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有這樣一位父親,他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并對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為了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杰出的人,孩子一歲他就開始教識字,兩歲開始教孩子唐詩宋詞,三歲開始教孩子算術,四歲開始教孩子英語……不僅如此,他還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友等方面作了諸多的規(guī)定,比如,不準孩子看電視,不準孩子玩游戲,學習成績必須保持在前十名,周末和假日只能上輔導班或在家里復習功課,不能與不如自己的孩子交朋友……
父親說,這些規(guī)定都是“為了孩子好”,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孩子并沒有按照他設計好的路線走,不僅學業(yè)不優(yōu)秀,還多次想要自殺。孩子說,父親的愛實在太沉重,沉重得讓他無法呼吸,他像一只失去翅膀的小鳥,永遠也達不到父親的要求,所以只能一死了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容易犯急功近利的錯誤,當看到鄰居家的孩子考了一百分,而自己的孩子只考了70分時,就失望地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行;當看到別人家的小孩七歲就能彈鋼琴,而自己的孩子連口琴都不會時,就失望地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藝術細胞;當看到別的孩子聰明伶俐,而自己的孩子笨拙木訥時,就失望地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前途……
可以說,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超凡脫俗,而現實卻往往不遂人愿,有的孩子成績很差,有的孩子反應遲鈍,有的孩子膽小懦弱……于是父母漸漸失去了耐心,把一切責任都歸咎于孩子身上,要么給他們貼上負面的“標簽”,要么放任自流,讓其自生自滅,有的甚至做出一些極端行為,給孩子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結果,父母越想“快”,孩子越是不給力,父母越對孩子失望,孩子越是“恨鐵不成鋼”。
不少父母因為孩子一時的不優(yōu)秀或某一方面不如意,就擔心孩子將來沒有好的前途,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的、緩慢的工程,急不得,也快不得。父母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慢孩子”并非“笨孩子”,孩子的發(fā)育有其周期性,有的快,有的慢,并且各有各的特點。就像有的花兒在春天開放,有的花兒在夏天開放,有的花兒在秋天開放,有的花兒在冬天開放,而有的花兒要等上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開放。早開是花,晚開同樣是花,并非早開的花就一定好,而晚開的花就一定差。也許在某一階段,你的孩子不如別人,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有問題,也不代表孩子能力不行,而是他們還沒有達到“開放”的時間。
有人曾對一對雙胞胎兄弟做過一個實驗,在他們11個月大時,先訓練哥哥走路,讓弟弟順其自然,然后記錄兄弟兩人可以獨立行走的時間。經過訓練的哥哥果然比弟弟先學會走路,但等到弟弟13個月大時,他也學會了走路,并且比哥哥走得還要穩(wěn)。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慢養(yǎng)”并不比“快養(yǎng)”差,教育是一種修行,是一種慢的藝術,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簡單,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與其揠苗助長,不如靜等花開。
本欄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