那盆蘭花澆水,好嗎?”年輕人一聽就笑了:“禪師,你一定是在和我開玩笑吧,蘭花在二樓的窗臺上,那么高,我又怎么能一邊陪你喝茶,一邊給蘭花澆水呢?”
釋圓禪師聽了,笑說:“那么,你想過你自己嗎?你就是一盆渴望有人澆水的蘭花,但你卻站在高高的窗臺上不肯下來,又如何能接受到別人的灌溉呢?山谷里細水長流是因為它把自己放得最低,人也要像山谷一樣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如果都像這盆蘭花一樣高高在上,又會有什么長進呢?”
年輕人一聽,這才恍然大悟,連忙拜謝釋圓禪師下山拜師去了。
【哲理思索】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往往忽略隨后的那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師并不難,難得的是以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
【寫作方向】
放低姿態(tài);取長補短;發(fā)現(xiàn)別人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