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拿起放大鏡,跟大鴨梨一起尋找課本中的寶藏。本期的放大對象,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二單元第31頁的《中華食文化·奇妙的筷子》——
源遠流長的歷史
咱們中國人的餐桌上每天都少不了筷子,那么咱們的祖先是什么時候開始用筷子的呢?
《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殷商的末代君主紂王有一天命人做了一雙象牙筷。紂王的叔叔箕子知道后,十分擔憂,認為這是奢華享樂的開端,而一旦紂王沉迷于享受,那么亡國之日就不遠了。
可見,最晚到商朝,筷子已成為常用的餐具。而考古發(fā)現(xiàn)也證實了這一點。現(xiàn)今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筷子,就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的銅箸和湖北省宜昌市香爐石商代遺址的骨箸。
關于筷子的發(fā)展史,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有過一個妙論。蔡元培請法國教授歐樂吃中國萊,歐樂看見桌上的筷子,開玩笑說:“你們中國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用刀叉。不過我們中國人是酷愛和平的民族,總覺得刀叉是殺人的武器,用它吃飯?zhí)晃难?,所以從商朝時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夾菜。后來烹飪改進,筷子也可以夾肉了,‘匕就不再用于席上?!?/p>
現(xiàn)在,外國人不僅不再覺得筷子不好用,反而認為它是“進食的最佳方式”, 是古老的東方智慧的體現(xiàn),并把學用筷子當成吃中國菜的樂趣之一呢。
韻味悠長的文化
筷子不僅僅是吃飯的工具,它跟繪畫、雕刻等“聯(lián)姻”,經(jīng)能工巧匠妙手制作,就成了獨具魅力的工藝品。比如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的竹雕筷,曾多次榮獲國際大獎。這種筷子以節(jié)長壁厚的楠竹為原料,經(jīng)煮沸、制坯、露曬、打磨等多道工藝,再精雕細刻而成。其中獅頭竹筷,有單獅、雙獅、踏寶獅、子母獅等八十多個品種呢。制作一雙傳統(tǒng)獅頭筷,光是兩個獅頭就要雕上三四百刀!
筷子還很有“音樂天賦”。
南北朝時有一段“擊箸和琴”的佳話,說的是詩人柳惲在醞釀一首詩時,無意識地用筆敲琴,他的一位門客聽到了,便敲打筷子應和,所奏出的音韻哀傷婉轉(zhuǎn),十分動聽。柳惲大為驚訝,于是“制為雅音”。
在民間曲藝、即興表演中,用筷子敲打碗碟等來伴唱的形式更是屢見不鮮。比如紅色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里的插曲《手拿碟兒敲起來》,以及電視劇《紅樓夢》(87版)賈寶玉在酒席上演唱的《紅豆曲》等。
筷子還能變身為武器呢。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人稱“筷子王”,他的武器正是一雙兩尺長的鐵筷。他能用筷子夾住飛蚊,夾了又放,放了又夾,不傷分毫。
文學作品中的筷子
詩仙李白在《行路難》中寫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反映了他被權貴詆毀落魄離京時食不下咽的憂郁悲憤。詩圣杜甫的《麗人行》“犀筋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則用犀牛角制的筷子(唐代把筷子稱為“筋”)指代精美貴重的餐具,使用這樣的餐具、面對山珍海味,卻感到膩味沒有食欲,把貴婦(麗人)們的奢華浪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明代詩人程良規(guī)《詠竹箸》詩云:“殷勤向竹箸,甘苦爾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苯杩暧魅?,別有韻味。
筷子在小說中也有精彩表現(xiàn)。它雖是一個小小道具,卻能幫助作者刻畫人物、深化主題。
《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段,王熙鳳捉弄劉姥姥,特意拿了一雙沉重的“象牙鑲金筷”給她,讓她去夾又小又滑的鴿子蛋。劉姥姥說這筷子“比俺那里鐵锨還沉”,忙得滿頭大汗、狼狽不堪,也沒能把鴿子蛋夾起來,惹得太太小姐們大笑不止。
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第四回講到,范進中舉后母親去世,恰好這時縣官設宴請他,美酒佳肴,配上“銀鑲杯箸”,但范進卻不肯入席,縣官十分不解。后來有人告訴他范進正在守孝,縣官忙換了一雙樸素的白色竹筷,“孝子”范進這才不再推辭,并立刻從燕窩里撿了個大蝦圓子送進嘴里。這段小情節(jié)不動聲色,卻辛辣入骨,狠狠地嘲笑了心口不一的偽君子。
大鴨梨:沒想到簡簡單單一雙筷子,內(nèi)涵竟如此豐富。難怪有人說筷子是中國人在“四大發(fā)明”之外的第五大發(fā)明!你還知道什么關于筷子的有趣知識嗎?可以寫信給大鴨梨,與所有“造粉”一起分享哦。