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滄海桑田的時光森林

2017-04-26 20:17:01農夫
綠色中國·B 2016年7期
關鍵詞:森林資源森林

農夫

中國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起源中心之一。這與遠古時代的神州大地擁有優(yōu)越的暖溫帶氣候、清澈綿長的河流和豐富的森林資源等適于人類生息的環(huán)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huán)境,決定了四、五千年前的古老神州擁有極為豐富的森林資源。尤其是“東南半壁”,更是處處林海茫茫,郁郁蔥蔥。即使是在今天的整個國土范圍內,那時的森林植被與其他景觀如沙漠、草原等相比,也占據絕對優(yōu)勢。據當代林學家凌大燮先生估計,按今天的國土面積推算,公元前2700年森林覆蓋率為49.6%(凌大燮,1983)。據趙岡(1996)推算,遠古時期我國森林面積至少有807億畝,中國的森林覆蓋率為56%。據馬忠良等(1997)人推算,在公元前2000年的原始社會,全國森林覆蓋率高達64%。多人研究表明,在遠古時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在60%左右是完全可信的。

這些蔥蘢郁茂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于我國年均降水量400mm等雨量線以東以南地區(qū),包括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qū)東部,森林覆蓋率約為90%。這時,“不僅黃土高原多森林,就是黃河流域也是森林遍地?!保ㄊ纺詈?,1990)孟子就曾經說過:“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草木暢茂?!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拔鞅卑氡凇卑ㄐ陆⒏拭C、內蒙古、寧夏、西藏、青海等省區(qū),森林主要分布于高山和河流附近。森林覆蓋率較低,約30%左右,其他地區(qū)為草原、濕地、荒漠、寒漠和雪山。

此時的森林不僅分布廣、面積大,而且森林植物和動物資源種類繁多、種群數量龐大,為人類提供著十分充足的衣食來源?!渡套印ぎ嫴咂罚骸拔粽?,昊英之世,以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奔词沟搅松檀匀皇腔⒙估趋缡殖R?,在甲骨卜辭中就可清楚地發(fā)現這一點。

考古發(fā)現說明,在4000年前的仰韶和龍山文化時期,竹類的分布在黃河流域是相當普遍的。北宋沈括曾在延州(今延安)發(fā)現筍竹化石(一說為三疊紀的新蘆木):“近歲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土下得竹筍一林,凡數百莖,根干相連,悉化為石……延郡素無竹,此入在數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無乃曠古以前,地卑氣濕而宜竹邪?”(沈括,1975)沈括據此推斷當地早期生有竹林。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文化遺址,年代為5600~6080年前,據考古發(fā)現有竹鼠骨骼遺跡,說明當時此地必有竹子生長(竺可楨,1973)。竹鼠是亞熱帶動物,今天分布于江南多竹地區(qū)。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建筑基址,被有的學者認為是五帝時代的堯都,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500~前1900年,考古發(fā)現有竹鼠遺?。ㄍ跏卮海?001)。在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鎮(zhèn)龍山文化遺址,年代約公元前2310~前1810年,考古發(fā)現炭化的竹節(jié),有些陶器的外形也似竹節(jié)。

隨著人類的進步,森林與人類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于是破壞森林,發(fā)展農業(yè)已勢不可當。列寧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保袑帲?974)毀壞森林以發(fā)展農業(yè),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開始。

黃河流域的森林

三千多年前,古老的黃河中下游河流縱橫,森林沼澤密布,氣候溫潤,許多野獸、飛禽、魚類棲息于此,《史記》中有殷商之地“麋鹿在牧,飛鴻滿野”的記載。從對甲骨文動物名稱的檢索中,我們可以見到商代棲息在中原森林、沼澤、草地中的動物類別。已經識別出的動物名稱有70多字,代表了30多種動物。有學者對殷墟出土的動物群二十多種進行分析,發(fā)現野牛、豬、麇鹿的骨骼占有80%以上,這種動物適應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區(qū)和濕潤的森林植被較好的環(huán)境中,這充分說明了當時中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征(李宏,2006)。

根據竺可楨(1973)的研究,從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屬于氣候溫暖濕潤期,黃河流域廣泛生長著反映溫暖氣候的闊葉樹和大片竹林;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氣候變得較寒冷、干旱,此后氣候又轉暖。

