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英語詞匯豐富、同義詞眾多、句法復雜、表達方式多樣等導致在交際過程中產生歧義的現象,從詞匯歧義和句法歧義兩大類分析英語歧義現象。
【關鍵詞】英語歧義 句法學 詞匯歧義 句法歧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147-02
歧義(Ambiguity,又有譯為“含混”)是指未定義或定義不清楚而沒有明確含義的單詞、術語(term)、注釋或觀念。如果一個單詞、短語或句子,在意義上有兩種或多種理解,從結構上可作兩種或多種分析,就是歧義的。歧義存在于多種語種中,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而由于英語詞匯豐富、同義詞眾多、句法復雜、表達方式多樣等特點,導致在交際過程中產生歧義的現象就更為明顯?!坝⒄Z中的歧義現象涉及許多因素,但簡單說來,主要源于兩個方面:詞匯和句法結構”。下面主要從詞匯歧義和句法歧義兩大方面進行分析。
一、詞匯歧義(Lexical Ambiguity)
詞匯歧義就是人們對句子中的某個詞或詞組產生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歧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一詞多義引起的歧義。英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很多,在特定的語境中,一個多義詞不會引起歧義,但如果一個多義詞的幾種含義在同一句子中都成立,就會產生歧義。比如:
Jack is running after Mary.
The CEO turned out a capable department manager.
前一句中的詞組“running after”可理解成“追求”(Jack正在追求Mary),也可解釋為“追趕、追逐”(Jack正在追趕Mary)。后一句中turn out有“原來是……、攆走、趕出”等多種含義,因此第二句可理解為:CEO原來是一名能干的部門經理,還可理解為:CEO把一名能干的部門經理趕走了。
(二)詞類不同引起的歧義。一個詞可以有多種詞類,在英語句子中,由于詞類不同而引起的歧義隨處可見。像單詞back就有四種詞性:名詞、形容詞、副詞和動詞,用在句中就兼屬不同的句式而引起歧義。比如:In this competition, they noticed his back.句中如果把back看作動詞,該句可以理解為:在此次比賽中,他們注意到了他的退步;如果把back看作名詞,則可理解為:在此次比賽中,他們看到了他的背影。再如:The little girl was offended.其中的offended作形容詞時,句子的意思為:小女孩非常生氣;但如果offended和was一起理解成被動語態(tài),則句子的意思就改變了,翻譯成:小女孩被冒犯了。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
(三)同形異義詞引起的歧義。They found the new Hope Primary School.句中的found即可看作“建立、成立”的動詞原形,也可看作動詞find(找到、發(fā)現)的過去式,因此,此句可理解為:他們找到了那所希望小學;也可理解為:They have found the new Hope Primary School.他們成立了那所希望小學。
二、句法歧義(Syntactic Ambiguity)
在日常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由于詞語的搭配復雜多樣,句法靈活多變,導致人們對字面相同的句子根據句法結構的不同可以產生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理解,由此而引出的歧義稱之為“句法歧義”。
(一)動詞的變化形式相同引起的歧義。英語中的動詞有多種變化形式,其中現在分詞和動名詞的變化形式相同,在句法結構上容易產生歧義。比如:Driving cars can be dangerous.句中driving為動名詞,driving cars 看成動名詞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整個句子可理解為:To drive cars can be dangerous.(駕駛汽車可能有危險);也可把句中的driving看成是現在分詞,修飾cars,driving cars作句子主語,整個句子可理解為:Cars that are Driving can be dangerous.(行駛中的汽車可能有危險)。
(二)及物動詞后接雙賓語引起歧義。Browns mother found her son a nice fitness trainer.這個句子中的謂語動詞found后面接了雙賓語而使句子產生歧義。該句分兩種情況來理解,第一種:Browns mother found that her son was a nice fitness trainer(布朗的母親發(fā)現她兒子是一位很好的健身教練);第二種:Browns mother found a nice fitness trainer for her son(布朗的母親為她兒子找到了一位很好的健身教練)。
(三)非謂語動詞歧義。英語中有些動詞即可用作及物動詞,也可用作不及物動詞,這類動詞的不定式主動形式也可以表示被動意義,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引起歧義。比如:Peter is too friendly a boy to refuse.句中的動詞不定式的用法在理解上會產生歧義,即可理解為:“皮特為人友善,不會拒絕別人”,也可理解為:“皮特為人友善,不會被別人拒絕?!?/p>
