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
他乃百官之楷模,他是被清圣祖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代官員于成龍。清官多酷,于成龍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于成龍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于成龍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于成龍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于成龍享年67歲.,但是真正出仕是在45歲的時候.,為官只有短短的20幾年時間.,但足以羞煞那些為官一世的平庸之輩.,他不為勢利所屈,不畏強權(quán),不為名利,一心只想為百姓謀福祉.。幾百年過去了.,于成龍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一直在影響著后人.。
而至于一代廉吏,究竟廉在哪里?或許可以從四個歷史上記載的當(dāng)時百姓為于成龍起的綽號說開去。
“半片鴨知縣”
于成龍,字北溟,號子,1617年生于山西省永寧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北武當(dāng)鎮(zhèn)來堡村人。于成龍自清世祖順治十八年(1661)出仕,為官20余載,小至七品縣令,大到封疆大吏、大學(xué)士、贈.“太子太保.”,均仕途順暢,一路扶搖直上、平步青云,古今罕見。
于成龍任羅城縣知縣,過慣了窮苦日子的于成龍,本可以借此機會大撈一把,但是他沒有。他的清廉,老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認(rèn)清了于成龍是個清官以后,知道于成龍日子過得清苦,百姓們紛紛自發(fā)給于成龍送糧食,有的送雞鴨,有的送山貨美酒,老百姓們都知道送給他錢,他一定會拒絕,只好送一些吃的給他,作為報答,但于成龍并不接納百姓的好意。
有一年中秋節(jié),于成龍的兒子從山西千里迢迢到廣西探望他,要他告假回鄉(xiāng),探看母親。于成龍的兒子從家鄉(xiāng)帶來了一只臘鴨,給父親下酒,誰知到了羅城縣,父親并沒有錢和兒子過中秋節(jié),父子倆只是割了半邊臘鴨。過了節(jié),他請假獲準(zhǔn),父子上路回家時,百姓們聽說了,知道于成龍老家一定也缺衣少糧,紛紛湊足了份子錢來到縣衙,準(zhǔn)備把份子錢交給廷翼,但是,還是被于成龍拒絕了。于成龍盤纏不夠,路上沒錢買菜吃,只好又帶了兒子從家鄉(xiāng)帶來的那半邊臘鴨上路做菜肴。父子倆一路風(fēng)餐露宿,終于回到家鄉(xiāng),當(dāng)?shù)氐陌傩章犝f了這件事,從此都叫他“半片鴨知縣”。
于成龍為官清廉厚道是事實,清廉奉公也是他20多年為官的準(zhǔn)則,到最后也還能堅持自己的操守。
雖然,官越做越大,但卻愈加清貧。他在仕途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全憑“清廉”二字。
“于青菜”
于成龍一生勤政廉潔,“屑糠雜米為粥,與仆共吃”,“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人稱“于青菜”。直到后來,當(dāng)上了兩江總督那樣的封疆大吏,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堅守操守,不拿百姓一分一文,堅持每天吃青菜白飯。他自羅城出仕以來這20多年里,吃青菜、粗糠的日子從來就沒有間斷。
在《廉吏于成龍》劇中,位高權(quán)重的按察使于大人卻依舊“空空蕩蕩一間房,一桌二椅一張榻,冠戴一套靴一雙,一條薄絮疊床上。”心中想的是:“無病休嫌瘦,奉公莫怨貧,知足無煩惱,布衣樂終身。非吾之有莫伸手,非分之財不進門?!彼顚氋F的財富,正是懷中抱著的履職各地的泥巴坨坨。難能可貴的是晚年已身居太子太保之職的于成龍,仍然堅持著“一清二白”的簡樸生活。到他死的時候,木箱子里面也只有一套官服。
于成龍當(dāng)時趕赴福建上任的時候,行李非常簡單,只有一床破棉被,一件官服,還是舊的。乘船去福建,他曾在黃州買下幾筐蘿卜,堆滿了船艙。船夫問為何帶蘿卜,于成龍說,這是我沿路的口糧。
于成龍剛剛被升為福建布政使他將自己全部的財產(chǎn)捐給福建省的貧苦百姓,自己沒有留下一分錢,就連伙食都斷了。急需用錢的時候讓下人到街上當(dāng)鋪去當(dāng)點值錢家當(dāng),但他所有的家當(dāng)無外乎就是一些破舊的衣物。當(dāng)鋪老板嫌棄衣服太過破舊不收。堂堂二品大員,如此清廉職守。
