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塞的山村,用山野的味道敲開了城市的大門;山區(qū)的農戶,將新鮮的收獲銷往遠方的市場。這一切,得益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探索“黨建+電商+扶貧”的新路徑,利用互聯網為貧困戶脫貧致富增添了全新的力量。
中央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以來,三門峽市精準識別貧困人口4.7萬多戶、近15萬人。其中,盧氏縣就有貧困戶近2萬戶、6萬多人,該縣擁有的“果、牧、煙、菌、藥”五大特色農產品,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難以轉化為農民收入。
如何把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和農民增收優(yōu)勢?三門峽市探索出了“黨建+電商+扶貧”的新路徑。以黨建工作為引領,發(fā)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把黨支部建在平臺上、建在物流上、建在電商骨干群體中,把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村黨員培育成電商骨干,帶動更多的黨員發(fā)展電商,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鍵盤輕輕一敲,在家門口就能將生意做到全國各地,真是太方便了?!?月31日,盧氏縣橫澗鄉(xiāng)淤泥河村黨支部書記田寶璉,用手機接收了一筆訂單。65歲的田寶璉牽頭成立的惠農桑蠶專業(yè)合作社,帶動周邊11個鄉(xiāng)鎮(zhèn)的2000余農戶發(fā)展桑蠶養(yǎng)殖。他說,以前不但“賣難”,好產品還賣不上好價錢,在組織部門的幫助下,電商扶貧解決了銷售難題。他在網上開設了蠶茶直賣店,銷售合作社生產的桑葚果、桑葚汁、桑果酒、桑葉茶、蠶絲被等系列產品,合作社農戶戶均增收1萬多元。
按照縣有電商園、鄉(xiāng)有電商服務中心、村有電商服務站的格局,盧氏縣目前已建成1個縣級電商園、3個鄉(xiāng)鎮(zhèn)電商服務中心、19個村級服務站。每個村級服務站,都有包括鄉(xiāng)干部、電商專干和村干部在內的“黨建+電商+扶貧”聯系人,形成“龍頭企業(yè)+電商+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
三門峽市探索的“黨建+電商+扶貧”脫貧攻堅新路徑,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讓貧困地區(qū)特色優(yōu)質農產品借助互聯網賣上好價錢。僅2016年,盧氏縣農村網上銷售農特產品就達3000多萬元,1200多貧困戶增收220多萬元。2016年,該市脫貧9700多戶、3.4萬人,其中盧氏縣脫貧3300多戶、1.2萬人。
扶貧先扶智,“黨建+電商+扶貧”一舉三得,讓農民與市場接了軌,掌握了致富技能;培育了新型農民,教他們學會了怎么把產品變商品,怎么把產品賣出去;建成了農業(yè)產業(yè)基地,形成了農業(yè)龍頭企業(yè),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鞍堰@個路徑探索好,就能真正實現‘黨旗飄起來、支部領起來、黨員動起來、電商育起來、產業(yè)興起來、貧困戶富起來?!比T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范付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