當時水資源比今天豐富得多。這可從地名文化中看出來。在山西省古今縣名500多個中,有88個是以河川為名,21個以水泉為名,4個以山水為名。根據史念??甲C,在遠古時期,“由太行山東到淮河以北,到處都有湖泊,大小相雜,數以百計”,其中較大的有山東西部的巨野澤,太行山東的大陸澤(今河北境內)。黃河在當時稱為河、大河,說明在西周時水還不是渾濁的。

黃河中游地區(qū)是人類活動較頻繁的地區(qū),森林資源受到人類影響的程度也較為嚴重。但即使如此,這里仍然分布有相當數量的森林。至于其它宜林地區(qū),按常理推測,森林資源當更加豐富。如《尸子》:“荊有長松文梓,梗楠豫章”。

濕地資源與今天有大的差異。據研究,華北大平原在先秦時期,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覆蓋良好,地表水來源充分。在微度起伏的廣大平原上存在著許多湖泊和沼澤。僅先秦西漢文獻提到的就有45個之多,如位于今河南省的大陸澤、熒澤、澶淵、黃澤、修澤、黃池、馮池、滎澤、圃田澤、萑苻澤、逢澤(池)、孟諸澤、蒙澤、空澤、濁澤、狼淵、棘澤、鴻隙陂、洧淵等,位于今河北省的雞澤、大陸澤、皋澤、海澤、鳴澤、大澤,此外在山東、江蘇、安徽也有許多湖沼(鄒逸麟,1987)。華北平原是如此,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qū)也應相類似。

當時,黃河流域有梅樹的分布。《詩·秦風》:“終南何有?有條有梅?!闭f明在西安南面的終南山有梅?!对姟L·召南》:“摽有梅,頃筐塈之”。在《左傳》中也常提到梅樹。梅樹的果實“梅子”是日用必需品,像鹽一樣重要,用作調味品?!渡袝ふf命》:“若作和羹,爾唯鹽梅”。

森林動物資源也遠較今天豐富,物種分布區(qū)域比今日廣泛?!渡胶=洝返摹渡浇洝凡糠钟涊d了獸35種、鳥76種、魚43種、蟲蛇33種(張鈞成,1995)?!对娊洝分刑岬降膭游锓N類也極其繁多。其中獸類有豹、虎、貔、熊、羆、豺、狐、盧、貉、馬、牛、羊、豕、鹿、鼠、兔等,鳥類有鴇、鶉、鳧、鸛、鶴、鴻、燕、雞、鵜、雉、鳩、鷺、梟、鴛鴦等,魚類有鱧、鯊、魴、鮪、鱒、龜、鼉等,蟲類有蜾、螟、蜩、螗、虺、蟋蟀等(周書燦,2006)?!对姟旐灐ゃ罚骸般奖嘶匆模瑏慝I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由此可知,春秋時期今淮河流域一帶仍然有大象分布,故淮水流域的民族曾向魯國貢納元龜、象齒之類的方物?!渡胶=洝の宀厣浇洝の鞔我唤洝罚骸澳仙剑隙嗟に?,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獸多猛豹?!蹦仙綖榻K南山,為秦嶺的主體和西段。猛豹又謂貘,就是大熊貓。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秦嶺山地即出產大熊貓(何業(yè)恒,1992)?!对姟ご笱拧れ`臺》:“鼉鼓逢逢?!秉兗唇裉斓南≌鋭游飺P子鱷?!蹲髠鳌でf公十七年》有“冬,多麋”的記載,說明當時華北平原有許多適生于溫暖濕潤的沼澤環(huán)境下的四不象麋鹿。戰(zhàn)國時楚國著作《楚辭·大招》:“孔雀盈園”。這里指的是飼養(yǎng)的孔雀,卻反映當時楚國(今湖北、湖南等地),可能有野生孔雀分布。(文煥然等,1981)

隨著人口的增加,為了開拓耕地而破壞森林。《詩·周頌·載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边@說明在耕作之前先進行除草砍木的準備工作?!吨芏Y·地官》:“不易之地家百晦,一易之地家二百晦,再易之地家三百晦?!笨梢?,當時施行輪耕制,每人所擁有的耕地數量是相當大的。燒柴也是森林消耗的一個重要方面。古代狩獵常采取用火燒林以驅趕并捕獲野獸的方式,對森林破壞也十分嚴重。

