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鼎鼎
現代化的治理或許很難清晰定義,但至少應包括對社會更精細地管理,對百姓憂樂更費心地“緊張”,對規(guī)劃態(tài)度有條不紊地踐行。這其中,為枯井標注地理信息、為窨井加上安全防護網都在其列。
這是河北蠡縣鮑墟鄉(xiāng)中孟嘗村男童在落井后被找到所耗費的時間,而且孩子已經死亡!
四面八方趕來的陌生人,為救援不舍晝夜,有一線生機決不放棄。在社交媒體上,男孩的安危也成為許多人的緊張。然而,我們并不需要贊歌,要的是痛定思痛,是亡羊補牢。
對生命的尊重也許可以分兩種:一種是這樣的事后搶救,另一種則是不那么興師動眾的事前預防。時間點一移動,結果完全不同。無論是出于生命考量還是成本計量,不能事先預防而要去事后搶救,都讓人遺憾。
耗時耗力救援,無非因為設施不牢,一個不安全的井蓋不嚴實,吞噬的或不止是一條生命。根據一份2011年的統(tǒng)計顯示,僅蠡縣就有地下取水井11864眼,其中機電井779眼。2015年至今,在北方大地上,公開報道的意外墜井事件達29起,31名墜井者中近八成是兒童,近四成未能搶救過來。
年久失修、作物變化、地下水位下降,這是廢棄枯井產生的原因,但并不能構成傷人的理由。是井蓋不嚴,還是因為安全管理的態(tài)度不嚴?
安全管理本質上是一種生命管理。前些年,有媒體報道志愿者赴河北等地標注廢棄井,但光靠零星的志愿者行善,既不妥當也不全面,效果也有限。眼下最需要的是全面的排查、整改與管理。該修的修起來,該回填的填起來,管理失序就建章立制。若不能以此為訓落實責任及時整改,枯井噬童的慘劇不會杜絕,只會讓后人復哀后人。
有人說這是鄉(xiāng)村治理的失敗,但其實城市中不乏類似的問題。小區(qū)窨井蓋缺失屢屢成了致命的“殺手”,城市遭暴雨井蓋被頂開沖走導致行人陷落的新聞也時有曝出。補救的方式不難,就是安裝窨井防護網,堵住傷人的“大嘴”。但從現狀看,不是所有城市都及時跟進了,也不是慘劇發(fā)生后就能真正改變了。好了傷疤忘了疼,這才是悲劇真正的悲哀所在。
建一道兜住悲劇的安全防護網并不難,真正難的是在思維上建立安全網。今天的中國,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從上到下的重大議題?,F代化的治理或許很難清晰定義,但至少應包括對社會更精細地管理,對百姓憂樂更費心地“緊張”,對規(guī)劃態(tài)度有條不紊地踐行。這其中,為枯井標注地理信息、為窨井加上安全防護網都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