于成龍飽受皇恩,傾權(quán)一時,作為漢人能受到康熙如此恩寵,實屬難能可貴。盡管如此,于成龍沒有恃寵專橫,自始至終恪守廉潔。于成龍也沒有像其他朝廷大員一樣,攜家?guī)Э冢谀睦镒龉?,家眷就跟隨到哪里,于成龍為官以來,一家?guī)资诙剂粼谏轿饔缹幚霞?。出仕之前,表明心志:此行不以溫飽為志,以天下蒼生為念,所以,家眷跟著他上任的話,非但沒有清福可享,反而跟著受累。更甚,于成龍為官20余載,幾乎沒有給家里寄過錢物,家人生活相當(dāng)清苦。
“于情義”
于成龍每到一地任職,情重百姓,顧念蒼生,以百姓利益為重,這可謂是大情義,至于小情義,也是隨處可見。大愛無疆情似川。
于成龍不光是清苦,還讓富戶解囊濟災(zāi)。行動大于語言,他以身作則,甚至把僅剩的一匹供騎乘的騾子也“鬻之市,得十余兩,施一日而盡”。
做了高官必然會有厚祿,于成龍將朝廷發(fā)給他的俸祿絕大多數(shù)都捐給了災(zāi)民,自己只留下少許的酒錢。他就任時正逢大災(zāi)之年,看著老百姓這樣過苦日子,于成龍心里非常難過,連他自己的微薄奉祿,也拿出來救濟災(zāi)民。
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天,康熙第一次南巡,南巡期間,他順便探聽了于成龍在江南時的政績。康熙帶著一幫大臣微服江南民間,見街市一民居家中供奉著于成龍的塑像,正虔誠朝拜,于成龍的塑像正放在他家的客廳正中,所以康熙和大臣們一眼就能看到??滴鹾痛蟪紓儺a(chǎn)生了好奇心,于成龍再怎么深得民心.,也不至于讓百姓如此對待吧?于是問道:“為何將于成龍做成塑像當(dāng)作神靈供奉在家里?”老漢嘆了一口氣.,神情肅穆地說:“于大人是我們一家的恩人。我們一家老小不是地道的江南人,而是客居在此,早年‘三藩爺之亂的時候.,兵荒馬亂.,我們一家四處飄零.,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又開始鬧糧荒.,是于大人將他身上僅有的幾兩銀子拿出來送給我們,救了我們的命,聽說他自己卻是以粗糠粥充饑?!笨滴鹾荏@訝,想不到于成龍如此深得民心。這次微服出巡,康熙看到在江南的街道上,甚至有酒家為了紀(jì)念于成龍,將自己店里的酒命名為“于成龍酒.”。
在任省府大員期間,于成龍居然會因接濟小叫花子,窮到讓傭人將自己的冬衣送到當(dāng)鋪去,平日則是粗茶淡飯,且僅有一襲官衣蔽體。在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
“于清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十八日的凌晨,徹夜失眠的于成龍從榻上下來,穿上衣服,來到臺案前,批閱公文。于成龍體力透支,加之身體本有頑疾,握筆桿子的手有些顫抖,筆桿子掉了下來.,于成龍的眼睛從此合上了。他為了百姓,為了國家將自己最后的歲月都捐獻出來了,就連臨死前見家人最后一面的機會也沒有。
于成龍去世后幾天消息才傳到北京。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康熙大驚失色.,他呆坐半晌.,站起身來,痛心不已道:“這于成龍是朕最器重的清官,他一生為了百姓,連家都難得回一次,就在他去世的前些日子還向朕告老還鄉(xiāng),朕始終沒有批準(zhǔn),沒想到他用自己的生命報答了朕,報答了百姓。朕要命人為他立傳,將他的廉潔、德操傳至后世.!”康熙與眾大臣商量之后,最終決定給于成龍“清端”的謚號。明清的時候,獲得請謚者一定是朝廷眷念憐惜的大臣,“清”字是清廉的意思;“端”字就是端正、正直,不為勢利所趨的意思。也只有這個謚號,才能充分體現(xiàn)于成龍的一生!于成龍最早任知縣的廣西羅城有個鄉(xiāng)鎮(zhèn)就以于成龍的謚號“清端”命名為清端鄉(xiāng),直到民國初年。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十五日,康熙親自為于成龍撰寫了碑文。
百姓聽聞于成龍離世,均痛哭流涕。江寧城出現(xiàn)“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shù)萬人。下至菜商小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足見于成龍對江南百姓的影響之深。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再一次南巡,見江南百姓仍然在紀(jì)念于成龍,康熙很是感動,也很欣慰,隨即寫下了一副對聯(lián).:歷仕甘棠隨地轉(zhuǎn),兩江清節(jié)至今傳。
于成龍的一生是偉大的,為著天下蒼生,是官員楷模,更是千古一吏。清廉一時易,清廉一世難;當(dāng)一任好官易,當(dāng)一世好官難!20年間從知縣累升總督。無論“七品芝麻官”還是封疆大吏,也無論身居窮鄉(xiāng)僻壤,還是魚米之鄉(xiāng),于成龍清正廉儉,始終如一。這種“耐得住清貧”的為官操守,彰顯出于成龍超越歷史的優(yōu)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