部落之間頻繁的兼并、征服和戰(zhàn)爭,也導致森林的嚴重破壞。據文獻記載,春秋300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述》)。戰(zhàn)國250余年間,發(fā)生大小戰(zhàn)爭220余次(張岱年等,1994),“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蹲髠鳌べ夜辍罚骸皶x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薄蹲髠鳌は骞拍辍罚骸岸拢T侯伐鄭,……趙武魏絳斬行栗(行道樹)?!薄稇?zhàn)國策》卷四:“中國無事于秦,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p>

為了營建宮室多要砍伐林木。齊國“晏子對(景公)曰:‘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宮室,多斬乎伐,以偪山林?!保ā蛾套哟呵铩绕獑柹系谌罚肚f子·人間世第四》:“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明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喪葬也大量地消耗木材。據1978年考古發(fā)掘所見,周考王八年(前433年),楚國曾侯乙葬于湖北省隋縣的棺槨墓室用木材達380立方米,木槨四周填木炭12萬斤以上(張鈞成,1995)。

從總體上,盡管森林遭受到多種因素的破壞,但由于那時畢竟人少,森林資源仍然很豐富,尤其是山地和人口稀少的邊遠地區(qū),那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也很優(yōu)美。由于上述毀林開荒種田、戰(zhàn)爭、薪炭、建筑等原因,我國的森林資源受到很大的破壞。森林受破壞的區(qū)域和程度與人們活動的區(qū)域和強度相一致。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一直是華夏民族活動的中心,相比之下,這里的森林遭受破壞的程度也最為嚴重。到戰(zhàn)國時,在有些地區(qū)甚至出現濯濯荒山。如孟子所說的臨淄附近的牛山便是如此:“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孟子·告子上》)據此可以推想其他類似地區(qū)的森林遭人為影響的情況。全國森林資源的變化,據估算,森林覆蓋率大約由西周末的51%降低到戰(zhàn)國末的46%左右(樊寶敏,2001)。

當時森林資源比現代豐富得多,與此相應的沙漠面積遠沒有今天廣。今天的毛烏素沙漠地區(qū),早在戰(zhàn)國時期曾是一片“臥馬草地”,并有相當數量的森林分布。據史書記載,直到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期,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樓蘭、且末、精絕、若羌等地仍是人口興旺的綠洲(朱俊鳳等,1999)。

黃河水清且水量大。盡管是“坎坎伐檀”之聲不斷,但卻見到“河水清且漣漪”(《詩·魏風·伐檀》),說明黃河在西周時水是清的。到春秋時(前565年),則產生了“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左傳·襄公八年》)的感嘆,說明黃河之水已變黃了。但比今天的黃河水要清得多。當時黃河中下游水患情況很少發(fā)生。據統計,在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1850年間,黃河在中下游地區(qū)共發(fā)生泛濫7次,改道1次,平均231.25年發(fā)生一次水患。

穿越千年時光的森林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經過了1865年之后,到公元1644年中國歷史進入了大清王朝時代。滄海桑田,無論是自然還是社會都與秦代之前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清代前期,我國的森林資源已主要集中分布于東北和西南地區(qū),其他地區(qū)由于長期的開發(fā),天然林已很有限。

東北地區(qū)尤其是北部,森林未進行大規(guī)模開發(fā)(熊大桐,1997)。清·吳桭臣《寧古塔紀略》記,康熙年間(1662-1722),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一帶、老爺嶺地區(qū)有茂密的森林。清·汪灝《隨鑾紀恩》,記載當時大興安嶺多落葉松純林。這種情況與清朝統治階級保護其發(fā)祥地,而實行的“四禁制度”,即禁采伐、禁農墾、禁漁獵、禁采礦,有密切關系。經過百余年的保護,森林茂盛、禽獸繁多,成為全國著名的林區(qū)。這對后世開發(fā)利用影響很大。

華北地區(qū)除太行山、恒山、燕山等山地有一些森林外,其他地區(qū)多無森林。清乾隆年間(1736—1795),盤山(在今天津薊縣)“松以百萬計,……大者數圍?!保ǜ]光鼐,清)

