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笛作為我國最為傳統(tǒng)的樂器之一,有著豐富的樂隊實踐史。但自近代以來,由于受西方音樂的影響,竹笛在樂隊中的問題突顯。本文在當前多元的文化視野下,從傳統(tǒng)樂隊與交響化民族樂隊兩個方面對竹笛的運用問題做出反思。面對問題,弘揚傳統(tǒng),更需要文化自覺意識。
[關鍵詞]竹笛;民族樂隊;文化
[中圖分類號]J6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8-0067-02
笛子,因大多是竹子做的樂器也稱竹笛。別小看這竹笛,人民音樂家聶耳當年就是被這笛聲吸引隨木匠學起竹笛從而走上革命音樂道路的。說起竹笛的歷史,學術界此前有些爭議,日本林謙三認為我國竹笛是來自印度,南派竹笛代表人物趙松庭對此反駁認為,從湖北隨縣出土的文物看,竹笛是我國自古就有,歷史確實很悠久。宋元以來,隨著戲曲的發(fā)展,竹笛被廣泛運用于各劇種中,承擔領奏如柳子戲、梅林戲等。早期的“二人臺音樂”只有一竹笛伴奏,也承擔協(xié)奏任務,但這些都是伴奏角色,到了近現代竹笛有了曲笛和梆笛之分,后又產生“新派”,新中國成立后才作為獨奏樂器登上舞臺?,F如今,不管有無建制的樂隊,甚至是業(yè)余的文藝團體,竹笛都是少不了的樂器,被稱為很有“人緣”的樂器。甚至可以說,沒有竹笛就沒有民族樂隊。
一、竹笛與傳統(tǒng)民族樂隊
長期以來,我們對包括竹笛樂器在內的民族樂器缺乏正確認識,處處用西方交響樂隊的標準來比照民族樂隊。認為民樂隊音域太窄,甚至連音色也覺得刺耳,至于那些如“轉調不方便”之類的話語,更是赤裸裸的西方眼光。不能不說,早期民族樂隊建立的探索者們確實做出了突出貢獻,彭修文正因為在這方面的探索成就了他非凡的事業(yè),也推動了中國民族樂隊建設與發(fā)展。但也確實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有些人總認為西方樂隊運用的樂器演奏出來的效果很“純”,而民族樂隊因使用了竹笛、二胡、嗩吶、板胡、三弦等個性樂器顯得不“純”。其實,這是嚴重的誤解,這其實反而是民族樂隊的特色,僅就純不純的角度看,也不能一概而論,如竹笛這種樂器的親和性就比較好,所以才會被廣泛使用。
就竹笛在傳統(tǒng)樂隊中的地位來說,就有其特殊性。傳統(tǒng)樂隊并非像今天模仿西方樂隊那樣有經過嚴格的配器處理而獲得的總譜,并由嚴格按照總譜指揮的樂隊協(xié)作演奏。傳統(tǒng)樂隊,由于條件限制,不可能養(yǎng)那么多人,樂隊指揮一般由司鼓兼任,所以,就連梅蘭芳也不敢得罪司鼓員。司鼓可是個大忙人,始終用鼓板配合著演員。以前的樂隊譜,也只是大概旋律框架,表面上看是大齊奏,其實是不可能齊奏的,比如竹笛如嚴格按照連續(xù)的四分音符演奏必然使得其難以發(fā)揮出樂器自身的優(yōu)勢,但連續(xù)十六分音符演奏又會使低音部疲于奔命而渾濁。所以,一般采取“死譜活奏”策略,即根據主旋律做即興式加工并與其他樂器共同為取得最佳效果努力[1],這種即興性樂隊演奏就是一種特色。總體上看,竹笛在傳統(tǒng)樂隊中的技巧可以用“引、承、托”來概括,“引”即在唱腔之前的一段導引,現在可以說叫前奏,“承、托、幫”就是在竹笛導引出唱腔后,接著的演奏作用主要是托腔。如“林沖夜奔”中的每句唱腔就是在笛子渾厚的音色承托下,顯得唱腔悲、憤、怒,以及林沖的無奈與反抗[2]。但具體到某種劇種又有更為細致的區(qū)別。如江南絲竹與昆曲中的竹笛有著不同的演奏原則。昆曲是“曲牌體”,其腔調清柔婉轉且不失雄堅與悲激。竹笛主要用于“托、幫”唱腔,因此,就要以“鳳頭、豬肚、豹尾”為原則來演奏,即:“出字起音要有噴口,收字歸音要率,中間的行腔要有起伏變化”,剛柔相濟而富有彈性。