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被《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
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chuàng)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
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作為史上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陽明為后世留下了很多經(jīng)典語錄。
下面這十句,尤其精彩,堪稱說盡了心學的高明境界。
王陽明: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圣賢。
——立什么樣的志,成什么樣的人。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jīng)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于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么?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
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鳖D了頓,一臉鄭重地繼續(xù)說道:“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圣賢。”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中國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強調立志的重要性。王陽明從小立志做圣賢,后來果然成為圣賢,則為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和證明。
立志為什么重要?因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時間精力和復雜的現(xiàn)實之下,才可能意志堅定、少走彎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標的可能性。
王陽明: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故事背景:
1496年,王陽明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有人在發(fā)榜現(xiàn)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于衷。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于是都來安慰他。
王陽明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p>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xiàn)人的心性修養(yǎng)。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yǎng)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文天祥說:時窮節(jié)乃現(xiàn)。
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自覺和修養(yǎng)呢?王陽明還有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王陽明:他一疑,事就成了。
——人沒有堅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故事背景:
王陽明在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中,曾用過一個偽造公文的計謀。
他偽造了答復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實和劉養(yǎng)正投誠的書信,再偽造朱宸濠手下指揮官們的投降密狀。
然后讓人去和平時與朱宸濠結交的人相談,在會談結束后故意把這些公文遺落。自然,這些偽造的公文統(tǒng)統(tǒng)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員對王陽明的這些計謀不以為然,問他“這有用嗎?”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只說朱宸濠疑不疑?!庇泄賳T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會疑?!蓖蹶柮餍Φ溃骸八灰?,事就成了?!?/p>
這個故事,同時告訴了我們修養(yǎng)和做事的秘訣。
對于修養(yǎng),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動,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計謀、策略只能應對一事,修養(yǎng)則可以應對一生。前者總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備無患。
對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氣之勇。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攻心為上,力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王陽明: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便能無往而不勝。
故事背景: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yǎng)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舉例子說,當時和朱宸濠對戰(zhàn)時,我們處于劣勢,我向身邊的人發(fā)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于衷,我說了四次,他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家,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為什么“此心不動”是唯一的技巧呢?因為心不動才能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fā)揮,所謂急中生智。如陽明先生所說,這不是天外飛來的。
事事講技巧,似乎看著聰明,其實都是投機者的小聰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會從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實實做功夫。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陽明在這里指出了另一條路——努力做學問。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對于才能和修養(yǎng),讀書學習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條路。
王陽明: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么!終日眼睜睜看甚么!
——順應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故事背景: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jù)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
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么!終日眼睜睜看甚么!”
不知是王陽明的禪機觸動了和尚,還是王陽明的大嗓門驚動了和尚??傊?,和尚驚慌地睜開眼,“啊呀”一聲。
王陽明盯緊他,問:“家里還有何人?”和尚答:“還有老母?!蓖蹶柮髟賳枺骸跋肽钏龁幔俊焙蜕胁徽Z。一片寂靜,靜的能聽到和尚頭上的汗水流淌的聲音。最后,和尚打破了這一死寂,用一種愧疚的語氣回答:“怎能不想念??!”
王陽明露出滿意的神色,向和尚輕輕地擺手說:“去吧,回家去照顧你的母親吧。”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重回人間。
這個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視已經(jīng)三年,王陽明為什么偏偏問他口巴巴說什么、眼睜睜看什么?