在西北地區(qū),據清·吳燾《游蜀日記》載,終南山仍有原始林。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從今陜西周至到洋縣逶迤數百里也有森林,入山伐木者不下數萬。而黑水河上游老林,清道光二年已退縮到老君嶺,辛峪、黑峪和西駱峪的森林都已伐光。洮河、白龍江流域,清代仍保有較好的原始林。六盤山到清代還有殘存的森林(《隆德縣志》,清)。賀蘭山淺山區(qū)森林遭到破壞,深山區(qū)仍是“萬木蘢清”。清《民樂縣志》祁連山清代“森林很多,峰巒突出,松林蔥蔚。”天山森林直到清末未進行大規(guī)模采伐。

東南地區(qū)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各省發(fā)展人工林。寺廟附近有部分天然林。清《句容縣志》記載,南京牛首山“古木參天,山深林密”。浙江江山、東陽、浦江、開化等縣邊遠山區(qū),天目山有部分天然林。安徽仍有較多森林。清《鳳陽縣志》,鳳陽觀音山“舊多櫟樹,雍正間(1723—1735)猶有六千株,樹皆合抱,遍布山谷,郁然陰森?!蓖钅系哪仙胶途湃A山的天然林相也較好。

華中地區(qū)的湖北西部神農架地區(qū)清代仍然有豐富的森林。清·嚴如《三省邊防備覽》從神農架到房縣,“沿途山大林深,險峻異常,……均為千百年來未辟老林,青蔥連天?!鼻濉洞笄逡唤y志》麻城龜峰山“自麓達頂,二十里許,多虬松?!焙衔鞑坑醒┓迳?、武陵山綿亙,明清時森林仍多。湖南北部洞庭湖地區(qū)及周圍山地林木種類較多。清《乾隆一統志》,到清代,巴陵(今岳陽)福圣山“松柏暢茂”。湖南中部湘江中下游流域和資水流域多低山丘陵。湖南南部殘留的天然林較多,人工林也很多。江西清時期仍有較多森林。江西南部,龍南玉石巖“山靈叢郁休瞻日,云樹彌漫不見天。” (《江西通志》,清)

在華南,廣東各地還有不少森林。據清《新修廣州府志》(1673):“番禺以東至從化,皆深山大林,或終日行無人跡。至于香山(今中山)、新會、新寧(今臺山),……林木之多,不可勝計?!敝榻掠瘟饔?、北江沿岸、西江谷地和粵北山地都有較多森林。廣西東北部南嶺地區(qū)不乏森林。廣西北部仍有大面積天然林。清《廣西通志》,清代蒼梧文殊山“林木蓊郁”,銅鑼山“林樹參天”。

西南地區(qū)的四川仍有一些天然用材林,還有較多人工種植的經濟林。貴州東北部梵凈山地區(qū)尚有大面積森林。清《貴州通志》:“思遠、鎮(zhèn)遠、銅仁等府屬縣,地周六百余方里,森林茂密,古木蔭森?!鼻濉洞蠖h志》:大定(今大方)“辟處西南深林巨箐之處也。迨后居民漸多,斬伐日甚,山林樹木所存幾稀”。在云南與交趾(今越南)交界處,森林連亙數百里。趙翼的《樹海歌》記有:“洪荒距今幾萬載,人間尚有草昧在。我行遠到交趾邊,放眼忽驚看樹海。山深谷邃無田疇,人煙斷絕林木稠……”(陳嶸,1983)可以為證。

清前期,盡管森林更新和人工造林都有較大發(fā)展,但被砍伐損毀的森林資源更多,故總的說來,全國范圍內森林面積、蓄積及野生動物急劇減少。森林覆蓋率大約由21%下降到17%,平均每100年降低2個百分點(樊寶敏等,2001)。此期,森林破壞的地區(qū)重點是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西南地區(qū)的天然林,中原地區(qū)已基本上無林可采。

森林的反作用力

據統計資料,1912年到1946年,全國各省植樹造林共計13.79億株(熊大桐等,1989)。但損毀的森林大大超過天然更新和新造的森林,因此就全國來說森林還是越來越少。森林資源受破壞的原因,除了農墾、建筑、薪炭等生產生活因素外,還有帝國主義掠奪和戰(zhàn)爭。