江南絲竹是器樂曲,優(yōu)美、清澈、柔和、流暢的聲音特征要求作為主奏樂器的竹笛演奏起來要富有感染力,以便形成“心平氣和、精致細膩、惟妙惟肖、華麗圓潤”的特點[3]。總之,竹笛這種樂器,原則上要在需要氣氛的時候進入,到了唱腔時退出。但唱腔的前奏、過門、尾奏時要進入,演員開始演奏時退出。在演唱需要激情的時候要隨即加入。竹笛的角色用一句民間諺語“巧胡拙笙浪蕩笛”來形容很恰當,相較特別靈巧的二胡和笨拙的笙而言,竹笛音色明亮,表現力很強。在樂隊中猶如一個風流的“浪蕩子”,不僅獨奏靈活,旋律優(yōu)美,還可隨意加花演奏,隨時穿梭進行。[4]
新中國成立初,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民族樂團成立,隨之,一個新型民族樂隊成立起來,初建時的方針是建立一個“包括各種民族音樂形式的綜合樂隊”,努力尋求民族的共通性。為了這個共通性,樂器改革提上日程。認為我們的樂器有特色,但同樣存在缺陷和落后的方面。如要發(fā)揮集體的巨大力量,僅使用特性樂器是不行的。為了追求和聲立體效果,就必須純化一些樂器,并克服各種樂器音律不統(tǒng)一的亂象。在管樂器方面,采用“十一孔的半音笛”。參照十二平均律來設置音孔[5]。盡管說是借鑒前蘇聯的經驗,實際上在今天看來是典型的“西方音樂中心論”思維。與此同時,一些傳統(tǒng)的樂隊被稱為“業(yè)余樂隊”且大量存在。今天看來,幸虧沒有都被“科學化”。
二、竹笛與現代民族樂隊
在現代的民族樂隊中,為了追求交響性,竹笛也有了新的使命。首先,雖稱是“民族樂隊”,但樂隊中逐漸加入了一些西洋樂器。竹笛必須要考慮與之融合相處的問題。如黃梅戲中加入長笛時,竹笛與長笛的演奏區(qū)別很大,兩種樂器相處肯定很困難,而這又沒有前車之鑒,所以必須進行思考。實踐證明,只要演奏者掌握這兩種樂器不同的演奏風格,特別在技法方面能運用自如,還是能做到融洽相處的。這就需要演奏員提高素質才能應對。在日常練習中,在氣息、口形、技巧上做出不同的吹奏練習方能同時駕馭這兩種樂器。當然,對一個人不同時演奏兩種樂器的情況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這時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發(fā)揮各自樂器的強項,如長笛吹奏時要突現“甜美、柔情似水”的特色,竹笛演奏時,要追求“明快嘹亮”的民族特色[6]。發(fā)揮這些特色用于樂曲不同的表現需要即可,而不是像以往傳統(tǒng)樂隊中,竹笛始終擔任穿梭的角色。
其次,關于定律問題,這涉及到音準問題。民間有句諺語:“死笙活笛沒良心的嗩吶。”相較笙的音準比較穩(wěn)定,嗩吶的音準最不穩(wěn)定,即“沒良心”,竹笛的音準雖不如笙,但比嗩吶要強。但所謂“活笛”,也就是說它的音準易變、不穩(wěn)定[7]。以前樂隊沒有那么多種類的樂器,樂隊的音準統(tǒng)一主要靠藝人的實踐。盡管竹笛音準不是非常穩(wěn)定,但也擔任過統(tǒng)一音準,即“定音”的角色?,F在樂隊通行西方標準,樂隊定音通常按照“國際標準音”440赫茲來進行。在20攝氏度左右,竹笛吹奏出這個頻率的音是沒問題的。但竹笛一旦遇冷、遇熱、干燥、過濕以及笛膜的松緊度都會影響到音準。所以,我們的先人規(guī)定,定黃鐘律管必須在孔子生日、泰山之陽(山南)、日行正中立竿無影時,吹其管而據以定律。中西思維是有差異的,西方數理化,中國實踐化,這個說法中對日期、時辰、位置、地點的規(guī)定,正如西方用440赫茲來表示一樣[8]。隨著科學化的要求,人們逐漸淘汰傳統(tǒng)的做法,采用十二平均律來統(tǒng)一律制,所以,許多樂器改良、改革實驗層出不窮。今天看來,這個做法也不是盡合理。中國有中國的習慣律制,不能全部采用十二平均律。
