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那天看到一句話,頗為觸動:20歲時買得起10歲時買不起的玩具,又有什么意義呢?人生就是這樣,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大部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對物質(zhì)需求的滿足還是頗有“怨念”的。作為一個孩子,他消費的每一分錢都來自父母,自然也得被安排。
大多時候,我是一個很節(jié)省的人,有些時候甚至有些輕微的強(qiáng)迫癥——這在如今似乎算不上優(yōu)點。比如,點的菜再難吃也要盡量吃光,買的西瓜就算不甜也會堅持吃完。因為是花錢買的,因為是別人的勞動成果,因為扔了就是垃圾,會給環(huán)境增加負(fù)擔(dān)。這個過程自然不會很愉悅,因為我真的想了這么多。雖然心也挺累的,可是扔了會有負(fù)罪感。
這種習(xí)慣,跟天性和所受的教育相關(guān)。我童年的生活并不困窘,我媽是性格好強(qiáng)的人,偶爾還會賭氣發(fā)出“別人有的,咱也要有”的感慨。比如,表姐小時候哭著喊著要一輛兒童三輪車,卻沒如愿。我媽聽說后,暗下決心:“將來一定給我的孩子買?!比欢?,我并沒有把那輛兒童三輪車當(dāng)回事兒,騎了沒幾天就被表姐借走了,也不以為意。有沒有那輛車,對我的童年而言,是無所謂的。
可是,大部分時間,媽媽會在我吃雪糕或吃水果的時候念叨:一根雪糕多少錢、一塊西瓜多少錢、一根香蕉多少錢……不知是為了教算術(shù)還是教思想品德,總之,我受到了教育。
初中時,我在外面吃午飯。那時候盒飯是兩塊錢一份,而我一般只花一塊五買蔥花餅吃。有位大叔時常推著小車賣現(xiàn)烤的面包,木板上寫著“臺灣特香包”,每個一塊錢到兩塊錢不等。那時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飯量大,得吃兩三個才能吃飽。家境優(yōu)越的同桌早就吃厭了,可我覺得太貴,一直沒舍得買。我克制了很久,某一天跟我媽說起此事,她突然莫名心酸:想吃就買個嘗嘗啊,我們又沒窮到那個份兒上。可是,第二天我下定決心要買時,天不遂人愿——賣面包的大叔居然沒有去!以后他也沒再去,留下我未完成的心愿,孤零零地擱置在歲月里,耿耿于懷。
后來,在我工作的歲月里,無人做早飯的日子里只好買面包、牛奶,幾乎吃到厭,走進(jìn)任何一家西餅屋都再沒有了“我好想吃”的渴望??墒牵踔袝r,那種“臺灣特香包”的味道,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謎,仿佛跟所有的面包都不一樣。
剛上大學(xué)時,流行MP3和電子辭典。當(dāng)心心念念考慮買某種東西的時候,它就每日盤桓在你的視覺中心,似乎特別璀璨、無比重要。尤其是身邊人都有了的時候,更容易產(chǎn)生“要對自己好一點兒”的自卑心理。等真的到手,也就安了心。但我后來才發(fā)現(xiàn),以這種方式買的東西,束之高閣的時候比較多,其實沒什么太大的用處。
之后,無論是名牌手袋、珠寶首飾還是新潮的電子產(chǎn)品,我再沒對它們產(chǎn)生過深切的渴望——那些沒有過、沒享受過的東西,也許根本不適合我,我并不想要。你擁有了某種東西時,智商和尊嚴(yán)不會增加一點,世界不會因此而改變多少,你還是你。
這些年來,物質(zhì)生活的變化的確很大,活在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