因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說、不看,心里卻終日在說、在看。說和看的,正是絕思絕欲與人的天然良知之間的沖突。
王陽明其實就跟他說了一句話:順應自己的本性,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要別處再求一個凌駕于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真心誠意想做王陽明心學的信徒,好好生活,好好做人,聽到自己內心善的聲音,聽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召喚,也就夠了。
王陽明:光不僅在燭上。
——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故事背景:
一個叫徐樾的弟子,在岸邊如信徒朝圣一樣虔敬地希望和王陽明見面,王陽明答應了。
徐樾還處于王陽明心學的初級階段——靜坐。他確信在靜坐中理解了王陽明心學,得到了真諦。王陽明就讓他舉例子說明,徐樾就興奮地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這樣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徐樾相當沮喪。
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zhí)著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陽明就指著船里蠟燭的光說:“這是光?!痹诳罩挟嬃藗€圈說:“這也是光?!庇种赶虼獗粻T光照耀的湖面說:“這也是光?!痹僦赶蚰苛λ疤帲骸斑@還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說:“老師我懂了。”王陽明說:“不要執(zhí)著,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毙扉邪葜x而去。
蠟燭能發(fā)光,光卻不僅在蠟燭上,還可以在太陽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無處不在,因為你的心已經(jīng)是太陽,正大光明,普照萬物。這就是王陽明要告訴我們的。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推導,如果一個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陰暗,那么其實不是這個世界出了什么問題,而是他的心里沒有光明,是他的心態(tài)出了問題??吹竭@點,力求扭轉,那么光明便已不遠。
王陽明: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么?
——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自暴自棄的心。
故事背景:
王陽明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抓到了一個罪惡滔天的大盜。這個大盜冥頑不靈,面對各種訊問強烈頑抗。
王陽明親自審問他,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王陽明于是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贝蟊I說:“脫就脫!”
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
大盜仍然是不以為然的樣子:“光著膀子也是經(jīng)常的事,沒什么大不了的。”又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大盜這回一點都不“豪爽”了,慌忙擺手說:“不方便,不方便!”
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無是處呀!”
總有人感嘆人心險惡,可王陽明告訴我們,哪怕是罪惡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明白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懲罰,而是感化。這就是慈悲。
總有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王陽明則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一無是處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美好的東西、珍貴的品質。所以人要對自己有信心,堅信自己的價值。
喜歡蔑視、貶低和打壓別人的人,修養(yǎng)品行往往都是下乘,這種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
反而是王陽明這種修養(yǎng)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和長處。很多時候,并不是你錯了或者沒有用,你只是還沒等到有能力欣賞你的人。
王陽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動,如何都是安然。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游玩。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jīng)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電閃雷鳴、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遠是在桃花源、艷陽天。
這就是佛所說的“萬法唯心造”。心靈的一切問題,追到根子上,其實都只是心自己的問題。世間種種無論怎樣險惡,只要我心不動,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王陽明:你看滿大街都是圣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這個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虧欠了自己。
故事背景:
有一天,個性極強的王艮出游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異常驚訝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圣人?!?/p>
王艮這句話別有深意,他來拜王陽明為師前就是狂傲不羈的人,拜師后也未改變“傲”的氣質。
王陽明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蓖豸薏幌嘈?。他始終認為圣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說的“我看滿街都是圣人”,是在譏笑王陽明。
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圣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p>
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陽明的最后一句話——“你看滿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著無限的包容、友愛和善意;而這樣的人,誰不愿親近?誰不會愛戴?自然“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確實已經(jīng)是真正的圣人。
僅僅一句話,既說出了一個人應該具有的修養(yǎng),也說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則,感化世人。所以別再懷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養(yǎng)不夠深,做得不夠好。不是這個世間虧欠你,是你自己虧欠了自己。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用盡一生,去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故事背景:
1528年陰歷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陽明從一個美的出奇的夢中醒來,他問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龍鋪?!蓖蹶柮饔謫枺骸按孟裢A??”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陽明笑了一下:“到南康還有多遠?”弟子回答:還有一大段距離。王陽明又是一笑,恐怕來不及了。
他讓人幫他更換了衣冠,倚著一個侍從坐正了,就那樣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積叫進來。周積匆忙地跑了進來,王陽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睜開眼,看向周積說:“我走了。”
周積無聲的落淚,問:“老師有何遺言?”船里靜的只有王陽明咝咝的呼吸聲。王陽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點力氣向周積笑了一下,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p>
坦蕩必光明,光明必坦蕩,所以說坦蕩蕩光明磊落。生當如此,死亦如此。陽明先生死時都已經(jīng)做到了,而我們連生時都還做不到,這就是差距,也是方向。他的學問是心學,他幫我們指出的方向,則是光明磊落的心地。
■責任編輯:周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