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娟
我們誕生在家庭之中,家庭給予了我們很多,同時家庭也影響了我們很多:這影響有好,有壞。如果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在家庭中所受的影響,那就無法做到發(fā)現(xiàn)自己,更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在目前家庭中的所作所為對孩子的影響。
一想到家,都是溫暖的港灣。但是《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卻帶著一種冷靜,帶著一種理性,撥開了溫情的面紗,直面家庭帶給人的傷痛。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見很多家庭問題,如果你細細琢磨,就會發(fā)現(xiàn)家庭就是一個系統(tǒng),每個人都在按照角色運轉,如果你的角色總是固定的,那么和這個家庭系統(tǒng)就是僵化的,其中的人也是麻木的。
張女士,今年六十歲了,離開北京的丈夫和已經(jīng)結婚的女兒半年了,自己獨自在江蘇老家生活。她是家里長女,然后是三個弟弟、兩個妹妹。三個弟弟出生了,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兒,父親特別寵愛她,她從來都是對的,如果家里東西沒有了,即使是她吃了,母親也是追著三個弟弟打。她永遠都是享受最好的。家庭對她的寵愛,讓她沉溺其中,無法自拔。結婚成家之后,和老公關系不好,她總覺得老公永遠不如父母對她好。有了女兒之后,她對女兒照顧得無以復加。女兒只需學習,學習好是唯一的目標。女兒到大學之前都是和母親同床住,以至于大學第一年,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她都恐慌至極,無法入睡。女兒也只會考試、工作,生活自理能力差極了,連床都堆滿垃圾。張女士的離開并沒有對女兒、丈夫產(chǎn)生任何的影響。丈夫、女兒從來沒有給張女士打過一個電話。獨自相處的日子,她感慨自己:真是從小被慣壞了。
張女士六十年的歲月中依舊沉浸在父母的愛之中,無法獨立。父母的愛并沒有讓她完整,卻為她打了一個洞,這個洞誰都無法填滿。世間沒有像父母一樣的愛了,她就排拒一切,依賴并沉浸于過去的愛中。轉而,她把缺失的愛,無以復加地轉給女兒,培養(yǎng)出一個巨大的、冷漠的嬰兒。
愛之過度就是毒,張女士父母的愛有毒,張女士對女兒的愛也是有毒。
此時此刻,我們可以反思自己在家庭之中的角色。
曾幾何時,我們感慨獨生子女存在很多問題。其實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庭的問題。一個家庭,通過孩子折射出它的問題,孩子多的家庭,每個孩子承擔著不同的角色。而獨生子女,家庭所有的問題都通過他是一個人折射出來。
如何能夠培養(yǎng)出一個好孩子,培養(yǎng)出一個真正的人。首先,我們必須發(fā)現(xiàn)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傷痛,才能反觀自己又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一個家庭。我們的孩子就誕生在我們創(chuàng)造的家庭里。如果沒有父母真正覺醒,那就沒有孩子的真正成長。
書摘:
1. 一旦內心有了自貶的聲音,面對自己便成為一種痛苦的體驗?;谘a償和逃避的心理,人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虛假的自我,以便讓自己生存下去。這便是“假我”的出現(xiàn)?!凹傥摇钡墓τ檬强梢员Wo自己不去面對真實自我的痛苦及內心的寂寞。在偽裝多年以后。個人的真我將變得麻木,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假我所帶來的危機,遠超乎人的想象,因為許多為人父母者,內心也隱藏著自貶的心態(tài),不敢面對真正的自我,而且他們也曾被自己的父母遺棄過。成千上萬的人看似成人,說話及衣著都是成人,但是事實上都只是“大”孩子。這些表面長大、而內心不成熟的人管理著我們的學校、教堂,甚至政府,而且他們也都一個個成了家。這些不成熟的人所教養(yǎng)的孩子,將來也會成為不成熟的成人,從而構成了今日家庭的危機,進而構成我們整個社會的危機。
2. “假我”:由于真實的情緒與需求受到批評不被接受,孩子就會被迫發(fā)展出一個“假我”-一個按照社會文化或家庭需求塑造出來的角色。假我被長期認同后,人就會與真我愈加分離,感覺不到自己的真實感覺和內心的真實需求。
3. 孩子從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上學習對待自己:如果經(jīng)常被批評,他就學會在內心指責自己;如果經(jīng)常被羞辱,他就學會侮辱自己;如果經(jīng)常被漠視,那他就學會看輕自己。如果經(jīng)常被贊揚,他就學會欣賞自己;如果經(jīng)常被關愛,他就學會珍愛自己;如果被尊重,他就學會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