(四)指代不清引起的歧義。在一個英語句子中,代詞的指代成分不明確,也會產生歧義。比如:The manager critisize the secretary because he is in low spirits.句中原因狀語從句中的代詞he指代不清,即可指代the manager,也可指代the secretary,因此也有兩種不同的理解,第一種:由于經理的情緒不好,因此批評了秘書;另一種:經理批評了秘書,是因為秘書情緒低落。
(五)否定含混引起的歧義。英語否定句由“情態(tài)動詞或助動詞+not+動詞原形”構成,但如果否定詞not的否定范圍不明確,也很容易產生歧義。比如:Peter did not attend Marys wedding to please his girlfriend.句中的not如果是否定謂語動詞attend,就可以這樣理解:Peter為了使他女朋友開心,沒去參加Mary的婚禮;但如果not是否定后面的不定式,句子就可理解為:Peter不是為了使他女朋友開心,才去參加Mary的婚禮的。
(六)并列結構引起的歧義。英語中一般由and連接兩個并列結構,這個并列結構的前面可以有一個分詞、形容詞或不定式作修飾語,如果這個修飾語限定的對象不明確,也會產生歧義。比如: Young professors and male teachers are more needed in our college.句中形容詞young可理解為只修飾并列結構中的professors(我們學校更需要年輕的教授和男教師),可也理解為修飾整個并列結構professors and male teachers(我們學校更需要年輕教授的和年輕的男教師)。
(七)狀語或狀語從句引起的歧義。一個句子中有兩個動詞,如果狀語的位置不同,也會使句子產生歧義,出現不同理解。比如:The girl watched her parents talking happily.此句可理解為:女孩看著父母親在高興地交談;或理解為:女孩高興地看著父母親在交談。英語里的比較狀語從句經常會省略一些成分,這樣的省略也容易產生歧義。比如:He knows Jack more than Mary.這是個由than引導的比較狀語從句,由于省略了某些成分,難以確定比較對象因而產生歧義。因此該句我們可以做以下兩種理解:
He knows Jack more than Mary does.(他比Mary更了解Jack。)
He knows Jack more than he knows Mary.(他了解Jack比了解Mary多。)
(八)定語或定語從句引起的歧義。定語或定語從句像狀語或狀語從句一樣,如果位置不恰當,修飾層次不明確,句子也會產生歧義,比如:Little Tom likes the new toy car in his school bag that his mother bought for him yesterday.該句定語從句的先行詞可以是the new toy car,也可以是his school bag,修飾的對象不同,理解也不一樣,從而使句子產生歧義。同樣,分詞短語作定語時,如果修飾層次不明確,也會產生歧義。比如:Can you see the boy beside the gentleman drinking water?該句中的分詞短語作定語即可修飾the boy(紳士旁邊正在喝水的男孩),也可修飾the gentleman(正在喝水的紳士旁邊的男孩),因而引起了理解上的分歧。
(九)詞性或句法功能不清楚而引起的歧義。英語句子中由于詞性或句法功能界定不清而產生的歧義也非常普遍。比如: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can attend the meeting.句中if引導的從句句法功能不清,即可理解成條件狀語從句,也可理解成know 后面接的賓語從句,從而引起句子的歧義。兩種理解分別為:If you can attend the meeting,please let me know.(條件狀語從句);Please let me know whether you can attend the meeting or not.(賓語從句)。
通過以上的舉例分析可以看出,英語中的詞匯和句法歧義現象十分普遍,涉及各種詞類和句法結構,而且不同的歧義都有很強的特異性,不容易發(fā)現其中規(guī)律,歧義性是語言固有的屬性,我們無法避免。因此,在具體的語言交際過程中,可以根據語言環(huán)境或上下文,在多義詞的多個含義中選擇最恰當的含義,對句子作出符合情境的理解。
【參考文獻】
[1]Kees Van Deemter,Stanley Reters.Semantic Ambiguity and Under specification[M].Standford,Calif.:CSLI Publications,1996
[2]章艷.英語中歧義句的常見類型[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王少杰.英語歧義現象解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6(1)
[4]項成東.歧義的認知機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4)
[5]張克禮.英語歧義結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文艷玲(1975— ),女,湖南永州人,柳州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英語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生班學歷,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