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發(fā)明
移風易俗,成語,改變舊的風俗習慣。語出《荀子·樂論》。“風俗”一詞,《辭海》指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習慣上,人們將由自然條件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guī)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guī)則不同,稱之為“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俗因時因地而異。風俗作為社會傳統(tǒng),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原有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即所謂“移風易俗”。移風易俗,其現(xiàn)代意義通常指在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情況下,由政府干預或社會組織協(xié)助參與,具有明確目的性地破除陋習,培養(yǎng)社會文明新風尚的行動,是積極的文化變革。
《荀子》云:“無國而不有美俗,無國而不有惡俗”,一定時期的風俗本身可以混雜善惡美丑。風俗隨時代發(fā)展要革故鼎新,若沒有移風易俗,便很難代之以進步的社會生活方式,形成文明新風尚。移風易俗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一以貫之的基本主張。毛澤東曾經(jīng)先后提出“兩個務必”和“移風易俗,改造國家”等主張,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要求“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傊?移風易俗是弘揚時代文明新風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社會文化建設、對弘揚社會主旋律至關重要。
移風易俗的目的是通過風俗改造,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生態(tài),提升干部群眾人文素養(yǎng),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至于如何移風易俗,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和方法。要教化美化,思想感化?!皬V教化,美風俗”。我們要加強對民眾的風俗引導,要旗幟鮮明、大張旗鼓地向全社會發(fā)出倡議,大造聲勢,大聲疾呼,大力營造移風易俗的輿論氛圍,在全社會形成共識,使風俗改良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要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地方風俗中的人文內(nèi)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倡導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禮儀,革除陋習,激濁揚清,移風易俗,形成社會文明新氣象。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倘若不深入民眾的大層中,把他們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分別好壞,立存廢標準,而于存于廢,都慎選施行的方法,則無論怎樣的改革,都將為習慣的巖石所壓碎?!彼自捳f: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移風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需要水滴石穿的功夫,貴在持之以恒,重在實現(xiàn)常態(tài)化、長效化。
移風易俗,任重道遠。風俗之變,關系盛衰。倡導移風易俗,樹立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既是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一個公民責無旁貸的義務。要切實弘揚社會正氣,凈化社會風氣,抓黨風政風促社風民風,打贏反對“四風”的持久戰(zhàn),推動這場深刻的風氣變革,為反腐倡廉建設凝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