再次,竹笛在樂隊中平衡問題也值得關注。西方樂隊建制是經過幾百年歷練而成的,我國盡管也有自己的經驗,但按照西方建制來做還是個新問題。盡管竹笛也可分為高中低音的樂器,但畢竟不像國外那樣。竹笛的個性還是比較強的,很容易突出出來,尤其其音量大,音色亮,不容易與樂隊其他成員融合到一起。這就需要演奏人員從氣息控制,風門大小,角度高低等方面尋找到與其他聲部融合默契的方法。同時,根據樂曲的需要適時運用梆笛、曲笛和新笛進行吹奏方能找到和諧點。
第四,需要加強和奏意識練習?,F在人們已經習慣竹笛獨奏了,淡忘了曾經的竹笛都是擔任伴奏角色的。一些剛畢業(yè)的學生竹笛吹得很棒,但跟樂隊合作卻不盡如人意。其實,現代樂隊更需要伴奏角色的竹笛。獨奏或領奏畢竟不是全部。此外,與傳統(tǒng)樂隊不同的是,現在樂隊要看指揮,看自己的聲部,還要聽其他聲部并保持密切協(xié)作。此外,還有用譜問題。傳統(tǒng)樂隊的樂譜很簡單,幾乎就是主旋律,大多靠即興?,F代樂隊都是針對寫好的總譜進行演奏。但有些傳統(tǒng)樂曲雖仍可以完全照譜演奏,但絕對不是那個味,道理很簡單,就是不能死譜活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還是不能丟掉的,適當進行即興實踐鍛煉還是有必要的。
第五,審美觀問題?,F在大家都認識到文化是多元的了,并非只有西方那種所謂的“科學”。不同民族有自己的不同習慣,以前,人們對堅持自己民族習慣的人常以“保守”的態(tài)度來對待。現在看來,堅持自己民族的特點不是不思進取的那種“保守”,是民族自信的一種選擇。很遺憾的是,在竹笛學習中,有嚴重的西方化傾向。一些學校教師學生甚至用竹笛吹奏起鋼琴練習常用的哈農練指法。舞臺民樂比賽喜歡吹一些外國音樂改編的樂曲。外國的東西我們是要學習的,但不能以外國的標準為標準。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文化在全球受到關注和喜愛。費孝通提出“文化自覺”概念,竹笛也需要“文化自覺”。
三、結 語
藝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我們面對的已經不僅僅是以前農村的老百姓而是整個世界。因此需要在文化意識、相關藝術門類知識以及自己所從事的專業(yè)上不斷提高素養(yǎng)。
[參 考 文 獻]
[1] 肖鑒錚.戲曲小樂隊的演奏問題[J].當代戲劇,1996(03).
[2] 許建明.竹笛技巧在戲曲中的運用[J].藝海,2007(08).
[3] 永 清.談昆曲與江南絲竹中的竹笛演奏[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3(03).
[4][7] 程茹辛.民間樂諺二則[J].音樂愛好者,1981(02).
[5] 張晉德.一個新型民族樂隊的成長---介紹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民族樂團[J].人民音樂,1955(06).
[6] 吳 偉.西洋樂器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淺談長笛在黃梅戲樂隊中的運用[J].黃梅戲藝術,1996(02).
[8] 肖鑒錚.溫度對樂器音準的影響[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0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