中國自古到今,人口由少變多,且呈加速增長。而森林資源卻與此相反,由多變少,也呈加速度遞減。這是由于人類在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以農耕為主的時代,不得不為了生存而擴大耕地和獲取林產品,以養(yǎng)活越來越多的人口,改善生活條件。森林受破壞的地區(qū)與人口遷移有關,人口所及之地肯定要遭受破壞。而且,森林受破壞的程度與人口密度有關,密度越大,破壞則越嚴重。中國人口眾多,除少數大城市和產煤地區(qū)的部分居民用煤外,城鄉(xiāng)居民大多以木柴、木炭作燃料。我國的森林受破壞的程度如此嚴重,從大約60%下降到10%左右,這顯然與我國歷史特別悠久有關。我國自古到今不知共生存過多少億萬人口,這一點,世界上其他歷史短的國家是無法與中國相比擬的。

森林資源的變遷,在遠古和上古時代破壞慢,到中古時代破壞變快,近代更快,這一方面與人口多少有關系,另一方面,也與這段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從總體上說沒有超越農耕時代有關。當然,近代中國森林的減少與帝國主義者的掠奪有一定聯系,但這歸根到底與中國經濟、軍事、政治、科技不發(fā)達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1949~1980年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森林資源從總體上是下降的,覆蓋率由建國初期的12.5%下降到1981年的12.0%;活立木總蓄積由116億立方米下降到102.6億立方米。此后直到20世紀中頁,森林面積和蓄積才出現回升。這與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并逐漸擺脫農耕階段走向工業(yè)和后工業(yè)時代有關。目前,我國森林面積達到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1.63%,森林蓄積量達到151.37億立方米。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下降的情況下,中國森林資源連續(xù)30多年持續(xù)增長。盡管這樣,中國的生態(tài)還十分脆弱,生態(tài)問題仍然是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今天的中國,綠色總量需要增加,沙化土地需要治理,森林資源、濕地生態(tài)和生物多樣性需要保護,這些都是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面臨的繁重任務。近年來,中國堅持綠色發(fā)展、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的發(fā)展戰(zhàn)略,為林業(yè)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如今,我國林業(yè)已成為實施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保障。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防沙治沙中林業(yè)是重要內容;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fā)展中,生態(tài)是要率先突破的重要領域之一;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把修復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擺在了壓倒性位置。這充分證明了在中國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下,生態(tài)建設已成為重要的投資領域。而中國林業(yè)發(fā)展也正處于從觀念到措施發(fā)生深刻變化的黃金時期。中國林業(yè)要牢牢抓住各種發(fā)展機遇,加快推進林業(yè)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林業(yè)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緊緊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我國“十三五”時期(2016-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推進林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根據“林業(yè)十三五規(guī)劃”,到2020年末,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65億立方米以上,森林生態(tài)服務價值達到15萬億元,森林植被碳儲量達到95億噸,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林業(yè)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國土比例穩(wěn)定在17%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000萬公頃;2020年林業(yè)旅游休閑康養(yǎng)突破25億人次、林業(yè)產業(yè)總產值達到9萬億元、林產品進出口額達到1800億美元,林業(yè)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13億中國人民的中國夢,實現林業(yè)現代化是中國全體務林人的林業(yè)夢。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中國林業(yè)部門將牢固樹立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生態(tài)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環(huán),使所有中國公民享受到天藍、地綠、水清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

猜你喜歡
森林資源森林
森林保護和森林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
綠水青山里的奮斗足跡之森林資源督查
保護好森林資源 讓林區(qū)青山常在
紅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16
新形勢下北方森林資源保護探討
現代園藝(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42
哈Q森林
新形勢下加強森林資源檔案管理工作的構想
哈Q森林
迷失在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应用必备| 邵武市| 和政县| 巴彦淖尔市| 龙州县| 深泽县| 无棣县| 陵水| 辰溪县| 大同市| 固始县| 克山县| 威远县| 馆陶县| 迁安市| 宽城| 长治市| 赤壁市| 敦化市| 八宿县| 宁蒗| 大安市| 都兰县| 乡城县| 南雄市| 涞源县| 开平市| 石家庄市| 镶黄旗| 马尔康县| 南靖县| 灵武市| 亳州市| 泸定县| 沙雅县| 抚顺县| 东至县| 莆田市| 乌兰浩特市| 虞城县|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