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讀賈平凹的某本書,眼里心里都是省略號。二十歲那年,在父親的病榻前再次夜讀,感受到的盡是人物的鮮活和情節(jié)的凝重,一如成年人看《大話西游》,心中滿是沉重,再也笑談不起來。講“詩教傳統(tǒng)”經(jīng)年,常講常新。不能不感嘆,《詩經(jīng)》雖然是一本少年必讀的教材,可真正讀進去,還得到中年,要有閱歷且思維要縝密。
文本不是可以買賣的愛情,也不是任人拾取或丟棄的宣傳冊頁,它只為那些它中意的人而存在。黃德海先生一篇《始可與言詩矣:我讀〈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要告訴我們的其實就是這個意思,或許作者不好意思直說,就讓我來說吧。《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里kk朱孟實先生不看好的前五句,算是錢鍾書先生所謂的“博喻”之祖。詩人來這么一串比喻,沒有那么呆板,其心目中的伊人鮮活著呢!哪里會想什么技巧,美人如花,詠嘆尚且不足呢,誰還有心思想著技巧那勞什子!千載之下,蘇洵父子說得準,“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一次寫作,就是人神的一次交會。當然,這里是“我”與女神的交會。女神乍到,神魂顛倒,“我”尚且不知道自己在何處,又哪里還管得了“你”,特別是千萬年之后的“你”。
恰恰因為“我”的不管“你”,這首詩才更具價值??上?,你看,后世都讀出了什么!神來之筆中,有動靜相依,突出了取譬鋪陳之后的秋波一轉(zhuǎn),也見到“詩人的時代”作者心情的平和中正。理學家故作莊嚴的面孔上顯現(xiàn)不出這種心情。一定要真正的平和中正,才能唱出這么一首動人的歌。試想一下,如果這位女神出現(xiàn)在時下的任何一個場所,該需要多少夸張的動作和大呼小叫!所以,不用去吊書袋,只需要想一想,自己是否習慣了大呼小叫。如果已經(jīng)不再大呼小叫,那么,“始可與言詩矣”。
—沈章明
#沈勝衣:倫敦,書影憧憧的街與巷# 古老的書店像承載了很多故事的容器,一腳進去,不知會踏入哪一個人的回憶。流光駐足筆墨間,君立原地待誰來?
—微信@瀾南潛石S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